白癜风诚信单位 http://m.39.net/pf/a_6169106.html现代心脏康复主要是通过各种有利的干预措施,维持患者心脏功能、心理及其他脏器功能处于最接近正常的状态。西医对于心脏急性事件的处理更为擅长,胸外按压、电除颤、呼吸机以及各类急救药物使用等措施能够救性命于危急时刻,但对于后期心脏功能恢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
因此,众多学者提倡中西医结合以丰富拓展现代心脏康复学的内容,旨在让更多患者回归健康的生活状态。
中医治病讲究治人之病,即“以人为本”,人之存于天地间,所赖不过一“气”,亦可谓“正气”,故《素问·刺法论》有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有言:“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提出疾病发生的根本是正气的不足,其后衍生出的诸般治法,如中药、针灸、导引、按跷等,均以“扶正”为核心思想。气者阳也,《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张景岳仲景在《类经附翼求正录》中亦有论述:“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由此可见顾护阳气在疾病转归中的重要性,是故扶阳学说应运而生。扶阳学说的理论基础源于《内经》,其核心思想在《伤寒杂病论》中贯穿全文,故扶阳鼻祖首推张仲景。
仲景极重人身之阳气,《伤寒杂病论》方中,使用附子者34方,桂枝者43方,干姜者24方,温阳通阳之方占全书之大半,其中附子用量尤大。仲景之后,周之干率先提出“用药以扶阳为先”的理念。传至清代,郑钦安以扶阳思想为基础,结合周易八卦之说,更为系统全面地的提出了扶阳理念,并创“扶阳学派(火神派)”,流芳于后世。郑氏在《医理真传》中提出:“人之所以立命者,在活一口气。
气者,阳也,阳行一寸,阴即行一寸,阳停一刻,阴即停一刻,可知阳者,阴之主也。阳气流通,阴气无滞”。这种“阳主阴从”的理念是扶阳思想的进一步升华,也是指导临证用药的理论依据。后世传人卢崇汉教授秉承郑氏重阳思想,又进一步提出“阳气宜通”之说,强调扶持和温通阳气同为重要,拓宽了“扶阳”的概念。因此,扶阳之义有二:一为补阳,一为通阳。
正因为阳气在人体生命过程中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因而心脏康复首先强调保护阳气。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位于胸中,居膈上而近于背,五行属火,与夏季阳热之气相应,为阳脏之属,其正常生理功能的行使全赖心阳的流转不息。古人分五行各一,惟火有二,曰君相二火,其于人身,为心阳、肾阳。
张景岳在《类经运气类天纪元》中云:“君者上也,相者下也。阳在上者,即君火也。阳在下者,即相火也。上者应离,阳在外也,故君火以明。下者应坎,阳在内也,故相火以位。”,可见君火即为心火,心火旺则君火明,君火为相火之本,相火为君火之标,相火升则君火显明于天上,君火降则相火封藏于地下,“一升一降,往来不穷,性命于是乎立”(《医理真传》),因此扶阳对心脏功能的恢复有重要的作用。
扶阳的根本目的就是基于人体自身的阳气的虚实来进行调整,补不足,泻有余,从而达到阳主阴从,阴平阳秘,根据人体阳虚的程度进行不同层次的扶阳。针对不同层次的扶阳治疗,有不同的扶阳治疗方法,包括运动、食疗、汤药、针灸、其他外治法等各种疗法进行分层扶阳因此根据仲景治未病的思路探讨了扶阳分层治疗在心脏康复中的具体应用。总结以上扶阳分层的内容,未病先防时,体内阳旺气盛,病邪轻。故扶阳治疗时主要以通为主,调畅气机,疏通交通,给邪以出路。对于健康未病态的正常人,扶阳治疗思想主要体现在生活中,饮食上不贪食冷饮,冰冻及寒凉等损伤阳气的食物,适时添加温中健脾、补益温阳的药膳,例如山药、枸杞子、大枣等熬粥食用。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不熬夜、早睡早起,多晒太阳增加体内阳气;适量运动,每天慢跑30分钟或者打拳、站桩等慢运动也是扶阳的一种方法。对于潜病未病态的亚健康人,扶阳思想体现在生活和部分中医诊疗中,主要以食疗和外治保健为主。这体现中医治未病的思想,通过饮食生活习惯的改变来增强体质,扶助阳气,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已病防变时,相对阳衰气弱,病邪强。扶阳治疗时,则需扶阳与祛邪并重,旺阳以弱邪。心脏病患者的康复治疗,首先,从疾病严重程度上来说,心悸、胸痹心痛、心衰病三者是一个逐渐发生发展的过程,,心悸相对较轻,心衰病是心脏疾病中最严重的一种。,其阳气损伤也是个逐渐加重的过程,所以从治疗上来说,扶阳的力度应是逐渐加大。
故对于三者的治疗,扶阳始终是第一要义,但扶阳力度可根据病情轻重而定,对于轻症,只要疏通其经脉,祛瘀化浊之后,加用桂枝、甘草等温通经脉,调和营卫之品亦能起到很好的疗效。对于重症心衰、心源性休克等心脏重症,姜、附、桂为基础是必不可少的,因其自身阳气已不足以维系身体的生理活动,因此需要大量扶阳要药回阳救逆,开闭固脱,恢复人体的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