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急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突发癫痫却做心肺复苏小心让人伤上加伤 [复制链接]

1#
小孩得白癜风怎么办 https://m.39.net/pf/a_6079778.html

社会风气越来越好,我们身边的好人越来越多了。

前不久,无锡一位男士昏倒在地上,路过的幼儿园女教师小胡挺身而出,丝毫未有耽搁,立刻对病人展开了胸外按压、排痰等急救措施。对此,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先后发文为小胡老师点赞。

但不少急诊科医生看过视频后炸了。按压过程中男子不断发出呻吟——人家还活着,老师你在干什么?

勇敢站出来救人,小胡老师的做法值得点赞。但没搞清楚状况就开始给对方做心肺复苏,这……

盲目救人,不是在做公益。

奇葩救人法患者听了想打人

12月13日,无锡一超市门口有一男子突然倒地,监控画面显示,两名热心市民上前搀扶,但因过于虚弱,他并不能站起来。见状,围观群众赶紧拨打了和求救。

幼儿园老师小胡正巧路过,曾学过急救知识的她,立刻拨开人群冲了进去,跪在地上对其胸部进行徒手按压,试图展开心肺复苏。一分钟、两分钟……按压三分钟后,这名男子终于苏醒过来了。

多个大V转发点赞了小胡的行为,但专业人士却在一边坐不住了,急诊科医生“夜鹰”发文称,随着按压能听到这位男子的呻吟,也就是说他是活的,可能是晕厥或突发癫痫,并不需要心肺复苏。

幸好小胡身材娇俏,费劲全力也没把这位男子按出内伤。但这也让急诊圈的医生们十分紧张:现在社会好人越来越多,但盲目救人,真不行。

这样的“奇葩救人”并不少见。生活中常见有人晕倒,有人说掐人中,有人说冷水泼,有人一言不合就要给人塞速效救心丸……但这些业余救人姿势不仅没用,有时还会帮倒忙,简直就是“患者听了想打人”。

某中学运动会有孩子受伤,围过来一圈好心的同学。“先把他转移到医务室去吧!”体育委员发话,男生们搬起伤员就狂奔至医务室。但是据这位同学说,当时在地上感觉有点痛,但是被转移到医务室后就彻底动不了了。

后来,这名小同学休息了好几个月没来上课,究其原因,竟是因为在好心人转移过程中受到了二次伤害。天津市急救中心主任医师刘向表示,对于一个外伤的病人环境不会造成二次伤害的时候,不要随意的移动伤者。

业余救人并非做公益有时害人又害己

业余救人的情况目前依旧普遍,大家不妨先来自测一下:小时候流鼻血有没有人让你仰起头?一个人在家发病时第一件事是不是打电话求助?止血的时候要不要用力包扎?吃到鱼刺就用一大口饭团把刺裹进去?

如果以上问题中你有肯定回答,那你就得赶紧补补课了。

流鼻血的时候,可以采用冷敷和压迫鼻翼的方式来缓解,但塞纸团、仰头都是错误的处理方式。塞纸团不能止血,而仰头会让血液不由自主地咽下去,刺激胃肠道,引起恶心、呕吐等症状。特别是出血量大的时候,还可能出现误吸。医院急诊科医生李国刚表示,如采取冷敷和压迫鼻翼不能缓解症状,医院看看怎么回事了。

一个人在家发病时,难道不是先打来救命吗?错!天津市急救中心主任医师刘向强调,你首先要做的是把门打开。不要先想着给亲属、急救中心()打电话,把门打开,其余的事情放在第二位。

止血的时候用力包扎不就能让血流少点吗?既然你这么想,为啥还要包扎,直接上透明胶缠几圈岂不是更牢固?事实上,伤口包扎的太紧,会影响血液循环的速度,严重了还会导致肢体发青、坏死。

流血事小,截肢事大,为了保住咱的小胳膊小腿,还是包松点——如果你自己也不知道判断包得行不行,就去找专业人士帮忙吧。

吃鱼吞了刺,再来一大口饭团压压惊?这掩耳盗铃式自救法是给医生出难题。年,18岁的小李在吃鱼时被鱼刺卡在喉咙,他强吞了几口饭试图把鱼刺带下去,鱼刺却穿透食管,扎破了大动脉,医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他救回来,但手术费却花了七八万。

沈阳医院医生石彬介绍,不小心吞食鱼刺后切忌采用吞饭、吞水等方法,不仅不能弄出鱼刺,反而使鱼刺扎得更深。应尽快去耳鼻喉科门诊,让医生用异物钳直接取出来。

“好人法”解除施救者后顾之忧

当然了,在外施救的好心人也并非都是些业余选手。例如,前阵子飞机上医生“吸尿救人”终成功挽回解救患者一事感动了不少人。

能在危急时刻遇见热心的专业人士,这位老人是太幸运的。但这样幸运的概率,实在太小。更多时候,市民看到患者突然倒地,即使慌乱地围过去,除了徒劳地呼喊,少有行之有效的施救方法。

近来,“AED”的名字频频出现在新闻报道中,它的中文名叫“自动体外除颤仪”,一旦有心脏病人突发意外,它可以提供高能量电流,进行电击除颤而完成抢救,帮助发生恶性心律的病人恢复心律,是抢救呼吸、心脏骤停病人的“利器”,被称为“救命神器”。

目前,我国在推广普及AED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公共场所的总体配置率仍然不高,缺口仍在。

有没有是一回事,找不找得到是一回事。如果意外发生,普通市民还会面临“会不会用、敢不敢用”的问题。对施救者而言,一旦施救效果不理想,还可能面临法律的困扰。毕竟发病者的“黄金四分钟”,对施救者的心理素质和专业素质都是巨大的挑战。

万一没救活,需要负法律责任吗?《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业内人士称,这条法律也被称为好人法。

设备配齐、法律保护外急救专业技能仍需普及

想要使公共场所的AED不成为“摆设”,除了从法律层面解除施救者的后顾之忧,也需要全民提高对急救的认识和对急救技能的掌握。

其实社会各界也一直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今年初,医院协会急救中心(站)管理分会曾提议,将急救培训作为安全教育内容写入中小学生教材。专业人士介绍,中学生大约只需要花不到一分钟就能掌握AED的使用,再通过其他急救知识的学习、训练,很快就可以掌握急救技能。

去年,第一反应在腾讯乐捐发起了《改变一生的急救课》项目,旨在为更多孩子送去专业的急救知识,再由这些孩子将急救知识传递到自己的家庭。据家长说,自己的孩子回家以后会像个小大人,纠正家长存在误区的急救知识。

不少企业也开设过急救课,但有些效果并不理想。拍个照、发个圈,并没有预留时间给每位员工实操,几十页ppt一念,找个假人演示一下怎么按,很多企业的急救培训就这么结束了。事实上,这种作秀式的培训很难让员工掌握急救技巧,有员工表示,假如真正遇到需要急救的人,根本不敢上手。

猝死就在身边,急救刻不容缓。只有全社会认识到急救的重要性,踏踏实实学习专业急救知识,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急救环境,如此,我们生活的社会也将更加美好。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