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急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药王孙思邈,隋唐医学的代表,不事权贵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个地方能治好白癜风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zdxbdf/

本篇系精读中国史连载,《隋唐史话》连载24(点击蓝字可查看上篇),欢迎收看。

隋唐时期的医学有了很大发展,当时首都设立太医署,主管全国医学教育,培养医学人才。太医署划分医学和药学两部,设有专职的医疗、教学、行政、药工人员。

医学部设四科,即医科、针科、按摩科、咒禁科。在医科内部,又包括“体疗"(内科)、"疮疡"(外科)、“少小"(儿科)、"耳目口齿"、"角法”(理疗)五个专业。

根据各专业的教学内容,决定修业年限,内科七年,外科五年,五官四年,理疗三年。

药学设有药园亩,专门培养学生种药、采药、制剂和用药的知识和技能。

隋唐时期名医辈出,巢元方、孙思邈、张文仲等都是杰出的医学家。隋朝的巢元方主编了《诸病源候论》,这是我国第一部病源症候学的专著。这部书完成于大业六年(),全书共50卷,把病源分为67门,列出各种症候余条。

这部书不仅论述各种疾病的病因和症状,而且包括疾病的诊断和预防。书里列出的主要疾病有中风、风湿痹、虚劳、伤寒、天花、霍乱、症疾、痢疾、水肿、黄疽、消渴、脚气、呕秽、痔疼、痀疽等。包括了内、外、妇、儿、五官、神经等科,每科都作了详细而具体的说明。

例如在妇产科里,即分为妇女、杂病、妊娠病、将产病、难产病、产后病五类。其具体内容包括月经不调、白带、子宫脱出、乳腺炎、妊娠恶露等。

早在1年前,我国就掌握了这样完备的医学知识,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诸病源候论》突出成就之一,是对各科疾病病源的认识具有很高的水平。例如在"瘟病候”中,已经认识到某些传染病是由外界有害因素所引起的,这些因素不仅能“多相染易”,而且可以预防。

又如对“虚劳咳嗽候"的解释也合乎现代科学原理,作者说:“虚劳而咳嗽者,肺腑气衰,邪伤于肺故也。久不已,令人胸背微痛,或惊悸烦闷,或喘息口气或咳逆唾血,此皆脏腑咳也。”

《诸病源候论》的另一特点是对于各科疾病的症状都作了详细说明。例如,关于眼病作者列出38条;妇女病列出条,大大丰富了我国的医学宝库。

唐朝还编了一部新药典,即《新修本草》,这是世界第一部官修药典。我国古代相传的药典是《神农本草》,只记载种药,梁朝陶弘景增修以后,共余种。

唐高宗显庆二年(),太医苏敬等上书建议重修《本草》,唐政府征集20余人编写,用两年时间完成,定名为《新修本草》。全书56卷,记载药物种,这本书的特点是以图为主,图文并茂。

在编写过程中,唐政府曾通令全国,令各地选送地道药材,以之作为实物标本,描绘其图形,并详细介绍其产地、形态、性味、功效和主治,以便正确地识别采集和加工使用。在我国药物学史上,药图篇幅超过本草文字者,它算是仅有的一部。

这本书的另一特点,是继承了《本草经集注》的成果,并加以补充,使本书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如其中记载用白锡、银箱、水银制造的采合金“银膏”补牙,显然是唐朝群众的发明创造。这种方法欧洲在19世纪才开始使用,比我国晚了多年。

杰出的医药学家孙思邈(-),是人民群众所拥护的名医。他是京兆华原人,隋文帝曾召他为国子博士,他不就;唐太宗初年到了长安,授给他谏议大夫的官职,但他仍然不愿做官。

他年纪虽然大了,仍经常深入下层,不辞辛苦,不计报酬,不怕肮脏,甚至对那些“疮痪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的患者,总是想方设法予以治疗。

在医疗方面,孙思邈精益求精。他不仅刻苦钻研医学典籍,直到“白首之年,未尝释卷",并认真总结临床经验,在反复实践中提高医学水平。他还经常学习民间的医疗经验。

孙思邈既博采诸家之长,又富于革新精神,这使他的理论和实践都突破了过去《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的旧框框,使我国医学“至唐而一变”。

经过数十年的辛勤劳动,他从病理、治疗、药物、方剂等基础理论,以及内、外、儿、妇、针灸等科,进行全面总结,于永徽三年()写成了《备急千金要方》。全书共30卷,分为门,方论首。全书包括"脏脉之论,针灸之法,脉证之辨,食治之宜;先妇女而次婴孩,先脚气而后中风”。以及瘫疽水肿,七窍之病,五丹之毒,备急之方,养生之术等。

30年以后,在原书的基础上,他又写成《千金翼方》,把原来的旧作加以补充和发挥。孙思邈的医学成就,集中体现在这两部书里。他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在医疗学上。孙思邈针对当时医疗上存在的问题,提出综合治疗的方法。他提出:“良医之道,必先诊脉处方,次即针灸,内外相扶,病必当愈"的观点,主张采用综合疗法。

他不仅宣传综合疗法,而且亲自实施这种疗法。孙思邈既精通药理,又善于用药,并精通针灸法。在治病过程中,他特别重视针灸。在《明堂针灸图》里,他详细说明针灸疗法的特点、手法、穴位等问题,还不断探求新的穴位。

有一天,一位患腿疼的患者来请他治疗,孙思邈先给他服药,然后扎针,但未见效果。当时他设想,除了原有的个穴位以外,是否会有其他新穴位呢?

孙思邈一面用拇指按馅,一面问病人是否是这儿疼痛?他抬了很多部位,终于找到新穴位,治好了这位患者。

这种疼点在哪儿就在哪针灸的方法,逐渐被推广起来,后来把这个随疼点而定的穴位,就叫做“阿是穴",这是孙思邈的一大贡献(由于找准穴位时,病人发出了“啊,是!"的呼声,因此定名“阿是穴”)。

其次,孙思邈创建了妇科。他鉴于妇女具有胎、产、经、带、前阴、乳疾等特殊病症,主张妇女病应单独设立一科。

他在自己著作里把“妇人方”列为卷首,对于妊娠、月经不调、赤白带下、养胎禁食、临床注意、产后护理等,都进行了深入具体研究。

有一天,他在路上看见几个人抬着一口棺材,跟着的老妇哭得十分悲伤。孙思邈发现棺材下滴出几点鲜血,便急忙上前问明死者病情,知道死者是老妇的独生女,因难产刚死几小时。

孙思邈认为这个妇女没有死,立刻叫他们打开棺材,经诊察,发现这妇女的脉搏还在微弱地跳动。孙思邈选定了穴位扎了一针,过了片刻,产妇苏醒过来,并且顺利地产下了婴儿。群众都称赞他医术高明。

孙思邈在妇科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搜集处方余种,灸法20余条。宋朝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和钱乙的《小儿药症直诀》就是在孙思邈的妇科学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

第三,药物学上的贡献。孙思邈不仅是著名医学家,而且对药物学也很有研究。他经常亲自上山采药,并反复实验。他从实践中总结了一些特效药的用途。例如用马齿苋、白头翁、黄连、苦参子治疗痢疾,用槟榔治疗缘虫等。

孙思邈踏遍了中国几大名山,积累了丰富的采药和制药经验。他非常注意采药的季节和药物的处理方法,说明采药如果不按季节,处理上如果不分阴干或阳干,结果都会使药物失效。

孙思邈的著作里,共计列出了种药品采集的季节,并作了简要说明。有一部分药名下面,还注明根、茎、叶、花、果各自不同的采集季节。此外,他的书还介绍常用药材种,说明这些药物应随时采集,以备使用。

第四,其他方面的贡献。孙思邈认为,医生不仅应当了解各种药品的性能,还要掌握组成方剂的分配原则。假如医生不了解药物的特性,配方时又不分主次、轻重,以及药物之间的相反相杀的关系,而随意拼凑成方,这就不仅不能治病,而且会使病情恶化。

孙思邈在药物调剂方面,不仅继承了前人的经验,而且进行新创造。例如东汉名医张仲景提出的“当归生姜羊肉汤”,孙思邈把这个药方变为四个方剂:即羊肉当归汤,羊肉杜仲汤,羊肉生地汤,羊肉汤,从而扩大了原方的治疗范围。

这类例子很多,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除了方剂学上的贡献以外,在《备急千金要方》里的“备急”门中,他对突然发生的“卒死”(休克)、"缢死”、冻死”和火烧、虫兽咬伤或创伤等,都列出许多方剂,作为急救之用。

在他的著作里还列出“食治”门,介绍了谷、肉、果、菜等食物的疗病作用,主张凡是用食物能治好的病,就不必吃药。

孙思邈辛勤劳动了一生,给我国留下珍贵的药学医学遗产,千百年来,在人民群众当中一直起着救死扶伤的作用。因此后世称他“药王”,有的地方设有药王庙,就是纪念伟大的医药学家孙思邈的。

本文内容编选自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与“读史”联袂打造的中国读本《经典中国通史》之《隋唐史话》。

《经典中国通史》全套共有16本,分别是:《夏商史话》《西周史话》《春秋史话》《战国史话》《秦汉史话(上)》《秦汉史话(下)》《三国史话》《两晋南北朝史话》《隋唐史话(上)》《隋唐史话(下)》《五代史话》《宋朝史话》《元朝史话》《明朝史话》《清前期史话》《晚清史话》。

这套书是由十多位出生于上世纪上半叶的老一辈历史学家,耗时数年,精心编撰而成。从夏商到晚清的历史迁徙,五千年华夏史全景描绘,专业权威,又通俗易懂,老少皆宜,传世经典,值得学习珍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