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在分秒之间,“救”在生死边缘。连日来,随着多例心跳骤停、休克等临床危急重病患者的获救,医院快速反应小组(RRT)走入公众视野。呼叫“RRT”——争分夺秒打好“前哨战”“医生!护士!你们快来!”冬日的午后,家属焦急的呼救声、医护人员的奔跑声打破了医院18病室(心内科)的宁静。患者周奶奶突发心律失常,面色发绀,呼叫无反应,家属发现异常后马上呼救。十几秒后,值班医师和护士飞奔而至。全面评估后,值班医师初步认定患者为心跳呼吸骤停,当即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开放气道,并紧急启动科室RRT。5分钟内,科室RRT成员集结到位,作为组长的18病室(心内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陈洁现场主持抢救、治疗决策。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路、推注抢救药物……环环相扣、无缝衔接,一切都按照RRT应急抢救规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在RRT成员的密切配合下,周奶奶的生命体征逐渐好转,呼吸、心跳恢复,面色也转为红润,事情发生突然却又结束得十分迅速。目睹RRT快速及时的反应、协同救治的全过程,家属双手合十连声说着感谢。一场争分夺秒的赛跑,彰显出RRT快速有效的应对和专业高效的抢救。对此,陈洁副主任表示:“对于心脏骤停患者来说,黄金抢救时间只有4分钟,且抢救质量不仅与患者生存质量有关,也与医疗安全紧密相连。得益于RRT小组的组建、培训及规范的抢救流程,为挽救患者生命提供了有力保障。”▲RRT应急演练现场(一)组建“RRT”——未雨绸缪筑牢“防护墙”如果说是院前的急救冲锋队,那么RRT就是院内的急救特种兵。相关资料显示,高达20%的住院患者可能发生意外死亡、心脏骤停和非计划重症监护病房入院以及其他临床不良事件。建立有效的预警、干预体系,尽早识别并干预ICU以外的危重症患者,已经成为医疗行业的共识,快速反应小组(RRT)应运而生。今年5月,省卫健委发文,在全医院快速反应小组(RRT),医院急救急诊绿色通道畅通保障机制,强化院前院中衔接与院内多学科协作,医院内部急诊急救流程。按照省卫健委统一部署,医院结合实际需求,积极筹备组建RRT。经过前期的宣教、人员培训、技能操作等大量准备工作,于7月正式启动运行RRT。采用“分区包干、就近指导、团队协作”模式,整合了全院最优质的急救资源,分层级、分区域、分科室成立院级、区域和科室快速反应小组,实施24小时负责制。针对院区内病人、家属及其他人员的突发状况,以评分结果为依据,一键启动RRT。接到指令后,相关RRT成员在5-10分钟以内到达现场,为患者提供准确、及时的救治。为了更高效地救治患者,医院依托院内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的强力支持,由医院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指导,从基础生命支持到高级生命支持,从单人CPR(成人心肺复苏)到团体急救演练,根据每个科室的特点,从患者最有可能发生的意外着手,有的放矢地进行培训和演练。针对培训演练中发现的问题形成台账,在“实战”中不断积累经验,在“复盘”中逐步完善救治预案,优化急救流程,提升小组成员以及全院医护人员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处置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扫除院内急救盲区,让患者在院内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得到快速、专业、全面、优质的救治。▲RRT应急演练现场(二)优化“RRT”——专业高效守护“生命线”RRT小组,一定意义上跑出了医院的急救第一速度。10月的一天,一场碘过敏休克患者突发心跳医院上演。患者在进行CT增强扫描过程中,出现面色苍白、恶心呕吐症状,进而发生胸闷气短、呼吸困难、血压下降,随后意识丧失,心跳呼吸骤停。科室RRT迅速响应,评估患者病情并进行初步处理,随着患者病情逐渐加重,分别启动片区RRT和院级RRT。开放气道、高流量吸氧、建立静脉通道、胸外按压、肌注肾上腺素、电除颤……RRT成员分工协作,有序开展抢救,患者得到有效救治。这并不是个例。自RRT组建以来,医院以点带面,针对医务人员、机关后勤,物业、食堂等工作人员持续开展各种应急演练和技能培训,在全院范围内“多点开花”,实施一体化综合急救模式。对此,临床技能培训中心主任杨一丹表示,应急演练和技能培训是一场持久的“大练兵”,看起来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却能扎扎实实提高全院的整体急救能力,有效提升患者的安全系数。重症早期识别、心肺复苏与电除颤指南、简易呼吸囊使用、支气管镜检查术……反复培训、“实战”演练带来的效果显而易见。通过一键启动RRT,近五个月来,救治因“心源性休克”“急性心梗”“窒息”等原因引起的呼吸心跳骤停患者共六十余例,到达现场时间均在5分钟以内,确保患者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救治。第一速度的终极目标是安全。秉持“生命至上”的原则,医院将持续提高RRT团队协作能力、提升救治水平、优化救治流程、强化硬件配备,提供更快捷、更高效、更强大的急救快速反应,以专业的抢救能力、默契的团队配合,为急危重症患者赢得与死神赛跑的黄金时间!湖南医聊特约作者:医院李良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