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介绍几种常见的麻醉剂的使用方法:
一、吸入式麻醉
起效快,恢复也快,且麻醉的深度和维持时间易控制,被认为是啮齿类动物最可靠的麻醉方式。我们下面主要介绍2种常见的麻醉剂——异氟烷和乙醚。
1.乙醚(Diethylether)
特点:为高度易挥发性液体,被吸收后会广泛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操作简单,见效快;
操作方式:将被乙醚浸湿的消毒脱脂棉球或纱布放入烧杯(常用ml)内,将实验动物放入,用塑料薄膜封口,观察,会发现动物先开始兴奋,继而出现抑制,自行倒下。若实验时间过长,可将动物固定在实验台上,将含有乙醚的棉球靠近其鼻部,保持吸入状态;
缺点:但其对呼吸系统有刺激性,可增加呼吸道分泌物;若麻醉过深,可导致动物死亡;由于其会对实验动物有害,且可能造成的操作人员危险等原因,目前使用相对较少[1]。
适用实验:由于起效和维持时间短,仅5-10min,主要用于短时间的浅麻实验,如大鼠眼眶取血等简单实验。
2.异氟烷(Isoflurane)
特点:异氟烷为无色的澄明液体,易挥发,具有轻微气味;诱导和复苏均较快,加上不会影响动物的生理指标,在动物实验中的应用日趋广泛;
操作方式:一般使用时会配专用的吸入麻醉机,混合纯氧进行麻醉,通过氧气气流使异氟烷挥发,诱导麻醉一般使用2~3%的浓度,维持使用1.5~2%。一般在麻醉机连接一个麻醉罐子,如果单独维持麻醉操作就使用面罩比较合适。一般小鼠的麻醉时间为2~3min,大鼠的麻醉时间为4~5min;
3.阿佛丁(Avertin)
特点:阿佛丁学名三溴乙醇,曾被推荐作为转基因鼠传代有关的外科手术(如胚胎移植和输精管切除术)的麻醉剂;但配制较繁琐,保质期较短,保存时要防菌;
推荐用药浓度及配比:一般配置浓度为1.2%-2.5%(%浓储液是10g阿佛丁与10mL叔戊醇混合,使用时加灭菌蒸馏水稀释至1.2%-2.5%,4℃冷藏可保存2周;大小鼠用药量为:~mg/kg。
4.氯胺酮(Ketamine)
特点:一种镇痛麻醉剂,注射后很快产生麻醉作用,使动物进入浅睡眠状态,麻醉的安全性相对较高;适用于各种表浅、短小手术麻醉及全身复合麻醉;
推荐用药浓度:大小鼠用药量为:~mg/kg。
如下为上述几种麻醉剂的比较:
注:上述药品在大小鼠中一般采用腹腔注射方式,快速吸收,见效快!注射部位宜选在腹部后1/3处略靠外侧(避开肝和膀胱)
三、局部麻醉
局麻是指在手术的局部麻醉或者缓解局部疼痛和瘙痒时使用,优点是动物在麻醉期间能保持清醒,对重要脏器功能干扰轻微,麻醉并发症少,是一种较安全的麻醉方法。目前常用的局部麻醉剂有普鲁卡因、利多卡因和丁卡因。如下为这三类的比较[4]:
注:局麻一般采用浸润麻醉方法,操作时,动物固定好后,首先在局部皮肤用皮头针先作皮内注射,形成橘皮样丘疹,然后换成局部麻醉长针头,由皮点进针,放射到皮点周围继续注射,直到要求麻醉区域的皮肤都浸润为止;可以根据实验操作要求的深度按照皮下、筋膜、肌肉、腹膜或骨膜的顺序,依次注射麻药,以达到麻醉神经末梢的目的。
麻醉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
1.麻醉时需要注意什么?
注意保温:动物在麻醉期间体温易下降,可将动物置于循环水恒温垫上进行保温;
注意观察:使用麻醉剂过程中随时检查动物的反应情况,如随时观察动物的肌张力、角膜反射、呼吸频率、夹痛反射等指标,避免动物出现死亡;
注意给药剂量:配制的药液浓度要适中不可过高,以免麻醉过急造成动物死亡;但也不能过低,以减少注入溶液的体积。除参照一般标准外,还应考虑个体对药物的耐受性不同,而且体重与所需剂量的关系也并不是绝对成正比的。一般说,衰弱和过胖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所需剂量较小。
2.如何确认动物已完全麻醉?
以小鼠为例,麻醉起效:小鼠仰卧时心跳及呼吸均匀、肌肉松弛、四肢无活动,胡须无触碰反应,踏板反射消失,即视为达到完全麻醉状态。若小鼠的前肢开始抖动即判定为开始复苏。手术过程中如果发现动物抽搐、排尿,说明麻醉过深,应立即进行急救。
3.若小鼠出现复苏迹象怎么办?
若实验还没有完成,小鼠接近苏醒,需及时将麻醉瓶(气麻)放在动物口、鼻处,给予辅助吸入麻醉或可临时适当补加麻醉剂,一般每次补加剂量不超过注射总量的1/10~1/5。
4.给药方式一般除了腹腔注射还有哪些?
非吸入麻醉常采用的注射方法有:静脉注射,肌肉注射,腹腔注射等。静脉与肌肉注射多用于较大的动物,如犬、猫、猪、犬等;静脉注射的部位多是耳缘静脉(家兔、猫、猪)、后肢静脉(犬)及尾静脉(大、小鼠);肌肉注射的部位多选用臀部。腹腔注射多用于较小的实验动物,如大鼠、小鼠、沙鼠、豚鼠等。
昆明纳瑞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