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急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小白太多教坐地铁教套被子生活技能类 [复制链接]

1#

“看了视频,我觉得我的网名应该改成‘白活30年’,你就是我的互联网干妈!”

B站UP主“住家吴阿姨”每次分享视频,都吸引不少网友前来“认亲戚”。

如今,一批科普生活常识、分享生活技能的博主在互联网上走红,视频没有太高超的拍摄和剪辑技巧,话题生活化,甚至有些琐碎,但分享的技能却被不少“小白”奉为圭臬。

“住家吴阿姨”凭借分享生活技巧全网圈粉百万。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近期的一项调查显示,91.2%的受访青年期待社会上开设更多生活技能课。而在受访青年希望补足的生活技能中,整理收纳、做饭、打扫卫生排在前三位,获选率均超过四成,其他还有简单的安装维修、洗衣服、医药急救知识、挑选肉蛋瓜果等菜品、手工制作等。

生活技能,理应越学越“高深”,已是成年人的我们学的应该是“高阶”版本。为何还有这么多人在生活这所学校当着“小学生”?当我们想要独立,该怎么补齐这门技能课?

如何坐公交地铁成“社会生存学顶流”

初中毕业也能当“导师”

分享生活技能,已经成为“流量密码”。就在去年,“打工仔小张”将如何坐公交车、如何坐地铁、如何吃麦当劳、医院看病等常识拍成了科普视频,被网友戏称为“社会生存学顶流”。社交媒体上,搜索“独立计划”“生活能力清单”等关键词,可以找到大量生活类技巧,从学会处理交通事故到独居应急储备物资等题材应有尽有。

在浙江工作的50多岁住家阿姨吴小妹,在B站成了百万生活“小白”追捧的对象。

“我只是初中毕业,却被叫‘生活导师’,私信我的很多都是大学生、研究生,其中不少还来自名校。”吴小妹告诉潮新闻记者,这让她感觉“特别骄傲”。网友还经常称呼她“干妈”“生活之神”,这让她有些害羞。

年,因为女儿大学毕业留在杭州,在安徽老家的吴小妹决定到杭州求职。她有着丰富的家政从业经验,曾做过客房保洁、钟点工、住家阿姨等工作。在杭州她干上了老本行,在一户人家一“住家”就是8年。年,吴小妹注册了社交账号分享自己的工作日常,“后来火了我才发现,原来这么多人喜欢看这些小窍门、觉得新鲜。”

打开“住家吴阿姨”的主页,她总是像唠家常一样给网友传授生活小妙招:怎样用一次性的杯子临时捏一个手机支架;怎样用一根小小的皮筋收纳数据线;怎样一个人套好被子;怎样挤方便面的酱包才能既不浪费又不脏手等等。

“因为工作,我花了很多时间在生活技能上,多动脑筋就能干得又快又好,早点下班。”在吴小妹看来,很多人缺乏生活技能,缺的首先是动手的意识,“不琢磨,肯定是不会的。”

趁着技能类视频的东风,24岁的卢卡辞去程序员工作之后,成为一名短视频创作者,在小红书开设账号“她行技能站”,分享处理电脑进水、更换水龙头、看水电表、让床不再异响等独居女性生活技能,一个月便收获近30万粉丝。

卢卡是温州人,现居杭州。潮新闻记者来到卢卡家时,她正在为空调清洗教程“备课”,清洁剂、工具、空调配件摊了一地。50平方米的小屋,就是视频的拍摄地,所有选题围绕这方小天地开启。

卢卡告诉潮新闻记者,技能类视频要走红最重要的就是具备“利他性”,“要选择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和问题,详细介绍维修每一步的流程,让人可以安心地跟着去做。”

潮新闻记者注意到,生活技能类视频多数以“女性”和“小白”为目标受众。分享者的学历或许不高,但具备同理心,擅长“整理生活”、体察生活的细节,在“生活”这所学校中是毋庸置疑的优等生。拍摄采用生活化的视角,透过镜头,就像身边有一个“熟人”在贴心教导,通过一些小技巧,帮助大家化解生活中不好言说的“窘境”,或者挖掘平淡生活中的乐趣。

“这类视频受到欢迎有两个原因。其一,有部分年轻人缺乏生活常识,四体不勤,这类视频刚好补足了知识缺口,提供的是干货;其二,这些生活化的知识、画面自带烟火气,也提供了情绪价值,能起到解压的作用,在快节奏的生活之外为都市人群‘充电’。”浙江传媒学院互联网传播与网红研究中心主任李新祥告诉潮新闻记者。

李新祥补充说,这类视频受欢迎,也体现了当下网友更加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