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月,医院的大力推荐,我本人非常荣幸地参加了由国际应急管理学会医学委员会(TheInternationalEmergencyManagementSocietyEmergencyMedicalCommittee,TEMC)和北京华通国康公益基金会(BeijingHuatongGuokangFoundation,BHGF)组织的第二十二期医护人员赴英国研修项目,医院的一位心脏外科医生、一位体外循环医生以及一位手术室护士一起组成研修团队,前往位于伦敦的ImperialCollegeHealthcareNHSTrustHammersmithHospital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心脏手术专科研修培训。
在我个人职业生涯成长过程中,这是一段既美好而又难忘的日子。进修期间,得益于国内外优秀医务工作者的悉心指导,我得以较为直观地接触到了英国先进的医疗理念与技术。这不仅让我对英国的全民健康服务体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让我切身体会到了英国医疗服务体系中的人文关怀精神。
北京行前会,与国际应急管理学会医学委员会、北京华通国康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陈冉主任合影
抵达伦敦之际,正逢冬春交替之时。也许有人会认为,当今世界的*治和文化重心,早已从西欧转移到了北美。但雾都那日照短、阴雨长的温润气候,泰晤士河畔一抹又一抹的春绿,以及Oxford街上微笑走来的尔雅绅士,都让我们对春季的伦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尽管面积仅有2.9平方千米,与国内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相比显得有些局促,但伦敦的文化却异常多彩。以大伦敦地区为例,多万人口使用的语言超过种,各民族、各宗教、各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相激相荡、相互交融,在造就了伦敦丰富多样的人文风情的同时,也在不断激发着这个欧洲第一大城市前行的动力。其中,伦敦的科研实力尤其引人注目。
据统计,伦敦地区共有大学43所,为全欧之冠。除了为世界各地莘莘学子们所向往的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之外,帝国理工大学(ImperialCollegeLondon),也是一所公认的、实力堪与牛津、剑桥比肩的公立研究型大学。医院是帝国理工大学附属Hammersmith医院。
Hammersmith医院
帝国理工大学本为伦敦大学联邦中的一员。10年前的7月9日这一天,历史悠久的名校在一百周年纪念日这一天正式宣布独立,医院医学院、国家心肺研究中心及查令与威斯敏斯特医学院数个机构合并,遂成今日之规模,掀开了又一段辉煌的历史画卷。
一直以来,该校专注于医学、理工、工商管理的教学与研究,是全英国竞争最为激烈且入学门槛较高的学府之一。多年来,帝国理工大学一直以自己的方式探索并实践着受到不列颠人民广泛拥护的“英国全民健康服务体系”。该健康服务体系是由英格兰全民健康服务体系、北爱尔兰全民健康服务体系、苏格兰全民健康服务体系、威尔士全民健康服务体系四个大型公立医疗系统的统称,英文全文为NationalHealthService(简称NHS)。
自年设立以来,NHS就凭借着“无论贫富,人人都能享有优质的医疗服务”的核心理念,获得了国内外无数医疗工作者和患者的由衷赞誉。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耕耘和发展,如今的NHS已惠及全英万居民,占了全英国总人口数的十分之一以上;而服务于NHS体系的工作人员也已超过万,是世界上五个雇佣人员最多的机构之一(其余四个机构分别为美国国防部、麦当劳、沃尔玛、中国人民解放*),每36小时就为一百万人以上的人口提供包括常规体检、产前检查、慢性病治疗、器官移植、急诊处置及临终关怀等服务。
年NHS创立之初,投入预算万英镑(与现在的1.5亿英镑等值)。到-年间,NHS总预算已高达11.64亿英镑(其中仅英格兰NHS的预算就达10亿英镑),其经费主要来自税收。当下,在英格兰全民健康服务体系中,有临床从业资格的工作人员包括有15万位医生、4万余位全科医生、31万余位护士及护理人员、近2万位急救工作者和11万医院及社区健康工作者(包括药房及牙科诊所工作人员)。国家向公众提供一系列的医疗保健服务,而长期居住于英国的公民可以免费享受其中大部分的服务。国民保健署旗下四大系统各自独立运作,并拥有各自的管理层、条例和法定权力,互不从属。
此次我们研修学习医院(HammersmithHospital),是一所心胸、医院,其心胸外科手术、心内科介入治疗以及肾移植手术技术水平在英国享有盛誉,该院也是ImperialCollegeHealthcareNHSTrust医院之一(所谓“Trust”,意为“管理、组织”之意)。其余四医院(WesternEyeHospital,以眼专科见长)、医院(CharingCrossHospital,以神经内外专科、耳鼻喉专科见长)、医院(StMary’sHospital,以急诊科、普外及创伤专科见长)、切医院(QueenCharlotte’sandChelseaHospital,是伦敦西医院)。医院均为医院,同属NHS系统,也就是我们中国人平常所熟知的“医院”。
和英国Hammersmith医院的老师合影
英国医疗体系中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做为NHS医院。在NHS工作的医医院执业或做者私人手术(privateoperation)。一些VIP患者或者无法长时间等待治疗的患医院或者私人诊所治疗,其治疗费用一般比较昂贵且属于自费。
“Everycoinhastwosides”,任何事物都有着利与弊两面。近期BBC播出的一部纪录片Hospital,通过真医院的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NHS所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
纪录片的开篇故事讲诉的是一个在现实当中经常发生的问题:StMaryHospital由于ICU床位紧张,一位手术后必须转入ICU观察的患者,曾多次在漫长的等待后被告知要取消手术,甚至在手术当日等待数小时后,由于ICU要转入一位由救护车从伦敦郊区运到的脑出血患者,而无奈取消手术的真实案例(事实上,患者此时已经在麻醉准备间即将开始麻醉诱导)。患者虽然失望,但也无奈而平静地离开。一方面,由于公费医疗、医患之间沟通到位、相互尊重,医院的困境,没有抱怨或者责难;但在另一方面,也暴露出NHS系统某些资源的不足。
尽管NHS在现实中或许会遇到一些非人为因素的无奈或困境,但英国医患关系的和谐与融洽却令我印象至深。例如,每天当我戴着“NHSTrust”医院的路上时,对面的行人大多会对我微笑或者点头以示敬意。某些时候,急诊或者门诊接待处早已人满为患、甚至排起长队时,却没有哪一个患者会选择“加塞插队”,或是大声喧哗抱怨,把情绪发泄到医生头上。“安静地等待,不给他人添乱(包括其他患者或是医生)”,已成心照不宣的规矩之一。
这让我进一步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尊重既是相互的,也是必要的。医院,带有病人信息的文件和病历都不允许进修或者参观人员随意拍照,允许拍照的场景也不得出现患者或者家属的身影,进修或者参观人员拍照或浏览病例首先必须询问并征得相关当事人的同意。
彼此尊重是联系病患与医护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因为尊重,医院的医护人员才与患者建立了“信任的友谊”,医疗事业的发展也随着稳步前进。目前,全院手术室有8个手术间,其中第一和第二手术间做普外科手术,第三至第五手术间做心脏以及胸外科手术,第六手术间做肾移植手术,第七手术间做妇科手术,第八手术间为急诊手术间,有时也做一些妇科手术。仅-一年之间,医院在手术间就完成手术近例。此外,在电生理手术间以及心导管室,还有一些日间手术或者介入手术需要手术室护士以及麻醉医护人员辅助下才能完成,心外科重症监护室(CICU)也由麻醉医生负责管理。作为一名麻醉医生,这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医疗系统是个有机联系的整体,麻醉医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肩上担子重、责任大,丝毫马虎不得。
医院,医院的术后疗程是这样的:一般心脏外科手术完成后,患者是带气管导管送至CICU的A6病房继续治疗,拔管后再转入普通病房。大多数胸外科、普外科、妇科以及肾移植手术术后患者,在手术间拔除气管导管后被送至PACU。PACU可以同时监护8位术后患者,当日值班的PACU护士5-6人负责患者的术后监护、术后镇痛泵的安装以及患者的转运。待患者苏醒平稳后胸外科、肾移植病人送CICU继续监护,普外科以及妇科患者送至普通病房。
以上内容是我在三个月进修期间真实的所见所闻,现将这段时间内的学习体会总结如下,请各位专家和老师指正。
一、手术小组成员的组成以及麻醉人员的分工:
手术小组由手术医生(通常为一位外科顾问医生和一位外科低年资或高年资专科培训医生)、麻醉医生(通常为一位麻醉科顾问医生和一位低年资或高年资专科培训医生)、一位麻醉护士(anaestheticnurse)或者手术室麻醉助理(operatingdepartmentpractitioner,简称“ODP”)、洗手护士、巡回护士、护士助理组成。
每天早晨8点以前,医院规定手术小组的所有成员必须在各自手术室麻醉准备间进行晨交班(briefing),交班的内容是各位小组成员自我介绍姓名和职务、由手术医生介绍今天该手术间的手术患者基本情况、手术顺序是否改变、术中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