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悠客承接户外活动定制
团队拓展,企业体验,深度户外
活动策划,赛事组织
如有以上需求请留言
上一期悠客君和大家分享了日常急救知识,
希望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今天悠客君带来的是户外急救知识,
让我们在外出游玩或者旅行时,遇到意外状况提供一些帮助。
掌握急救技能,挽救更多生命!
下城区红十字公益急救培训
悠客专场第四期正在报名中!!
点击下图跳转报名!!
转眼已经快到农历四月了,在这春暖花开的日子里,
外出游玩是和家人朋友促进感情的最好方式了。
不论是外出散步,还是徒步登山,又或者是自驾旅行,我们都不希望遇到意外损伤,那么如果遇到意外损伤,却又无法立即得到有效的治疗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本文仅针对接受过急救技能培训的人群,对人工呼吸,心肺复苏和伤口包扎方法等不做介绍)
脚踝扭伤
日常最常见的运动损伤,指的是由于踝关节突然而剧烈的内翻或外翻动作,使得固定踝关节的韧带撕裂伤,续发出血、肿胀、疼痛以及关节不稳,而影响行走等相关症状。如果没有适当处置好扭伤,受伤的韧带会持续出血发炎,使得疼痛与肿胀更加严重。
脚踝扭伤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有:
鞋——鞋底太高或太大、不合脚的鞋,则容易造成扭伤。
注意力不集中——走路不看景(手机),看景不走路。在野外行进时时刻注意脚下和环境变化,从而调整身体姿态,是避免受伤的最好办法。
惯伤——曾经有过多次或严重扭伤的人,由于其踝关节已经较为不稳,容易成为再次扭伤的高危人群。
:
原地休息,
遇到队伍中有人受伤,无论如何,队伍的行进都应暂时停下来,以便对伤者进行评估和后续处理,伤者不应勉强行走,那只会让伤势加重,拖累队伍。
冰敷降温,
这是处理扭伤的核心步骤,冰敷降温可以减少皮下的出血和肿胀,一般建议在受伤后的48小时内进行,间隔3-4小时冰敷20分钟,冰敷时要避免冻伤,使用毛巾,手帕等隔开冰与皮肤;冰敷用料有选冷敷袋,如附近有清凉的溪水,可将脚浸泡在水中。
加压固定,
固定关节可以减少疼痛及预防进一步的伤害,在户外比较容易操作的,是用弹性绷带或长布条做一个8字形环(如图),8字交叉在脚背。
8字环同时具有对患处加压的效果,但要注意不可妨碍末稍血液循环。如果伤患穿低帮鞋,可将8字下环绕在鞋子外面,可以部分限制关节的活动度;穿高帮登山鞋者,将鞋帮(即包覆脚踝部分)鞋带绑紧,亦有相同的效果。另外,在扭伤开始恢复或因常扭伤而导致关节不稳时,可使用胶布固定法来限制关节活度,以保护脚踝,这也是常用的方法。
但切记不可在患处按摩(企图将淤血揉散),如此将更增加内出血与肿胀。
休息时将患处抬高,最好高于心脏位置,这样有利于血液循环,减少皮下出血和缓解患处肿胀。
其他:若有携带必理通或其他非类固醇类止痛药,可即给予口服。
医院或诊所妥善处理。
意外骨折
意外骨折往往是伴随着跌伤、扭伤而来,属于比较严重的伤势,
骨折后,必须得到即时、有效的专业救护。如条件不具备,伤者应快速进行现场自我抢救,以减轻自身的苦痛,保障自身的生命安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1、止血。对开放性骨折,如出现大出血情况,应即时进行止血,可依据详尽景遇,应用压迫、加压包扎或止血带等方法,对伤口进行止血。
2、保护伤口。伤口外表有显著异物可以取掉,然后用清洁的布类覆盖包扎伤口。对外露的骨折端,不要还纳,以免将污染物带入深层,造成内部感染,但要进行保护性包扎。
3、伤肢固定。以上两步是针对开放性骨折,在判断为普通骨折时,对伤肢立刻进行固定,可减轻疼痛,避免造成对神经、血管的二次损伤。固定材料可因地制宜,应用木板、树枝等,如无物可用,可将负伤的上肢固定于胸壁,下肢固定于健康的一侧。
4、立即后撤就医。伤者的搬运我们后文会介绍。
徒步伤痛(膝盖疼痛、肌肉疼痛)
徒步时较容易遇到腿部肌肉痉挛,运动腹痛,膝盖疼痛等。如平时缺少运动,突然的剧烈运动将会使身体产生“报警”。
这类损伤虽然属于长期慢性损伤,但其中少数情况为急性突发损伤,一般立即停止运动,休息片刻便会好转。处理办法为:
马上休息,减少负重,如未能缓解,可用登山杖做辅助支撑;
增加休息次数,减少膝盖使用频率,到达营地后好好休息,减少走动。
如行程刚开始,建议变更或退出行程。以免造成更严重的损伤。
(抽筋)
常见于较长距离的徒步或登山,且运动过激,会发生这类状况的原因多是因为运动前伸展准备不足,肌肉过度使用,身体无法负荷,环境温度突然变化,电解质不平衡等。在发生肌肉痉挛时,我们可以如下处理:
马上停止正在进行的运动;
到阴凉通风处,补充水分,运动饮料或者含盐的温水;
慢慢伸展正在痉挛的肌肉,也可以在抽筋的部位做适度的按摩;
过程中可以复议热敷或者冷敷,不论是运动用喷剂或是冷热敷包多有不错的效果。
如何预防运动抽筋?
运动前的热身操及动后操当中,加强「拉筋」的动作。
运动当中,补充水份之同时,补充钠(盐份)以及电解水,使体内钾钠平衡。(吃水果沾盐,不但更好吃之外,还有平衡钾的作用。)
适当而渐进的运动。抽筋就是身体在警告我们,现时的运动量,己超过我们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平时的运动量不够,还要多锻炼。
遭遇野生动物
在户外活动中,与野生动物相遇,是十分美妙而危险的,除了温顺的兔子和蝴蝶之外,我们还有可能遇到蜜蜂(此处泛指蜂类),*蛇,*虫,或者大型动物,如野猪,狼等。
悠客君的建议首先是避免进入未开发的自然景区,不要进入人迹罕至区域,其次不要单独行动,团队行动是最大的安全保障。
遇到大型动物,不要靠近幼崽,不要大喊大叫或者拔腿就跑,以免惊到对方从而进行攻击;缓慢的退开远离是比较好的办法。如遭到受攻击,保护咽喉与腹部,可以减少致命伤害的几率。
所有的蜜蜂(蜂类)都含有*素,区别只在于*性大小。
其*力以蜜蜂最小,*蜂和大胡蜂较大,竹蜂最强。
*蜂尾端都有螫针与*腺相通,螫人后将*液注入体内,引起中*。蜜蜂螫针有逆钩,螫人后螫针常残留体内,
一般身体健康的人,同时受到5只蜜蜂螫刺,仅发生局部红肿和剧痛,数日可以恢复正常;如同时受只以上蜜蜂螫刺,会使机体中*,引起中枢神经损害、心血管功能紊乱等症状;同时受只以上蜜蜂螫刺,会死于呼吸中枢麻痹。
外出野游时被蜂螫伤,不要以为没有什么,应引起重视,否则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完全有理由相信,有些*蜂的*性决不亚于任何*蛇,而之所以较少有人死于*蜂螫,根本原因仅仅在于进入人体*液的数量相差悬殊。然而即使只被一两只大胡蜂或竹蜂等*性猛烈的*蜂螫伤,也常常会出现头痛、发热、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对蜂*过敏者,还可能迅速出现荨麻疹、哮喘或过敏性休克,甚至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被蜜蜂(其*液是酸性的)螫后,应立即小心拔出*刺,如有断刺必须用消*针将其剔出,
用肥皂水、或3%氨水等弱碱性溶液清洗及外敷,如果没有碱性液则用干净的清水冲洗伤口;
如被其他蜂螫刺,最好用食用醋洗涤及外敷,
然后用力掐住被螫伤的部分,用嘴反复吸吮,以吸出*素;
若被大胡蜂或竹蜂等*性猛烈的*蜂螫伤,最好用季德胜或南通蛇药涂抹或外敷,同时口服蛇药片(驴子们如果有这些药就应每次都随身携带),
医院治疗(尤其在被成群蜂螫医院)。
也有自然界的解*草药可做应急处理,这里不做介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百度。
出游山野时,应尽量不涂抹香水、发胶或其他散发芬芳的化妆品,以防*蜂“闻风而至”;
携带的甜食和含糖饮料要密封好,站到衣服或身上时要即使清理,以免“招蜂引蝶”;
在山间活动时,不要乱捅蜂巢,以免遭到攻击,如不慎触动有蜂巢的树枝或灌木,千万不要拔腿狂奔,而应就地蹲下,屏息敛气,纹丝不动,用随身携带的草帽遮挡颜面和头颈,耐心静候10-20分钟,等蜂群活动恢复正常后再慢慢离开。
鲜艳的服装、头花等都容易诱发*蜂的攻击行为。
被*虫咬伤常见在野外露营时,局部表现有急性炎症和痛、痒,有的可见头痛、发热、眩晕、恶心、呕吐,甚至抽搐及昏迷等全身症状。应立即用弱碱性溶液〔如肥皂水、浅石灰水等〕洗涤和冷敷,或用等量、枯矾研末以浓茶或烧酒调匀敷伤口,也可用鱼腥草、蒲公英捣烂外敷,有医院治疗。
预防办法:
蜈蚣多出没在阴暗潮湿处,远离这类区域即可减少被咬风险,露营时选择干燥通风处,出入关好出入口,可减少*虫的威胁。
被*蛇咬伤后一般在局部留有牙痕、疼痛和肿胀,还可见出血及淋巴结肿大,其全身性症状因蛇*性质而不同。急救原则是及早防止*素扩散和吸收,尽可能地减少局部损害。蛇*在3-5分钟即被吸收,故急救越早越好。
绑扎伤肢,在咬伤肢体近侧约5-10厘米处用止血带或橡胶带等绑扎,以阻止静脉血和淋巴液回流,
排*,用手挤压伤口周围(必要时需要切开创口)或口吸〔口腔粘膜破溃者忌吸〕,将*液排出体外。(若条件允许,可以用安全套覆盖在创口,进行口吸,起保护作用)。以牙痕为中心切开伤口成“+”或“++”形,使*液流出,也可用吸奶器或拔火罐吸吮*液。切口不宜过深,以免损伤血管。若有蛇牙残留宜立即取出。切开或吸吮应及早进行,否则效果不明显。
冲洗伤口,先用肥皂水和清水清洗周围皮肤,再用生理盐水、0.1%高锰酸钾或净水反复冲洗伤口。
被*蛇咬伤后切忌奔跑,宜就地包扎、吸吮、医院治疗。尽快送医,是提高存活率的唯一办法,在处理伤口是问询伤者*蛇特征,如已经将蛇打死,带上*蛇,以便进一步进行针对性治疗。
预防措施:
加强野外作业的防护,用手杖探路。经过草丛时提前用手杖击打草丛,尽量不要裸露腿足,必要时穿长统靴,野外露营时使用驱蛇药。蛇伤即可避免。
高原反应
高原反应属于高山病中较轻的病症,是否产生高反跟运不运动关系不大,一旦上到海拔米以上的高度,75%的人不管动不动都会难受,其最常见的症状是头痛,胃口欠佳、恶心、呕吐,疲倦、虚弱、眩晕及睡眠困难。有时和受凉感冒时相似,所以不少人以为自己患上感冒或水土不服,但其实是患上急性高山症。
高原反应的剧烈与否,大体上视乎上升速度、上升高度及个人体质乃至心情有关。缓慢上升慢慢适应是最有效的预防方法。
通常急性高山症在24~48小时内便会好转,如果进一步恶化问题就比较严重了,可能引起肺水肿,也可能是脑水肿,还可能是血管栓塞甚至心力衰竭等等。总之,任何人患上急性高山症(即出现高原反应)后都不应继续提升海拔,这事万万不可掉以轻心!就地休息,或下撤至海拔较低处,直至症状减轻。
高原反应是身体对环境的不适应造成的,无法治疗,只能缓解和预防,
预防高反的办法有:
前往高海拔地区之前,做好相应准备,可提前服用如红景天等药品,可以缓解高原病引起的头痛(药物应体质不同效果不同);
除了思想上的重视,“主动适应”也是预防高山病的重要手段,如适量的运动等,
忌情绪激动,多饮水,少油腻,注意早晚温差增添衣物,注意通风,少烟酒,必要时适量吸氧等等。
高原反应因人而异,不用过于担心,出现高反后冷静应对,情绪紧张也会加重高反的病情,静心修养适应24-48小时便能好转。如一次旅行途中多次出现高反,便应提前结束旅程,返回海拔较低处修养。
脱水
脱水是指人体由于消耗大量水分,而不能及时补充,造成新陈代谢障碍的一种症状,严重时会造成虚脱、休克。甚至有生命危险。
脱水患者常出现在长途徒步的旅者和极限环境下的旅者之中。长时间的消耗未能及时补充水分,便有可能造成脱水。
脱水的症状与应对:
口渴,四肢无力,此时症状较轻,在阴凉处休息和适量的饮水能缓解;
头晕,嘴唇干裂,伴有昏迷,情况较严重,将患者带至阴凉通风处,让患者保持清醒,喂以运动饮料或者含有食盐的温水,解开衣物散热。
体温过高,嗜睡,呕吐,伴有晕厥,尽快将患者带至阴凉通风处,解开衣物散热,搭配湿毛巾为患者降温,喂患者饮用含碳水化合物或电解质的饮料,运动饮料为佳,或食盐水。待患医院。
注意,不要一次喂患者喝太多水。,脱水常伴随着体温过高,注意为患者降温。
失温
也叫低体温症,但并不意味着只有在寒冷气候才会出现,事实上在低于20℃时,失温就开始威胁着徒步者了,根据北美的事故报告,在0至10摄氏度是失温症的高发区间。
在户外,湿气和风是最大的杀手。
在冰点以上,我们容易被环境温度所麻痹,有些人不自觉的就让自己走的大汗淋漓,这时湿掉的内衣增加了身体热量传导速度,是干内衣的5倍之快。除此之外,风寒效应、湿度都会加剧体温的散失。
由于内容太多,悠客君就不详说了,下面列举一下容易被忽视的细节,以及一些致命错误。
首先我们要了解失温的不同程度,根据程度轻重,分为下面几个阶段。
一级,轻度失温核心温度33-37°C
患者表现:颤抖、打寒颤、心律升高、排尿变多、呼吸频次升高、肌肉不协调、蹒跚、行为异常。
这一阶段很多人都会遇到,常出现在秋冬季登山或者户外徒步,出汗后休息过长时间,便容易出现,由于表现和疲劳很相似,常被以为是疲劳,一般环境下寻逼避风处休息,喝些温糖水,吃含糖或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就能恢复。
冬季户外活动的时候为了避免体温流失,首先应穿着适合活动的衣物,棉质内衣可以在营地穿着,活动中不适宜穿棉质内衣,不利排汗。休息时间不宜过长,较低的温度会让静止的人体温度流失加快。尽量不要喝冷水,如只有冷水,应按小口多次的饮用方法,在口腔为水加温。同理,呼吸时尽量使用鼻吸口呼的办法,通过鼻腔加热空气,减少冷空气对体温的影响。路餐应准备含糖较高的食物,以及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
世界地球日二级,中度失温核心温度29-33°C
患者表现:恍惚、颤抖减少甚至消失、虚弱、思维麻木、反应迟钝、口齿不清、记忆障碍、视觉障碍、心律不齐、瞳孔放大。这一阶段开始就属于比较危险了,如没能及时得到缓解,便会迅速发展为更严重的失温,需要马上找庇护所或者避风处,条件允许的话升起篝火,尽快换掉已经被汗水浸湿的内衣,不用担心会再出汗弄湿,处于失温状态的你为了减少体温流失,身体会闭塞毛孔,减少出汗的。复温方式我们后文再说。
世界地球日三级,严重失温核心温度22-29°C
患者表现:昏迷、神经反射消失(对疼痛没有反应)、呼吸频率和心律极低、低血压、可能出现心室纤颤、患者无法自主调节体温。
这阶段也称“假死”如没有专业措施进行复温救援,或者复温方式错误,死亡率极高。
世界地球日四级,致命阶段核心温度低于22°C
患者表现:肌肉僵硬,很少能觉察到心跳或者呼吸、很容易出现心室纤颤然后真正死亡。
世界地球日
对于失温的判断看似很复杂,很多文章中会讲利用走直线法观察,有些还要问算术题。。。其实,对于失温的判断很简单,只要是在寒冷环境中,出现行为和言语异常的队员,应立即怀疑其已经得失温症,例如许多2级失温患者希望自己在后面慢慢走,他们最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你们先走,我慢慢追你们。”这就像是一个醉汉说"我没喝多...”一样,千万别当真。
“我很好,不用管我”
还能动的失温患者,说明在1级或者2级失温,就像前面我们说的,应立即寻找庇护所、避风处、休息、换掉湿衣服、增加保暖、进食碳水化合物,如有条件最好生一堆火。不要剧烈活动,防止四肢冰冷血液回流进一步降低核心体温。
如果已经失去自我行动能力,意味着进入了3级失温状态,那么首先要替换掉湿衣服,将患者用隔热层包裹起来,用布包住热水瓶对患者腋窝、腹股沟、脖子进行回温,医院转运,在此期间其他队员应当制作一个简易担架,如果患者呼吸低于6次每分钟,要用口对口人工呼吸给提升至12-13次每分钟,如果出现心博骤停,应立即采取CPR(心肺复苏术)。CPR一定要去专门学习,只看书往往是不够的,不正规的手法容易把人“按死”。
记住,一定要在早期控制失温,永远不要让你的队友独自面对失温,哪怕是1级失温!
关于复温的方法
让一个不懂失温急救的人去救助失温患者,往往会加速患者的死亡进程。让我们来看这个案例:
当晚10点多时,队员们正通过电台进行呼救,突然发现“小明”不再说胡话,并停止呼吸。
队员马上对“小明”做人工呼吸,以及猛搓手心脚心,希望能把“小明”救过来,可是忙了半天依然不见她好转。
到了晚上11点多,“小明”一头栽到了雪地里,呕吐并流鼻血,大家喊她,也没有反应了。
注:为尊重逝者,“小明”为化名
这是发生在十多年前的一个悲剧,她的队友及后来的救援者因采取了错误的救治方法,加速了患者的死亡。
根据救援人员的回忆,当时并没有采取隔热保暖措施,而让患者直接躺在雪地上,患者“呼吸停止”的时候应不是真正的呼吸停止,她进入了一种“冬眠状态”,呼吸频率很低,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状态(她后来的反应可以证实这点),这时候她的四肢和外皮血液循环已基本关闭,形成了一个“保温层”,身体大量脱水,身体将温暖的血液集中到一个“内核”之中,保证内脏得以存活,但是其他人对其猛搓手掌心的行为让“保温层”冰冷的血液回流到内脏,造成低血压,并进一步降低了核心体温,可能引发了心室纤颤(VentricularFibrillation),或出现复温休克(RewarmingShock),并可能引起了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脏器衰竭,出血。
对患者的脖子两侧、腋窝、腹股沟进行复温
对2级以上失温患者的体外复温,应集中在对核心部位,例如脖子、腋窝、腹股沟。四肢只需要做好被动保暖防止结冰。另外回温时要用布包裹热水瓶,并不只是因为防止烫伤,而是为了防止复温过快,引起低血压和afterdrop,出现复温休克。
Afterdrop是一种理论现象,有科学家认为在快速体外复温过程中核心体温会进一步下降,控制不好将会导致患者死亡。
对3级以上失温患者进行体外复温,一般认为只能延长生命,并无法治愈。医院进行体内复温,例如通过静注、利用呼吸机加热胸腔。口对口人工呼吸,也有一定的体内复温作用。
较严重的失温患者(2级以上)身体严重脱水,体液和细胞液浓度升高,身体内的生化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以适应低温环境,如果复温过于猛烈,可能会出现悲剧。例如浸入温水强制复温、把失温患者和健康人放进同一个睡袋“密切接触”,都会有一定的风险。
不要给2级或以上失温患者热水喝
同理,也不能给2级以上的失温患者热水喝,这会剧烈扩张血管,导致低血压,进一步降低核心体温,可能会造成复温休克。热水所带来的温度杯水车薪,但造成的副作用却很大。要等患者恢复到1级失温状态再给其含糖的温水。
篝火是一种温和的辅助复温方案,它能有效的提高环境温度,对急救有很大帮助。但需要注意的是3-4级失温患者在野外是无法复温到正常状态的,复温只能拖延死亡,医院救治。
如果没有前面这些内容,那么90%可以被救活的人,你可能会认为已经死了。
在3级失温后期,人体会进入一种类似于死亡的状态:瞳孔放大,没有任何痛觉反应;进入4级失温后,四肢开始僵硬,这在常识中,人就是死亡了,但是在低温环境下,低温反而会保护大脑和内脏,让死亡过程变得相当缓慢。
这时你应该通过触摸颈动脉来观察患者是否还有心跳,不应摸手腕,这时手腕因过度冰冷可能已经没有脉搏。要非常细心的观察患者是否有微弱的心跳或者呼吸,假如还有心跳,如一分钟1次,这时只需要给患者做人工呼吸,不能做CPR;如果出现了心博骤停,应马上开始CPR,这是一场与死神对峙的持久战,在CPR的辅助下,你能为失温的队员争取数个小时的存活时间,医院。
在寒冷中,不要轻易放弃任何一个队员,因为只有温暖的尸体才意味着真正的死亡。
失温患者的包裹和搬运
寒冷气候下的远足活动,队员一般都会携带睡袋,用“三明治“包裹法,睡袋可以给失温患者提供最后的生存空间。但需要注意的是,睡袋本身并没有升温功能,严重的失温患者已丧失产热能力,所以必须辅以复温措施。
“三明治”包裹法
在没有睡袋和睡垫的情况下,可以用急救毯、衣物、座垫、地布、甚至是干草等一切能够用上的隔热物进行包裹,急救毯可以减少蒸发散热和辐射散热这两种热传导途径。
如果实在没有可更换的干衣物,在紧急情况下,应将湿衣物尽量拧干,然后用急救毯从外面包覆住湿衣服,阻止蒸发,形成一种类似于湿式潜水服的结构。
在对患者进行包裹和回温的时候,其他人应制作临时担架,并联系救援,如果没有温暖的庇护所,在救援到来之前,就要尽可能的转移到山下,以争取时间,搬运失温患者时要小心,就像搬运骨折患者一样轻抬轻放,避免过大的振动,否则容易造成冷血回流导致室颤。
左:木乃伊担架右:衣服简易担架
关于对喝酒暖身的传闻
许多户外老驴冬季登山会带一些白酒,理由是“喝酒暖身。”
尽管许多人呼吁喝酒不能“真正暖身”,但直至如今,这个传闻还流传于江湖,看来一个流传了几千年的传闻,破除实属不易,所以在这里悠客君还是要啰嗦一下,喝酒暖身=饮鸩止渴,有资料显示33%到73%的失温症是由饮酒造成的。
饮酒会经历一个扩张毛细血管的阶段,体表变热,会更快的带走核心体温,所以你会觉得热,甚至会开始脱衣服,是不是有点像严重失温时的“反常脱衣现象”?有人认为恐怖的“反常脱衣”就是因为神经在低温下受损,毛细血管不正常扩张导致的。
假如你没事在家里坐在热炕上边喝酒边吃肉,那么喝酒好像确实可以让人舒服点,因为你的能量源源不断。但在山野里,你可利用能量是有限的,喝酒很容易造成失温。案例:12年的一个冬天,泰山上有个小伙子因喝酒,当晚在帐篷里失温死亡。
只有当你喝醉了,血管才会收缩,这是酒精的一个反弹效应,不过在此之前,你会面对很高的失温风险,后期,由于毛细血管的收缩,你会觉得很冷,容易出现冻疮,冻伤。
冬季户外总需要喝东西,那喝什么才能有效暖身?蜂蜜水、葡萄糖水等效果最好最快。当身体开始暖和之后,慢慢进食高能量食品,但仍以高糖分或碳水化合物为主,例如士力架、能量棒。但注意,2级或以上的失温患者很难吸收这些能量物质来自我复温。
有许多小伙伴一定有“冻尿了”的经历,前面说了,人在失温时,会大量脱水,在3级以上的失温,人体能脱水高达5.5升,这比人体血液的总量还要多,所以在意识恢复正常后(1级失温状态),应适量补充辅以电解质的水分。
对于失温的预防,老生常谈
多穿衣服并不能有效预防失温,很多时候慢性失温是因为透支能量所致,在山野徒步时,要调整好自己的步伐,避免出汗;穿防风透气的服装,不要穿劣质冲锋衣;携带足够的食物,随时进食高热量碳水化合物;多喝水,防止脱水;不要喝酒;保持手脚干燥可以防止冻伤,对于汗脚可以考虑用抑汗剂。
依情况实施不同的救治方案
上面所讲的都是慢性失温,即体温经历了一个相对漫长的下降过程,通常需要2小时以上才开始出现失温症状。
还有一种急性失温,多见于落水或浸水,这时患者体温会在短时间内急剧下降。
水温、时间、和失温严重程度的关系
以10摄氏度水温来说,落水时间在20分钟以下,这时可以通过剧烈活动来提高产热,也可以换上干衣服坐在火堆前慢慢自我复温,最好是将身体的躯干部分浸到不超过43℃的热水中快速复温。因为这时身体核心温度还处于一个正常范围。
但落水时间超过20分钟,患者的核心体温可能已经无法支撑整个身体的恢复,简单的包裹而没有外部复温措施可能不能阻止体温进一步降低,进行剧烈活动可能会导致失温加剧。这时候一堆柔和、温暖的篝火显得无比重要。
如果浸水时间超过2小时,要按照严重的慢性失温治疗,应小心而谨慎。
总结
综上来看,对于2级或以上失温的救治是非常复杂的,需要极端谨慎,而且不一定有效。但1级失温是很容易控制的,所以在户外要时刻保持警惕,防止1级失温症进一步发展。
伤者搬运
户外发生的损伤直接影响到伤者行动能力,为了让于行动力受损的伤者尽快获得有效的治疗,我们需要将伤者带离交通不便区域。这里就需要用到伤者搬运法了。
伤者搬运法有五种方法:扶行法、抱行法、背负法、拖行法和爬行法。扶行法:适宜清醒伤病者;背负法:适用老幼、体轻、清醒的伤病者;爬行法:适用清醒或昏迷伤者。在狭窄空间或浓烟的环境下;抱持法:适于年幼伤病者,体轻者没有骨折,伤势不重,是短距离搬运的最佳方法。
一位救护员搬运:
①扶行法:适宜清醒伤病者。没有骨折,伤势不重,能自己行走的伤病者。
方法:救护者站在身旁,将其一侧上肢绕过救护者颈部,用手抓住伤病者的手,另一只手绕到伤病者背后,搀扶行走。
②背负法:适用老幼、体轻、清醒的伤病者。
方法:救护者朝向伤病者蹲下,让伤员将双臂从救护员肩上伸到胸前,两手紧握。救护员抓住伤病者的大腿,慢慢站起来。如有上、下肢,脊柱骨折不能用此法。
③爬行法:适用清醒或昏迷伤者。在狭窄空间或浓烟的环境下。
④抱持法:适于年幼伤病者,体轻者没有骨折,伤势不重,是短距离搬运的最佳方法。
方法:救护者蹲在伤病者的一侧,面向伤员,一只手放在伤病者的大腿下,另一只手绕到伤病者的背后,然后将;其轻轻抱起伤病者。如有脊柱或大腿骨折禁用此法。
2、两位救护员
①轿杠式:适用清醒伤病者。
方法:两名救护者面对面各自用右手握住自已的左手腕。再用左手握住对方右手腕,然后,蹲下让伤病者将两上肢分别放到两名救护者的颈后,再坐到相互握紧的手上。两名救护者同时站起,行走时同时迈出外侧的腿,保持步调一致。
②双人拉车式:适于意识不清的伤病者。
方法:将伤病者移上椅子、担架或在狭窄地方搬运伤者。两名救护者,一人站在伤病者的背后将两手从伤病者腋征插入,把伤病者两前臂交叉于胸前,再抓住伤病者的手腕,把伤病者抱在怀里,另一人反身站在伤病者两腿中间将伤病者两腿抬起,两名救护者一前一后地行走。
三人或四人搬运:三人或四人平托式适用于脊柱骨折的伤者。①三人异侧运送:方法:两名救护者站在伤病者的一侧,分别在肩、腰、臀部、膝部,第三名救护者可站在对面,伤病者的臀部,两臂伸向伤员臀下,握住对方救护员的手腕。三名救护员同时单膝跪地,分别抱住伤病者肩、后背、臀、膝部,然后同时站立抬起伤病者。
②四人异侧运送:
方法:三名救护者站在伤病者的一侧,分别在头、腰、膝部,第四名救护者位于伤病者的另一侧户部。四名救护员同时单膝跪地,分别抱住伤病者颈、肩、后背、臀、膝部,再同时站立抬起伤病者。
搬运原则
1.不明病情时,尽量不要移动患者。
2.需要搬运伤者时,应请周围的人帮忙。
3.只有自己时,可将患者从背后抱住,并用单手紧握患者另一双手,注意要轻轻搬运。
4.搬运时,要注意伤者的呼吸及脸部表情。
儿童或体重较轻的伤员用抱行法或背负法。现场环境危险,必须将伤员移到安全区域时可用拖行法。狭小的空间或火灾烟雾现场的伤员可用爬行法。脊柱伤伤员为防止损伤加重,应采用多人平托法将伤员轻轻放置于硬板担架上搬运。担架行进中应使伤者脚朝前头在后(便于后面抬担架的救护员观察伤病员病情变化)。上坡(楼)头在前,下坡(楼)头在后。一般伤病员采取平卧位固定于担架上,有昏迷时头部应偏于一侧;有脑脊液耳漏、鼻漏时头部抬高30度,防止脑脊液逆流和窒息。
:
1.担架搬运法:利用担架来搬运伤者,切记小心将伤者移至担架后,两人各抬担架两端即可。基于安全考量,在一般平地时让伤者脚朝前方;在上楼梯、上坡或抬上救护车时,则应让伤者头部向前端较佳。
2.毛毯搬运法:先将毛毯平铺于地上,将伤者移置中间,两侧多余的毛毯向内卷曲,然后抬两侧,此法最好有四人抬比较安稳。
3.椅子搬运法:让伤者坐稳于椅子之上,两人各抬椅子之一侧,步伐一致地缓慢移动。
4.单人扶持搬运法:主要用于神智清醒且可协助行走的伤者,施救者站在伤者受伤的那一侧,让伤者的一手绕过施救者的颈部并抓住其手;而施救者另一手则绕过伤者后腰部,抓紧其皮带或腰侧,扶持而行。
5.单人臂抱法:将伤者一手环绕在施救者颈部,施救者用两手臂将伤者抱起。
6.单人背负法:通常用于小孩子或体重较轻、神智清醒者,先将伤者上身扶正,弯腰背上后扶持两手而行。
7.单人肩负法:主要用于神智清醒或不清,体重较轻者。施救者与伤者面对面站著,让伤者头部置于一侧,双手绕过伤者腋窝,扶持伤者采跪姿,接著再站立;施救者左手抓伤者右腕,头前倾在伤者伸直的右臂下,以肩膀顶著伤者下腹部,右臂绕过伤者双膝后,站好即可肩负著伤者。
8.单人拖拉法:用于伤者无法站立,或太重,无法用背负法、肩负法时。先让伤者平躺于地,施救者蹲在伤者头部后侧,双手绕过后肩抓住腋窝,用上臂的力量拖、拉移动。
9.双人搬运法:可区分三种,一为两人抬式法,让伤者左右手分别绕著两名施救者的颈部,施救者之左右手抬患者膝后侧,然后同步运行;二是前后抬式:施救者一人于伤者背后,绕过腋窝抱住伤者手腕,另一人站在伤者双腿之间抬双腿膝部;三则是扶持法,将伤者二只手分别跨在二施救者之左右间,施救者扶持伤者走。
10.三人搬运法:三名施救者站在伤者的同一侧,一人用双手抬肩、一人抬臀部、另一人抬小腿部,三人同时将伤者抬起后,将伤者面对搬运者搬运。
11.多人搬运法:伤者两侧各站数人,间隔平均,手掌向上,用手臂的力量,共同将伤者抬起。
关于搬运的手法还有很多,悠客君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
今天的户外急救知识就到这里了,悠客君再次提醒我们户外爱好者,户外有风险,请组队出游。
下城区红十字公益急救培训悠客专场第四期正在报名中!!
点击下图跳转报名!!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