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急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李宗浩霍勇建立CPRD与胸痛中心建设 [复制链接]

1#
刘*连出诊时间和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147810.html

年8月12日,由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和中华护理学会主办的中国心肺复苏.心脏除颤(以下简称CPR.D)团体标准与中国胸痛中心建设和评估团体标准发布会在北京召开,会上正式发布中国CPR.D与胸痛中心建设和评估团体标准(标准版和基层版)。会后,我们特邀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会长李宗浩教授和中国医师协会胸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霍勇教授,共同梳理我国CPR.D和胸痛中心的发展历程并阐述此次CPR.D和胸痛中心建设和评估团体标准发布的意义。

请简述我国CPR.D和胸痛中心的发展历程?当前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

李宗浩会长:心肺复苏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近60年的发展其技术和科学性已经逐步完善。很多国家将心肺复苏列为基础教育,在全民参与的氛围下,心脏猝死生存率取得了极大改善。在我国,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中国红十字会医院等医疗机构开展心肺复苏的宣传和教育也有几十年的历史。然而让人遗憾的是,目前我国院外心源性猝死生存率不足1%,而美国则超过12%,这与我国的院外第一目击者CPR实施率远远低于欧美国家密切相关。此外,我国CPR实施质量相对于欧美国家也有较大差距,研究显示,我国心脏猝死患者在接受第一目击者实施的CPR后,生存率较未实施CPR患者并无显著改善。由此可见,除法律、文化、科普和传播等因素外,我国心肺复苏质量低下的最重要原因是缺乏CPR规范培训。而自动体外除颤仪(AEDs)在我国的应用则更少,不会用、不敢用依然成为限制AEDs应用和普及的桎梏。确切说,“免责”没有得到解决。

霍勇教授:从年,我国第一份关于胸痛中心建设的共识性文件《胸痛中心建设中国专家共识》发表到年发布中国胸痛中心认证体系;从年国家卫计委(现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提升我国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急救能力的通知》到年在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成立胸痛中心总部,确立3年推动家胸痛中心通过认证的宏伟目标。我国胸痛中心发展在近几年取得非常大的进步,尤其是最近两年来,胸痛中心通过成立分区认证办公室、建立省级胸痛中心联盟等方式,使目前我国胸痛中心通过认证数达到家,另有医院注册胸痛中心,近家医院启动建设胸痛中心。年10月24日,国家卫计委发布关于《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通知,充分表明国家对胸痛中心建设的支持和认可。可以说目前我国胸痛中心已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但是,我们依然要认识到缺点和不足,虽然胸痛中心建设已经步入快车道,但面对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日益紧迫的救治需求,我们做的依然不够。同时,如何解决急性心肌梗死救治不及时、改善区域协同能力、提升胸痛中心救治能力等问题也依然是胸痛中心建设过程中的重要议题。

针对以上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予以解决?此次中国CPR.D团体标准和胸痛中心建设和评估团体标准的发布将如何配合所提措施的施行?

李宗浩会长:CPR和AED的应用不广泛映射了我国急救急诊的医学救援行业的整体水平相对偏低的现状,对创建和发展我国医学救援事业,我们有历史重任更有现实责任。

因此,针对上述问题个人有以下几点建议:

整体规划我国医学救援体系;充分发挥非*府组织参与医学救援事业;创建我国医学救援学科建设,加强医学救援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开展对公众的医学救援知识、技能的普及教育,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规范社会培训工作,按规矩办事,按标准执行。

毫无疑问,中国CPR.D团体标准的发布对我国医学救援体系的影响是深远的,最为直接的影响便是对CPR和AED救援知识、技能的普及教育和规范应用的推广,随着CPR.D团体标准的深入推进,院外心脏骤停的救治技术会得到更广泛的普及,这将为医学救援体系的统一和规范化提供很好的借鉴。同时,行业内部自我管理模式将有助于更多非*府组织的参与和医学救援专业人才的培养。

霍勇教授:当前,我们通过几大方面举措系统化的加速胸痛中心建设过程:

建立各级联盟,各级胸痛联盟的建立更有利于推动当地*府及省内各方力量的支持,形成本省的急救体系;加大宣传培训,让更多医疗机构认识到胸痛中心建设的意义,培训更多患者了解胸痛急救常识,及时救治患者;推动各级*府、国家卫健委和各省卫健委行*主导并发文支持胸痛中心建设,并逐步落实到市县级;加强质量控制,促进胸痛中心持续改进,提升胸痛中心建设和评估的速度和质量。

胸痛中心建设与评估团体标准是积极响应国家深度体制改革号召的重要举措,该团标的发布对于心血管学科和心血管病急救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它不但有利于我们加强质量控制,解决急性心肌梗死救治不及时、改善区域协同能力、提升胸痛中心救治能力等问题,从而保证胸痛中心的可持续性发展,还能很好地建立贯穿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转院、救治全过程、全环节的标准化评估体系,让更多患者和医疗机构看到胸痛中心建设的意义。此外,团体标准的建立还将提升各省级联盟对该区域胸痛中心的管理强度和力度,基层版团体标准也医院胸痛中心的发展,与标准版胸痛中心形成完整闭环,全省合力共同布局,建立完善的区域急救体系。胸痛中心建设和评估团体标准将不断细化,完善逐步升级为行业标准,更高质量的标准将推动各级*府、国家卫健委和各省卫健委行*主导并发文支持胸痛中心建设,形成急性心肌梗死救治体系的良性发展。

在您看来,CPR.D急救体系推进与胸痛中心建设有哪些联系?此次为何联合发布中国CPR.D团体标准和中国胸痛中心建设和评估团体标准?

李宗浩会长:院外心脏骤停抢救依靠“第一目击者”反映及时、处置得当。“”急救系统紧密连接。及时高质量的心肺复苏、快速除颤、基础及高级急救医疗服务、高级生命维持和骤停后护理;院内心脏骤停生命链则主要涵盖监测和预防、识别和启动应急反应系统、即时高质量心肺复苏、快速除颤以及高级生命支持和骤停后护理。由此可见,无论是院外心脏骤停生命链还是院内心脏骤停生命链,其构成中都既包含了CPR.D的急救处理,又涵盖了胸痛中心的工作重心。必须规范按标准进行心肺复苏、心脏除颤,CPR、AED是十分成熟的技术。因此,CPR.D急救体系虽然与胸痛中心建设侧重点不同,但两者的联系却非常紧密。

此次CPR.D和胸痛中心建设和评估团体标准发布主体为中国医学救援协会,我们希望在国家督导的前提下,行业内部不断提升自我管理力度,自我管理力度的加强无疑将使行业更加透明、高效发展。同时我们也坚信3项团体标准的发布能够相对完整的覆盖心脏骤停生命链,提升因心肌梗死等造成的心脏骤停患者全程救治的能力,从而助力我国医学救援领域发展。

霍勇教授:CPR.D急救体系与胸痛中心的工作任务是相辅相成的,CPR.D主要应用于院外急救阶段,胸痛中心则在CPR.D急救后将患者的救治进一步延伸至院内急救:在院外心脏骤停生命链中,心肺复苏后应转向高级急救医疗服务,其中就包括救护车等,转入院内后对于患者的高级生命支持和骤停后护理大部分是通过溶栓、直接PCI等方式实现,这恰恰与胸痛中心的工作任务高度互补,且在胸痛中心的认证标准中,在院外和院内质控指标方面对心肺复苏也有明确的指标,这更加体现了CPR.D与胸痛中心的“亲密关系”。

以往,我们称医学救援为“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胸痛中心建设与评估团体标准与CPR.D团体标准联合发布致力于将心脏骤停和急性心肌梗死等疾病的医学救援常态化,即“养兵千日用兵千日”。同时,几项团标的联合发布必将有助于共同组建生命救治链,提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率,将专业救治、院前救治和公众普及连为一体,促进院内外专业结合,为实现与国际对接、标准输出奠定基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