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自:好奇博士(haoqi)
年仅35岁的演员高以翔,在录制一档节目时猝死。
据网友透露,高以翔倒地的瞬间,节目组并没有抓住最佳抢救时间。
而心脏骤停后的四分钟内,是猝死的*金抢救期。
在发生事故后,立刻进行心脏复苏(CPR),也许能避免这个悲剧的发生。
据统计,87.7%医院外。
所以,当一个人心脏骤停,他能不能活命,大部分靠的不是遥远的医护人员,而是身边的“现场目击人”。
国家心血管中心显示,我国的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率不到1%。
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达55万,居全球之首。
而这背后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
我们大部分人根本不会,也完全不了解心脏复苏(CPR)。
就在你们着急,茫然,犹豫,害怕的这一瞬间,也许一个生命就流逝了。
可能你之前已经看了很多篇关于心脏复苏(CPR)的文章,但我想问一句:
你们真的学会了吗?
你们真的能立马上手,实施救援吗?
如何进行一场正确的心脏复苏(CPR)?
首先,你要判断对方是否心脏骤停
如果没有脉搏就说明心脏骤停,需要马上进行抢救措施。
接着,就需要对患者进行胸外按压
注意!一定要让患者平躺在平实坚硬的地面。
不光姿势和按压位置一定要正确!
力度和次数也要到位!
如果力道过轻,反而没有作用,会耽误急救。
按压时充足的力道才能保证血液输送到大脑
最后,进行人工呼吸
如果操作对了,可以看到对方胸部会膨起。
这时松开他的鼻子,口唇离开,让他把气体呼出。
02:30
如果对方恢复呼吸和心跳,让他侧卧,等待救护车到来。
如果没有,需要不停反复“压胸30次+人工呼吸2次”,直到医护人员到来。
只要操作正确,哪怕你不是专业医护人员,也许就能挽救一条鲜活的生命。
另外,在一些城市路边还设置有另一大“神器”——AED(自动体外除颤器)。
主要分布于高铁站,地铁站,机场等地。
你们打开手机地图搜索AED,即可发现它们的定位。
操作方法简单——听它说跟它做,也能大幅提高病人的存活几率!
教程到这里,就差不多了。
但在翻微博评论的时候,我看到了许多类似这种的评论:
其实,这种担心没有必要。
因为早在年3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就出台了第条“好人法”:
遇到这种情况,果断出手吧。
千万别让你今天的袖手旁观,变成未来自己的“无人救援”。
其实,猝死这件事离我们并不遥远。
除了先天有心脏疾病的人群,
工作压力大的白领,媒体IT从业者,各类夜班人群,以及年龄在30-50岁的司机,都是猝死高发人群。
你,我,他,也许就是这些人群的一员。
深圳一家公司的程序员,起身去接水后没走几步,就突然倒地。
天涯副主编金波,在北京地铁站猝死,年仅37。
山西一名女销售,在开会期间突然倒地猝死。
一步都停不下来的工作,四面八方的压力,社会的焦虑传播,都让现在的年轻人不安恐慌。
的工作制度,优秀人士的“好心劝说”,都让年轻人们以为:
一刻不停地努力,卖命,获得成功,才是人生唯一的意义。
你是强者,你牛逼;
你是弱者,你垃圾。
你不敢停下来,怕不努力追赶就会被马上落下。
你累不累,今天哭没哭,不重要。
你生产了多少价值,带来了多少收益,成为了衡量你优秀与否的标准。
在身体不堪重负,发出警报的时候,你甚至都骗自己:
“我还年轻,睡一觉、多吃点好的,就过去了。”
有多少可怕的疾病就这样被忽视了。
就像最近某互联网员工事件:
5年来,他没有一次迟到早退。
感冒发烧身体不舒服,早上强撑着也要去公司,等半夜才离开。
5年里,他累计加多个小时班,却只拿了一天加班工资。
最后,落到一个“身患重症被赶出公司”的结局。
我明白大家拿命换钱的无奈,但这并不意味着你要以生命为代价。
给自己一点喘息的时间吧。
感觉太忙就缓一缓,
感觉太累就歇一歇,
感觉不开心就找地方哭一哭。
这世上除了生死,其他的真的都是小事。
如果你们想了解更多急救知识,也可以去本地红十字会,进行CPR和常用急救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