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急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妈,救我丨百家故事最人物 [复制链接]

1#
彭洋出诊时间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05974543871359540&wfr=spider&for=pc

#百家故事#

一个恐怖数据常常被忽略。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我国约有万17岁以下青少年受到情绪压力和行为障碍的困扰。

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为7.4%。也就是说,每5个孩子中,可能就有1个存在抑郁症状。与之搭配的另一个恐怖数据是:

其中,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每分钟就有2个人死于自杀,还有8个自杀未遂。在社会单位中,孩子是最为敏感、脆弱的部分。他们无力应对情绪的折磨、药物的副作用以及来自周围环境的压力

。通过查阅资料、采访三位身患抑郁症的孩子,笔者发现了这一问题的一个小小侧面:在未成年人抑郁症的病因里,永远有家长不可撼动的位置。

罹患抑郁症的孩子背后,往往存在着一个“生病的家庭”。我们该如何养育和保护我们的孩子?

这一次,希望这个问题不再被忽视。

年8月,一个再寻常不过的下午,15岁的潇潇在父亲的陪同下,来到江苏昆山的一家精神卫生中心。

走进诊室之前,父亲仍不依不饶在门口再三嘱咐她:“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含糊其辞一点,做题要选择偏积极的答案,如果问你现在状态怎么样,记得答‘还不错’,听见没?”

潇潇该念高一了,距离开学已不到1个月。父亲四处托关系,医院为她开一张复学证明。

潇潇目前的精神状态,达不到复学标准。她认为自己失去了学习能力。

“每天昏昏欲睡,而且特容易急躁。之前,解数学大题时,安安静静在原地坐个十几二十分钟都没问题,现在只要看到桌子上摊开的课本就头痛欲裂,根本5秒钟都呆不下去。只想离开。”

两周前,她躲在自己不足6平米的卧室里,用一把美工刀在自已左手的手腕上来来回回划了上百刀,刀刀见血。“我不能去上学!”

她竭尽全力冲着门外的父亲大喊。因为常年服药,她浮肿的身体此刻正微微颤抖,小脸涨得通红,几缕长发粘在额头上,眼泪糊了满脸。

父亲推门进来,他的脸上没有表现出任何诧异。“不能再继续耽搁下去了,你得上学。”

潇潇突然冲上去,一把抓起父亲的胳膊,用力狠狠咬了下去。面对父亲的冷漠,她更愤怒。她继续用美工刀划拉自己的胳膊,血渍顺着小臂滴在地板上……

继母拿着急救箱进来,熟练地为她消*、包扎伤口。身体的痛苦让潇潇的意识逐渐回笼。她瘫坐在地板上。

与抑郁症对抗的第4年,潇潇还在“谋划离开”。

潇潇

潇潇有两个家。一个在河南开封,一个在苏州昆山。生母离世时,潇潇小学刚毕业,在开封随姥姥姥爷一起生活。没多久,姥爷也过世了。

姥姥已是近70的高龄,一人照顾一个孩子心有余力不足,而且也无法为她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年夏季,潇潇搬去苏州昆山与父亲和继母同住。父亲与姥姥达成协议:潇潇的抚养费,两人一人一半,直到18岁她考上大学为止。父亲和生母是年离婚的。离婚后不到一年,他就再婚了。

如今,家里还有个8岁的弟弟。在昆山的家里,主卧和次卧分别属于长辈和弟弟,自己住在一个临时腾出来的杂物间里,空间逼仄、狭小,几乎仅能放下一张床。除了写作业,弟弟很少用到自己的卧室。平时,他随父亲和继母睡在主卧。“他还那么小,没必要用一个这么大的房间吧?先让我在里面住,大不了以后我们再换回来。”

这句话一直藏在潇潇心里。她不敢说,怕发生冲突。潇潇不止一次听到父亲在客厅跟继母的谈话。“她一个女孩子,要那么大房间做什么?有的住就行了!”

潇潇手上的划痕

第一次自杀是在小学六年级。

在河南开封老家,潇潇拿起姥姥用来拴扁担的麻绳,将绳子一端饶个圆圈、绑死在房梁上,毫不犹豫就把脖子套了进去。她双脚一蹬,很快呼吸困难、脖子勒出深深的红痕。没死成。姥姥揪着她的头发,说她“不知道发什么神经”。

生母咽喉癌晚期,时日无多,无暇顾及她的情绪。她反反复复尝试过许多死法:割腕、吞药、上吊……她甚至想过要跳楼,血肉模糊也顾不得了。

“可是我家住3楼,跳下去也根本不会死。”年仅12岁的潇潇得出一个结论:死比生更可怕。

生存尚且看得到尽头,而死亡永远看不到尽头。

潇潇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