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急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苏州妇产科一把刀陈友国守护生命花开 [复制链接]

1#

博导档案

陈友国,医院妇产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围产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苏州市医学会妇产科专委会主任委员。

“做好一个医生,根本在于做个好人,人成则医生成。医生给病人开出的第一张处方应该是关爱。”

——陈友国

“妇产科就是一个高度浓缩的滚滚红尘,

这里集结了生与死的挣扎、

舍与得的纠结、老与少的代沟。”

一部聚焦产房内外的“人间世”的

纪录片《生门》

让我们读懂人间的大爱。

产房,无疑是一个蕴藏致命危险,

又赐予无上喜悦的地方。

55岁的陈友国

医院妇产科主任,

32年的从医生涯,

他目睹着这“滚滚红尘”,

也于坚守中迎接一个个新生命的来临。

01

结缘医学,独爱那一抹酒精和草药味

来到人间,去往天堂,

生命两头陪伴我们的都是医生。

医院妇产科,是生命开始的地方,

而妇产科医生则是为新生命

打开“门”的引渡人。

成为一名“生门”中的引渡人,

故乡和苏州都对陈友国产生巨大影响。

年,是一个闰年,

陈友国出生在盐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村里的赤脚医生让他萌生从医梦。

图片源于网络

“那个年代缺医少药,赤脚医生背着药箱奔走在乡间,用‘一根针,一把草’为广大农民群众解除病痛。”陈友国回忆说,“印象很深,医生打开药箱一股清新的酒精味道、草药味弥漫在空气中,沁人心脾,很神秘,一针下去病情就能得到缓解,这让我对学医产生了兴趣。”

因为那一抹独特的味道,

在少年的幼小的心灵里,

一个崇高理想萌芽:

不为良相,当为良医。

年秋天,18岁的少年离开故乡,

进入梦想的学校——苏州医学院。

“拿到医学院的入取通知书那一刻,兴奋不已,父母也很开心。”回忆起30多年的往事,陈友国说至今觉得那种幸福是无以言表,也坚定了自己“从医,用平凡的爱,做好一件平凡的事”的信念。

5年苦读,陈友国一路领先,

毕业后因为优秀,留在苏大附属一院,

成为一名妇产科医生。

事实上,很多人对男性妇科大夫是心存困惑的。

在中国,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男性妇科大夫较少,

妇产科大夫中男性人数不到15%。

陈友国是如何和妇产科结缘的呢?

青年时期的陈友国

“我喜欢外科,觉得刀起刀落比较解决问题。毕业后分到了妇产科,也没有多大的抵触情绪,觉得它也属于外科系统,不大不小,既动手又动脑。”陈友国说,他还是学生*员,那个年代做不了自己的主,那就跟着时代走。

问及第一次接生的情景,陈友国摇摇头,“刚进产房,我们从助手做起,第一次接生已经模糊不清,只记得抱着孩子时,心里充满了欢喜,如同抱着上天的恩赐。”

行医32年,经他的手有一万多个新生命来到了人间,他也早已成为妇产科领域的知名专家。

在三十多年的光阴里,陈友国毫无保留的付出心力热爱这个职业,他坦言:

“如果说产房是妇产医生的舞台,那么母婴平安就是妇产医生最完美的表演。最真实的是和人的生命离得最近的那些事,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是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

02

时刻“奔跑”,练就妇产科“一把刀”

每天清晨7点30分,陈友医院,15分钟后就在病房查房。

采访当天,护士长告诉记者,陈友国夜里做手术到凌晨1点。记者见到他时,仍神采奕奕,毫无倦怠之色。

“这个医生真的是灵格!技术高超,半小时手术流血几毫升;人也帅气,笑起来像太阳一样温暖。”走进产科病房,家属的称赞声就不绝入耳。

“没这么夸手术医生的,母婴平安是我们最大的幸福。”听着病房里的夸赞,陈友国调皮一笑。

从医三十余载,因为剖宫产医术高超,手术切口小、疼痛少、恢复快、疤痕不明显,陈友国被患者称为“苏州妇产科一把刀”,在科室里是名副其实的“稳定剂”、“定海神针”。

然而,这些医学成就的背后是几十年如一日的耕耘与奋斗。

年,25岁的陈友国用了2年时间就成为住院医师。

医院,医院的集体宿舍,常常夜里看书到凌晨三四点。从宿舍到产科一共近米的距离,很长一段时间,在无数个夜晚,他穿越了无数个米的距离。

“产妇的肚子是最等不得的。

所以只要电话铃声一响,

无论刮风还是下雨,深夜还在床上,

接完电话的一定会百米冲刺般

冲向‘新生命’的作战前线。”

也是在无数个冲刺中,

陈友国的医术不断进步。

“妇产科,每一分钟都瞬息万变,稍有不测,后果难以想象。”陈友国说,这种“奔跑”有时候不仅是身体的奔跑,也包括心理状态的奔跑。

直到今天,他仍然保持着这种“奔跑”的状态。

“我的导师对我影响很大,他们的钻研、刻苦精神让我感触很深。”陈友国说,妇产科资深老主任杨伟文是他的导师,对他说的最多的就是书要多读,手术要严谨。

从医30多年,让陈友国印象最深的手术是和产科“头号”死神——羊水栓塞正面刚!

年12月4日下午五点,苏大附一院产科住院待产病房中,毫无征兆地,26岁的产妇朱某突然出现大脑缺氧性癫痫发作的症状——两眼翻白、牙关紧闭、面色青紫、呼之不应,这些症状很容易被误诊为癫痫发作。

后来,医生确定遭遇了羊水栓塞,短短一两分钟,患者已经心跳骤停,血压测不出。附一院立即多学科合作救治。

那时,陈友国正在无锡开会回来的路上。

“接到电话我心里十分着急,天空中下着雪,开得很快车子也在打滑。”陈友国回忆说,电话的一头他当机立断让医生采取剖宫产。

时间就是生命!产房手术室中,一边进行心脏按压,一边紧急剖宫产,从决定采取剖宫产,到胎儿娩出,只用了不到5分钟。

剖宫产后,患者肺动脉高压和心脏衰竭未见明显好转,血氧饱和度始终没有提升,陈友国果断指示,全子宫切除。

但是,子宫切除后盆腹腔依然渗血,血液不凝,死亡正一步步逼近。

“全神贯注就是要挽救生命,6个小时抢救,产妇全身几乎换了一遍血,10多个科室联动发力,从死神手中抢下了这条生命。”当手术结束,走出白茫茫的夜空,陈友国总算是舒了一口气。

手术中的陈友国

从决定手术到麻醉,再到手术进行,胎儿从母亲的子宫中分娩出来,对于陈友国来说,太多太多这样的过程了,而这个过程一般是60分钟左右。

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就要紧急处理。

“5分钟即刻剖宫产手术”也被称为“*金5分钟”抢救,主要针对那些在分娩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紧急情况,比如羊水栓塞、子宫破裂、胎儿脐带脱垂、胎盘前置血管破裂等短期内可能危及胎儿生命的意外事件,医院需要组织多科室抢救团队,进行联合急救。

陈友国介绍,他们的妇产科注重急诊抢救演练,平时充分的演练在关键性的抢救中体现出效率和成果。

03

医学是人学,第一张处方是关爱

行医30年,陈友国见过无数的病人,

也见证了妇产科的发展。

“80年代最初的听诊器、体温计、血压计老三样到现在的高精尖,发展太快了!”陈友国回忆说,过去一个病房只有一个胎心监护,更多的是靠听诊器来听胎心,“以前拍片要到放射科排队拍片,现在CT、彩超、核磁共振都有。”

从妇科而言,传统手术用的医疗器械是

常规的不锈钢剪刀、镊子、钳子等,

且医生手术都是在眼睛的直视下进行。

随着技术的发展,如今医生都在

高清摄像显示系统下手术,

使用的也都是腹腔镜手术器械,

开腹手术少了,

用微创技术、3D腔镜手术。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陈友国就一心扎入临床研究,深入系统地研究腹腔镜技术,从简单的腹腔镜下探查术,到腹腔镜下进行简单的囊肿剥除术以及子宫肌瘤剥除术,甚至是腹腔镜下广泛全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开创了苏州地区的首例,并获年苏州市医学新技术项目一等奖。

医学的发展,尤其是西方先进的技术设备被引入之后,医院看病和大夫之间的沟通少了,取而代之的是生硬的仪器和一堆堆的化验单。

“妇产科有别于其他科室,生孩子是一脚门里一脚门外,这道门就是‘生门’。所以,作为妇产科的大夫,真的是‘生命所托’。我们要从心理上理解产妇,帮助产妇减轻痛苦,让母婴平安。”

陈友国认为,作为医生,

首先要关爱患者,

然后才是诊治她的病痛。

尤其是妇产科医生,面对的是女性,

集为人妻、为人母及家庭责任于一身。

诊治一定要考虑病人的意愿,

因为她的健康,不仅关系生命,

更关系到一个家庭。

在妇科疾病中,子宫肌瘤是一个相对高发的疾病,在治疗上,子宫切除和肌瘤剔除是处理这一疾病常用的方案。

“如果病人很年轻,还没有生育,我会劝她先把孩子生掉,再保守治疗,没有办法再开刀治疗。我们只是剔除肌瘤,就像一个苹果哪儿烂了,就把烂的部分抠掉,苹果还是可以吃的。事实上,子宫切除是破坏,肌瘤剔除则是建设。”

陈友国说,作为妇产科医生,一切从病人的利益出发,要考虑病人的全部,包括她的家庭、情感、婚姻、社会等各方面,甚至她的以后,然后再做出医疗决策。将病情人情结合起来,才是最好的治疗,这也是医生的责任。

妇产科是一个窗口,透过它,

人们得以看到每一个母亲跨越生死的过程。

作为一名“老”医生,

陈友国也看惯了各种医患纠纷,

但他常和年轻医生说,

处理好这一矛盾最好的良方是沟通。

“医学是人学,给病人开的第一张处方是关爱。”陈友国说,妇产科医生一定要换位思考、要和患者尊重她们的意愿,尤其是产科要采取有利于产妇的最优化医疗方案。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尊重生命的态度。接生,其实是一门艺术。

04

做个好医生,根本在于做个好人

科室主任、教授、专家……

各种称谓,陈友国说最喜欢的还是医生和老师。

自2年起,陈友国带的研究生、博士生多人,

对学生,陈友国则有些“严厉”。

“作为导师,既是一种责任,也是荣誉。既然到我这,就要对学生负责,妇产科医生一定要严谨。”陈友国说,之所以严,因为他不想让学生通过教训来成长。

在教学中,陈友国注重细节,常提到海因里希法则。

“三素一汤(抗生素、维生素、激素,输液)的搭配就很讲究技巧。”陈友国举例说,让病人得到更好的治疗,医生一定要做有心人,技巧是一方面,医德也很重要。

海因里希法则,是美国著名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提出的∶29∶1法则。这个法则意为:当一个企业有起隐患或违章,非常可能要发生29起轻伤或故障,另外还有一起重伤、死亡事故。

“这一法则完全可以用于妇产科上,换药的程序不对,小的隐患会造成大差错,对于医生来讲,造成差错是最大的痛苦。对自己今后的诊疗都会产生一种阴影。”陈友国说,从医30多年中,他也曾有过差错,刚把病人治疗好,准备出院了,突发病人肺栓塞,没能抢救过来。

作为妇产科主任、苏州市医学会妇产科分会主任委员,虽然忙碌,但每当科里任何人找他帮忙时,他都会给予全力帮助。

“陈主任是大家的主心骨。不管是谁,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有问题就可以去找他。”陈友国的博士生学生施秀告诉记者,在附一院妇产科有一种传统,病人利益高于一切。”

“我也常批评自己,一定要爱护学生,年轻人思想活跃,在某些方面他们是我的老师。”虽然对学生、年轻医生严厉,但在陈友国的心中,他一直视他们为“珍宝”。

科室每年都要挑选一些优秀的年轻人进科。

“您最看重年轻人的什么?”

“我们要看他的基础、科研能力、英文、写作等各方面,但最看重的还是人品,做个好医生,根本在于做个好人,人成则医生成。”陈友国说。

每年,陈友国都会挑选年轻医生出国深造,学习先进的理念和临床技术,“医疗是主体,科研和教学是翅膀,没有这两者,临床工作就不能高飞远翔。”

从医32年,陈友国接生的婴儿一万多名,

开创发展了妇产科临床数十个高难度手术和诊治流程。

先后承担国家自然基金1项,省部级及市厅级项目横向项目近20项,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一百余篇,其中SCI论文二十余篇,参编专著2部。

学生评价

施秀,医院妇产科主治医师,博士在读,师从陈友国教授。

研究生毕业后,我到苏大附一院妇产科工作,跟随陈友国教授学习。我的导师是一位医术精湛、医者仁心的妇产科大师。作为学科带头人,他经验丰富、妙手回春,开创并发展了我院妇产科临床数十个高难度手术和治疗方法,每年为数千例妇科疑难杂症患者解除病痛,对手术中的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

他视病人如亲人,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对待患者十分耐心细心,是一位能够让患者和家属放心的妇产科医生。

他常教导我们要精勤不倦,努力钻研,从疾病的每一个细节中学习进步,要不畏艰辛,努力提高自己的临床技艺。同时也要善于从临床工作中发现蛛丝马迹,提炼科研线索,逐步提升科研素养。陈老师的言传身教时刻都在指引着我们的进步,诠释着当代医生的职业操守和医道本色。

记者手记

初见55岁的“妇产科一把刀”陈友国,神采奕奕,步伐飞快,跟着他从办公室走到病房的并不长的路上,他需要时不时地停下来等我们跟上。

事实上,采访当天他做手术做到凌晨1点多。

问他保持这么旺盛精力的秘诀是什么?

陈友国回答:“手术台是最好的医生,不仅是对病人,也是对外科大夫本身。你上了手术台,疲劳、烦恼就没有了,其它的乱事儿也不想了,全身心地为台上的这个病人做事,是一件很有成就感和幸福的事。”

作为科室主任,陈友国总是很忙碌,作为医生的他也一直提醒自己要劳逸结合,但一忙起来就忘了,还养成了不好的习惯——喜欢熬夜。

虽然很累,但陈友国说在妇产科工作又很开心!

“因为,只有我们才可以对患者说‘恭喜你’。”

医生不是神,不能拯救一切,但又竭尽所能。

产房里的故事,有残酷有温情。生命跨越生死的诞生过程,凝聚的力量,远超影视剧和文字勾勒的虚幻世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