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交大一附院,有这样一个青年战疫小组,他们日夜晨昏战斗在重症监护室,接力与死神拔河,努力为困厄中的病患打开生命之门。
支援
医院,作为陕西省和西安市两级新冠医院,早在西安本轮疫情之前,就开始收治新冠肺炎确诊患者。
11月下旬,由于收治的重症患者中,一人病情危重,病情持续进展,政府紧急协调交大一附院医护人员驰援八院。
邓超(心血管外科主治医师):医院通知后,我没有多想,立刻收拾行李就出发了。进入八院后,第一项任务就是学习各项防疫措施及要求,避免院内感染。八院的防疫措施是很严格的,这对保护医护人员及患者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邓超是交大一附院心外科ECMO小组的核心成员,一个年轻却经验丰富的心血管重症患者救治领域的专科医生。在年的疫情当中,他作为骨干参与救治了当时陕西省最危重新冠肺炎患者,病人ECMO运转了49天,他几十天吃住在病区,处理了无数次险情,直至病人康复出院。
赵璇(重症医学科护士):我是接到护士长韩娟的电话让去支援的,没什么犹豫,和同事汇合后就前往八院。在八院还见到了先期过来的呼吸科朱柏教授和我们科的刘昱教授,他们已经在八院工作了一段时间了,给我们介绍了病人的情况。其中一位重症患者病情比较平稳,经过无创呼吸机跟高流量氧疗交替使用,最终没有插管。而另一位病人就不同了,当看到她身上插满管路,病情危重,我们都比较焦虑。”
救治
危重患者是一名老年女性,基础疾病多,自身有免疫性疾病,肺脏病变比较严重,上ECMO62天了,目前是陕西省上ECMO时间最长的,一共换了4次膜肺。
郭锋伟(心血管外科主治医师):我和邓超医生、郭利涛医生担任临床一线,参与这个病人每日具体的治疗方案,六个医生轮班倒,时刻不离,就守在病人跟前,有什么问题随时处理,有什么紧急问题拿不定主意就给上级或省上专家汇报。除了基础治疗,还负责ECMO的维护和更替,包括ECMO在这个病人治疗过程中所有的紧急事件的处理和ECMO相关治疗方案的调整。
[置入ECMO过程中]
ECMO即体外心肺循环系统,是一种合并呼吸及循环辅助器的急救装置,也是一种维持人体脏器组织氧合血供的新型心肺支持技术。这项全球最先进的生命医院、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急危重症急救水平。仅在年,交大一附院ECMO团队就拯救了超过个鲜活的生命,救治水平位居全省第一。
患者的病情实在危重且复杂,除了ECOM,同时还有PICC置管、气管插管、尿管、营养管等,管道多了,感染风险就大。上了呼吸机,就要做口腔护理,保证口腔卫生,但因为有插管,每次都需要2-3个人一起配合才能完成,平常熟悉的动作因为厚重的防护装备而显得笨拙。
郭菁(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患者身上管路特别多(经口气管插管、营养管、桡动脉置管、PICC置管、胸腔引流管、尿管、ECMO管、大便管理器),为了改善肺部状况,需要从仰卧位改到俯卧位,整个过程最让人提心吊胆的就是翻身的时候出现脱管。我们想到个好办法,用患者身下的床单轻卷来达到安全翻身的效果,整个过程没有脱管,大家长出一口气。
付蓉(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师):随着病情加重,患者已无法进食,为了保证营养,也为了防止俯卧位引起的误吸,决定给她留置鼻肠管。鼻肠管的位置到哪,全评操作者经验和手感。我们当时戴了两双手套,手感特别差,都失败了。尝试在胃镜引导下做,结果最多送到胃内,无法留置到十二指肠。牟春英护士长没有放弃,反复不停找感觉,过了大概两三个小时,感觉可以了,拍片确定位置正好,鼻肠管尖端位置正落在十二指肠,管子走形非常漂亮,没有弯曲和打折,我们所有人都非常佩服她!
危急
患者先后两次出现气道大出血,一般这种情况下病人是很难存活的,然而在专家治疗组组长石秦东(交大一附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刘昱(交大一附院重症医学科教授)的带领下,青年战疫团队创造了奇迹。
邓超(心血管外科主治医师):11月30日晚,患者出现紧急状况,气道出血,大量血液灌满双肺,患者已无法进行呼吸。当时决定立即夹闭气管插管,暂时停止肺脏工作。此时患者所有的氧气均由ECMO提供,这是整个治疗过程中最危险的时刻,ECMO若出现任何问题都会导致患者死亡。
郭锋伟(心血管外科主治医师):病人出现气道大出血后,马上由原来的俯卧位翻转过来,采用补液、输血、气道肾上腺素滴液等办法止血。石主任带着大家共同努力,给病人做了两次介入,支气管动脉栓塞,气管夹闭,才慢慢的把气道的血止住。止住了之后,每天一点点的掏,才把里面的血栓掏出来,反反复复。最后病人的潮气量从原来的10毫升逐步增加到~,一直恢复到出血前的状态。
赵璇(重症医学科护士):经过专家组研判,要彻底止血,需要做支气管动脉栓塞介入治疗。而要做这个手术,需要将患者从重症监护室转移到CT室做检查,再转运到介入手术室做手术。整个过程人非常焦虑,因为患者全身布满管路,还要带着泵和机子、各种电源线路,一路上还有台阶,十几个人抬病床、拿液体、扶管路,非常辛苦,前前后后花了6-7个小时,回到病房已经是凌晨两三点了。
12月3日,患者气道再次出血,决定再次外出封堵及CT检查,这一次从下午3点多一直到凌晨1点才结束,封堵了支气管动脉。之后的一个月,每天都在气管镜清除血栓及痰液,每日俯卧位治疗,抗感染,调整呼吸机等治疗进程。
王敏娜(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患者出血的时候,刘昱教授凌晨3点到病房,第二天下午6点出来。病情不稳定的时候,他可以呆在病房一天不出来,死守着,其实我们ICU病人都是守出来的。
石秦东主任老说一句话:不是因为有希望了才坚持,是因为坚持了才有希望。
感慨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已经核酸转阴,不再是新冠危重症患者,而是一个普通的危重症患者。年1月13日上午,根据上级要求,患者需从八院转运至交大一附院。经过周密部署,制定接收流程、路径、消杀方案,在各部门各科室通力协作下,患者安全送抵外科重症监护室负压病房,后续将在这里接受进一步的救治。
我们的青年战疫团队,还在接续战斗!
邓超(心血管外科主治医师):医生也是人,也会有心理压力,面对重症病人也会焦虑。从接到支援通知到现在已经连续工作近两个月了,很孤独也很想念家人及同事。考虑到病人治疗上的延续性,从八院回来后无缝衔接到外科ICU继续管理病人。很累,但病人需要我们付出和投入,我也会全力以赴,只是希望疫情快快结束,大家都能回归正常工作。
郭锋伟(心血管外科主治医师):患者的整个治疗过程中,大家由希望到冰点,再由冰点到希望,内心随着病情而起起伏伏。国家指导组、省市卫健委、八院还有我们的大后方一附院始终给予很大的支持。患者需要的设备、药物,需要配备的人员,都在最短时间内从全省调集,只为了把病人尽一切可能救治过来。作为医生,只要有一丝希望,就会拼尽全力。我们交一人,只会前进,绝不后退。
王敏娜(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这么长时间连续每天上班,说实话蛮累的,离开50多天,很想孩子,孩子也想妈妈,但没办法,一切以病人为主,这是医务人员基本的职业操守。
郭菁(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医院,心理一下子很踏实。新的护理组熟悉病人的情况还需要时间,而我们最熟悉患者的情况,为了患者后续的治疗平稳,我们肯定要继续战斗下去。要说有什么感想,我觉得就是做了本职工作,站我该站的岗,守我需要守护的人,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交一护理人初心不改,使命必达。
付蓉(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师):感谢有一附院这个坚强的后盾,大家往前冲没有后顾之忧。在支援八院的团队中,只有我们人手一个标准行李箱,里面小到护手霜、洗脸盆甚至女生的生理用品都准备的非常充足,不时还有食品和水果等补给送过来。天气变冷的时候,医院立刻组织人员送来加厚加绒的秋衣秋裤,非常贴心和感动。我们最了解患者病情,也会坚守下去,希望在我们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能够创造奇迹。
赵璇(重症医学科护士):这次战“疫”,用两个字来总结就是“力量”!团队的力量——哪怕是飘雪的深夜,哪怕是奋战到凌晨,哪怕是战友间的第一次合作,从没有一个人抱怨过,没有一个人掉队的!成长的力量——作为80后的我,印象中的90后还是些没长起来的孩子,可这次不论是重症患者的护理,不论是加班时的随叫随到,还是需要体力援助时的一呼百应,这些“后浪”用行动证明用事实说话,也彻底改变了我对90后的印象!
特别致谢重症医学科郭利涛医生,在完成医院后,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支援,实在没时间接受采访,祝你一切顺利,多多保重。
这些青年医护人员,只是一附院众多优秀的青年人中的缩影,在他们身上,可以看见拼搏、奉献、专业、细致、爱心等很多优点,正是有了这些优秀的年轻人,一附院的事业才能接续发展,不断攀登高峰。
陕西省重症专家组组长连建奇教授说:努力到感动自己,努力到无能为力这个地步!
你们就是这么干的。
感谢你们,向你们以及所有的医务人员致敬!
文|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