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7月2日,古月带着愉悦的心情出游,却不曾想这是他人生中的最后时光。
游玩途中,他突感心脏不适,经查发现出现大面积急性心肌梗塞。
身医院急救,可惜来不及了,他还是走了,享年68岁。
3天后,追悼会在广州市殡仪馆白云厅举办,女儿悲痛地亲吻他的遗像,多名广州市民自发赶来参加追悼会。
生前他曾说:“这一生我只演毛主席一个人,我一定要争取演完部有关毛主席的电影!”
然而,这一切都成了遥不可及的梦。
他之所以出名,与毛主席有着莫大的关系。
一、被叶剑英亲自点名
古月,年12月生,自幼在孤儿院长大。
年,解放军攻下桂林,将他从孤儿院救了出来,此后部队就成了他的家。
在部队里,他一直做宣传类的工作,从未想过有一天会名扬天下。
年成了他命运的转折点——这个改变他命运的人,正是叶剑英元帅。
这年秋,叶剑英对着摆放在桌子上的20多张照片挑了又挑,看了就看,有时点点头,有时又摇摇头。
原来,他是在挑选扮演毛泽东的特型演员。
他之所以亲自做这件事,主要是为了顺应民心民意。
这时,毛泽东已去世两年,但人民始终无法忘怀他,都想要在荧幕里见到他。
为此,中央决定拍摄有关毛泽东的电影。
下定决心后,中央便在全国挑选特型演员。
这20多张照片里,也有古月的。
其实,古月并没有参加这次选角,是有关同志下达选角通知时,看上了他,然后让他拍化妆照传上去的。
叶剑英拿到古月的照片后,一遍又一遍端详起来。
负责送选的耿飚看到叶剑英有这样的表情,就拿出相关资料介绍说:“这是云南军区政宣部文化科科长,名叫古月……”
叶剑英点了点头,用红笔在上面画了一个圈,然后说:“嗯,像,真的很像!”
听叶帅这么一说,耿飚也端详起古月的照片,接着表示赞同叶帅的看法。
就这样,古月被选上了,成了毛泽东的特型演员。
叶剑英对自己的眼光很自信,他曾对一些持怀疑态度的同志说:“我在主席身边工作多年,我知道主席长什么样,只要这年轻人好好学习,肯定会演好主席!”
得到叶帅的肯定,只是古月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未来会怎样,还得需要他自己去努力。
二、为学习毛主席几乎癫狂
能够被叶剑英亲自点为毛主席特型演员,这是一个名扬天下的好机会,但对古月来说,名扬天下是次要的,最主要的还是完成扮演毛主席的任务,绝不能辜负叶帅和群众的期望。
这个压力,可不是一般的小。
为演绎好毛主席,古月接到任务后就下了苦功夫。
被从云南调到八一电影厂不久,他就从厂里拿走有关毛主席的材料,包括录像带、相片、语录和相关描述。
除此以外,他还亲自去收集电影厂以外的材料,做到万无一失的准备。
从毛主席的一举一动学起,古月记下了相当多的笔记,仅几个月就留下了十几万字。
在其中的一页,他留下心得:“功夫都要下在拍摄前!”
对如今的小鲜肉而言,这无疑是演员自我修养的一种启迪,要做好功底,不要总是念阿拉伯数字。
除了学习毛主席的一举一动,古月还尝试进入主席的精神生活,开始阅读一些主席阅读过的书籍。
准备了很长时间后,他终于等来了实践的机会。
年,电影厂开始拍摄《西安事变》,古月在里面扮演毛泽东一角。
然而,初次拍摄,他就失败了。
因为不是专业演员,缺乏相关的表演经验,他经常在镜头前感到不适应。
导演成荫刚开始的时候还有耐心,后来就没有耐心了,撂下狠话:“你怎么就长了这么一张脸呢?
无论是谁,听到这一句话都会万分悲伤,古月也是这样。
但是,他并没有就此气馁,而是听从导演的意见,总结表演过程中的不足。
最后他发现,还得学习毛主席说湖南话。
只不过,他生于湖北,长于广西,根本就不会湖南话。
为了学习,他来到毛主席的老家韶山冲,与当地村民一起同吃同住、同劳。
一个多月后,他取得了突破,学会了带有口音的湖南话。
经过这次磨练,他彻底蜕变了,让著名导演李前宽感到眼前一亮,大加赞赏。
年,古月参演的《开国大典》取得了巨大成功,他凭此获得第13届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得到了业内的肯定。
之后,他一直扮演毛主席的角色,并立下誓言:一定要扮演部有毛主席的电影。
然而,他从业27年,扮演到84部的时候,一切都戛然而止。
年,他参演的《风起云涌》上映;7月2日,他离开人世。
这成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部电影。
人们给他送去了一副长达6米的挽联,上面写着:“跟共产党行,来也崇高去也崇高;学毛泽东生,生也光荣,死也光荣。”
结语:
古月去得太突然了,所有人都没有准备好。
对他的家人来说,他们失去了一个亲人和一座靠山;对喜爱他的观众来说,以后很可能就看不到“毛主席”了。
也是,因为扮演得太像,许多人都误以为他就是活着的毛主席,但他却说:“毛主席是人民的,我只不过是出演毛主席而已!”
在他去世后,数百名广州市民自发前往悼念,这是对他演艺生涯的一种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