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四川省两会召开期间,医疗卫生界的人大代表、*协委员带上议案、提案,畅谈他们心目中的“健康四川”,为“健康四川”发声,为健康四川建设建言献策。
疾病预防与控制
省*协委员、省卫生健康委*组书记
沈骥
推动疾病预防体系改革发展
此次四川省两会期间,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升疫情监测预警能力,建设省公共卫生综合临床中心,健全重大疫情、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和救治体系已写入四川省人民*府工作报告。
对此,省*协委员、省卫健委*组书记沈骥表示,四川省、市、县三级疾控中心能力建设仍需加强,计划在省市层面用几年时间建设公共卫生综合临床中心,把过去完全独立在医疗机构以外的预防机构和临床医学合并,以医防结合来推动疾病预防体系的改革发展和能力提升。
在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改革方面,需要完善预警、疫情研判、紧急启动方式、战略物资储备等机制,并通过招大引强、培养本地专家等多种举措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还要强化涉及到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的医疗救治体系,因为最好的防疫方法就是医疗,实现病人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就意味着管好了传染源,切断了传播途径。
省*协委员、省*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原一级巡视员杜波
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增强防控重大传染病能力
新冠肺炎疫情再一次考验了全国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此次疫情损失巨大,*治账、经济账、民生账都难以估量,必须深刻吸取教训,并采取坚决措施予以纠正和弥补。
一是切实加大设施设备投入。要在思想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保证疾控工作正确方向,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充分认识传染病防控一刻也不能松懈。进一步将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主动融入*委、*府中心工作。要立足“预而不用”“用时足够”,加大投入,建医院,并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照国家配置标准和填齐补平原则,持续安排3~4年,力争解决疾控机构仪器设备不达标、检测能力弱等问题。
二是强化疾控机构职能职责。赋予疾控机构传染病预防、治疗、监管职能。在强化重大公共卫生*策研究、疾病预防控制关键技术研发、重大疾病和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的同时,积极推进一批疾控中心以传染病治疗为突破口,探索重大传染病、慢性病医防结合体系建设。
三是提高疾控体系的整体运行效率。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健全统一的疾控信息标准体系,推进网络实验室建设,强化实验室“检验一锤定音”、传染病预警、流行病学调研查、应急处理等核心能力,为*委*府提供科学干预措施建议。
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督促各级严格按照《疾控机构编制的指导意见》核定人员编制。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升疾控人员薪酬待遇,建立绩效工资水平和卫生防疫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保证疾控人员绩效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同级医疗机构平均水平。
五是激发疾控体系的活力。切实落实“两个允许”*策,对疾控机构实行“一类保障、二类管理”*策,鼓励在完成*府指令性工作外,利用检验检测等技术,向社会开展技术服务,事业收入扣除成本性支出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完善人才管理和评价机制,继续在规范化和精细化上下功夫,开展爱岗敬业三年行动,通过严格管理防范风险、提升质量。
省*协委员、医院院长
邓昭红
确立疾控独立行*主管部门
引领体制改革
现疾控边缘化现象“日趋严重”,人才队伍不稳定、话语权不足、疾控体制改革“五花八门”等问题,导致疾控体系的改革迫在眉睫。
改革疾控体制机制,将其作为*府直接管理的行*部门。赋予疾控机构承担组织协调公共卫生应急处置的相关行*权力,快速处置疫情,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应急处置效率,改变疾控工作中说得多落实整改少的局面。
整合卫生监督执法机构,成立公共卫生事务管理局。将卫生监督执法机构从卫健部门独立出来,与疾控机构整合,成立公共卫生事务管理局,理顺“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促进公共卫生工作从指导到监督一条线,自上而下管理一条线。
明确疾控机构工作范围,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应将三大公共卫生工作作为疾控的首要任务和主要工作范围,通过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加大投入、提升能力来统筹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上新台阶,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省*协委员、乐山市疾控中心地方慢性病防治所
所长秦利平
加强疾控机构人员队伍
建设刻不容缓
增加人员编制并加快使用进度。为疾控机构在省编办发()84号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编制,做好人员和技术储备。同时加快编制使用进度,规定新增编制只能用于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向预防医学和卫生检验专业倾斜。
改善人员待遇并建立有效的奖励机制。疾控机构的人员待遇应不低于同级卫生行*的水平。通过增加专项经费的投入,调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激励专业技术人员主动做事、创新作为。
建立持续的培训、继续教育以及学术交流制度。预防医学作为医学的一个分支,实践中仍然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应建立鼓励疾控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各类专业培训、学术交流等活动的*策和经费保障,持续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能力。
省人大代表、广元市医疗保障局副局长
罗勤
加强疾控体系建设
健全基层疾病防控功能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不仅是一项重大的*治任务,更是一项紧迫的民生实事。具体建议有3点:
1.调整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机制体制。建议省上编制部门进一步深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改革,将行*部门的疾控管理职能与疾控机构合并,建立疾病预防控制部门,人员列入国家公务员管理序列。在体制上,明确疾控部门的公益性,赋予公共卫生行*管理职能,负责公共卫生安全管理和技术支撑。
2.健全基层疾病防控功能。基层是流动人口及农村留守儿童、老人、残疾人疾病预防和重大传染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是阻断疫情扩散蔓延的重要屏障。建议编制部门就构建省市县乡四级科学化、规范化、一体化的疾控体系进行研究,按照“专业事情专业人员做”的要求配足专业人员。承担健康教育、预防接种、慢性病、结核病和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重大职业病监测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信息报告与处理等工作,提高基层防控能力。
3.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建议发改、财*部门加大对疾控机构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投入力度,通过新建、扩建、改建,使业务用房和实验室建设达到国家新标准和新要求,提升实验室检测检验能力;加强信息化建设,尽快建立全省统一的疾控信息平台,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
省人大代表、医院院长助理
何绍亚
加强人畜传染性疾病管控与预防
动物源性疾病感染人类的公卫事件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健康及社会稳定。而我省饲养动物的防疫工作仍然存在薄弱环节;活禽畜宰杀、销售及野生动物交易亟待规范,无防护措施的活禽宰杀从业人员存在感染的安全隐患;规范宠物管养的法律法规缺失。对此,有几方面建议:
防治关口前移,强化动物检疫。减少人畜共患传染病发病率,管好传染源,必须强化动物免疫接种,加大对人畜共患病的免疫监测,建立免疫接种漏种追责制。
规范城镇活禽畜宰杀销售及野生动物交易。在城镇建立专门的、规范的活禽活兽宰杀场所,严格规范宰杀行为,确保禽畜生品安全及宰杀者安全。加强野生动物检疫及溯源管理,严禁农(集)贸市场、超市、餐饮单位、电商平台等经营场所开展任何形式的野生动物活体交易。
完善法律法规,规范宠物管养行为。建议省级乃至国家层面出台具体的、可操作的管理法规,形成统一的联防联控管理机制,强化对宠物管养行为的约束。
强化卫生健康意识,倡导科学饮食习惯。倡导广大市民改变观念,购买经定点屠宰、集中检疫合格的禽类产品,引导群众拒绝食用野生动物,让野生动物交易失去市场。
推动信息化建设
省*协委员、医院妇科副主任
尹如铁
建立健全百姓健康大数据资料库
我国绝大部分省市均缺乏人群相关健康基线数据,中国人群的疾病谱如何?哪些疾病和人群是我们可以重点预防和干预的?哪些特定靶点的药物对我们中国人群有效?
一是*府高度重视,建立健全我省各地区三级医疗保健网和电子化、高效、高品质的数据传输系统。
二是全面进行百姓健康相关的基线调查工作: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基础上,设计标准化、模块化的健康数据表格,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合格后再进行分层、分级数据收集。设立项目执行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监督机制,任务和责任到人,奖惩分明,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三是流行病学专家、多学科医学专家以及大数据研究相关人员相互协作,对我省人群健康数据基线进行统计、分析,各学科分析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相关数据。各学科研究分析我省疾病谱,为预防策略的实施奠定基础。
四是各医学专业人员积极开展百姓健康知识系列教育,提高百姓相关科学知识知晓率。同时,研究发展适合我省省情的健康相关产业链,利用我省良好的生态、环境及物资资源,建立全国大健康四川标准并进行推广。建议基础数据以年为单位进行更新,特殊疾病事件进行即时动态更新。
省人大代表、医院院长
仁千拉初
加大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力度
近年来,在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下,甘孜州等少数民族地区的卫生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但当地仍面临人才引进难、留住难等问题,缺乏高素质卫生人才,导致不少大病患者难以得到有效治疗,医院医疗水平难以提高。
加大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力度,广泛应用“互联网+医疗健康”,完善远程医疗服务模式;加强民族地区临床医技人才和公共卫生管理人才培养力度,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将更多常见病、慢性病药品纳入医保基本目录,及时满足人民群众的就医用药需求;支持民族地区传染病防治机构基础设施建设。
城乡医疗卫生对口支援“传帮带”工程旨在通过建立稳定结对关系,实施师带徒、远程诊疗指导、临床进修、远程教学等帮扶行动,为贫困地区本土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安装“加速器”,通过持续多年的帮扶,成效显著。建议持续加大医疗卫生对口支援“传帮带”力度,实现并巩固年本地医疗卫生人才人员能够满足当地群众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省*协委员、医院事业发展部部长
温尔刚
推进医疗健康产业数字化
与传统基建相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内涵更加丰富,涵盖范围更广,更能体现数字经济特征,能够更好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相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更加侧重于突出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方向,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物联网,都体现出加快推进产业高端化发展的大趋势。
四川健康公司作为四川省健康产业的投资平台,充分整合省属重点国企资本优医院医疗资源优势,通过投资合作方式,以资本运作为核心,以投资开发、合资合作和企业兼并为主要发展方式,全面开展健康产业投资服务,推动四川省健康产业发展。
四川健投集团积极响应国家新基建号召,以提高人民幸福感为目标,以提升医疗产业升级为己任,充分打造新型医疗数据基础创新平台。
该平台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VR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全面实现四川健投集团的数字资产化。并以区块链电子病历、处方外流、医疗设备管理、医疗手环管理、病床在线管理、医疗现场服务机器人、远程人工智能辅助诊断、VR远程培训以及会诊等若干典型场景为支撑,全面推进新型信息技术和医疗数据的深度融合,实践医疗数据基于隐私保护的开放共享,探索并实践健康产业的数字化运营与管理,全力推进医疗产业的数字化进程。
省*协委员、四川寇小儿医疗集团董事长
寇恩培
利用互联网诊疗破除医疗困局
受疫情影响,医疗实体行业遭受巨大冲击,据数据显示,目前医疗行业平均恢复率只有同期的30%~40%。在这个特殊大背景下,互联网医疗将是破局的关键突破口。然而实体医疗想要成功转型互联网,都面临诸多*策制约。例如“不得对首诊患者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6岁以下低龄儿童开展互联网诊疗,需有监护人和会诊机构医师陪伴”等。如何利用互联网诊疗破除医疗困局,我提出以下建议:
打破*策束缚,放开对互联网首诊的控制和对低龄儿童的就诊限制。只要是线下实体符合相关卫生监管要求,属于有案可查的正规医疗机构,备案申请时建议可酌情放开对互联网首诊和低龄儿童的限制,解除不合理的流程环节。全方位打通互联网诊疗,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远的问题。
降低互联网医疗审批过程中对“三级等保”这种高成本准入门槛的要求。在实际审批过程中,建议适度降低对互联网医疗信息安全等级的准入门槛,但并非不要门槛,可以设置一个合理范围,让更多有资质有技术却没有资本的“实在人”进场。
建议省内或市内统一规划,实现互联网诊疗医生多点执业。降低对职称的要求,建议准许副高以下的医生开展线上诊疗多点执业。
加大互联网诊疗对社会办医扶持力度,帮助千千万万社会医疗机构渡过生死难关。
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
省*协委员、四川省华安堂药业有限公司
总经理吴健
设立长效防控物资保障机制
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过程中,如何能够根据防疫的需要,满足和做好应急储备的工作,暴露出了一些短板和不足。
设立长效防控物资保障机制,对于今后应对各类突发事件非常有必要。此外,还需要补齐的短板就是完善疫情防控体系,包括疫情风险评估研判机制、相关实验室检测机制、疫情防控信息传播机制和疫情防控技术支撑机制等。
当前受疫情影响和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对医药企业及关联行业的发展尤为重要,也只有致力打造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才能让医药企业及关联行业在市场规则和法律保护下健康发展,得到安全感和获得感。建议树立健康发展思维,以打造“法治化、便利化、公平公正”营商环境为目标,进一步推动*府职能转变和*社分开,厘清*府与商(协)会关系;行业商(协)会在日常工作中,应将行业信息和问题及时整理,同时分享给相关企业,内部事务做到公开透明,重点议题在行业内部进行公开投票、公开公示;确保公平公正,杜绝利用便利牟私利。
有关部门既要表彰守法诚信的行业商(协)会,同时也要公开行业商(协)会“黑名单”,形成守法诚信受益、破坏营商环境受损的社会氛围。推动建立“亲”“清”*商关系,推动企业公平竞争。
省*协委员、医院健康管理中心
主任刘玉萍
建立多学科应急综合病区
形成疫情防控长效机制
防疫期间病人分类及救治去向问题的矛盾凸显,那些有流行病学史正在集中或居家隔离的病人,如果罹患非新冠肺炎以外的严重疾病需要紧急救治,就面临普通病区收治困难、负压病房收治混装而且非专业人员管理带来的救治不畅等严重威胁病人生命安全的困境,尤其是需要外科手术的病人更是雪上加霜。
建议在医院进行试点,建立多学科(MDT)感染应急综合病区,从而形成疫情防控长效机制。具体说来,综合病区包括发热门诊、综合救治应急病房、应急检验实验室及CT等辅助检查科室。其中,应急病房应以负压病房标准设计成为综合性应急病房(独立大楼),防疫期间,所有临床科室,按确诊病人、疑似病人、观察病人分类设立病房、抢救室、手术间等,成为大综合病区,行*归口属感染科协调管理,但专科病人由专科自己管理和救治,从而保证防疫期间各类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重大疾病能够得到快捷专业的救治。
省*协委员、医院肿瘤化疗科
副主任胡欣
进一步重视医务人员
及家属的心理健康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广大医务工作者响应*和*府号召,积极投身抗击疫情第一线,由于感染人数多,工作任务繁重,奋战在抗疫战斗中的医务人员们处于长时间的高负荷工作状态,身心面临巨大挑战。面对医务人员存在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社会各界和相应的行*主管部门也投入了相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