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知名白癜风专家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477319.html-05-:06
浙江新闻客户端通讯员罗嫣婷记者雷晓云
医生收到锦旗
5月7日,医院急诊医学科医生谢璐涛收到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医德高尚妙手回春”。
事情还要从两天前说起。5月5日,医院急诊医学科医生谢璐涛,在莲都区雅溪镇双源村中成功心肺复苏一名心跳骤停患者。
“璐涛在家吗?!”当天,正准备午睡的谢璐涛被这一叫声惊醒。
“璐涛,快去看看我家老爷子,早上开始就不吃东西,现在已经叫不醒了,情况不对,我姐姐说你回来了,让我来找你!”邻居小杨推门进来,神色紧张。谢璐涛听后立即起身前往小杨家中。
“现在杨叔叔情况怎么样?”谢璐涛边跑边问小杨其父亲的病情。
“怎么叫也叫不醒。”小杨回答。
很快,谢璐涛到达小杨家中,到床头一看,老杨双眼紧闭,呼之不应,脉搏细弱,舌根后坠,气若游丝,已经昏迷。身边没有医疗专用的手电筒,谢璐涛打开手机闪光灯观察,发现老杨双瞳孔对光反应已经消失。
“杨叔叔现在病情危重,情况很危险,快拨打!”话音刚落,老杨忽然呼吸停止,一摸颈动脉搏动消失,口唇发绀。
“我现在给老杨做心肺复苏。”谢璐涛马上对老杨进行床边胸外按压。
“要救救我的父亲啊!”老杨的家人哽咽着,围在床边焦急地看着。
谢璐涛没有回答,专心地给老杨做心肺复苏。半分多钟过去后,谢璐涛观察到老杨嘴角有些抽动,一摸发现老杨的桡动脉搏动已经恢复,终于,在心里舒了一头气。
但是约一分钟后,老杨又出现呼吸停止,脉搏消失!
谢璐涛立即又开始进行心肺复苏,做了4组后,老杨睁开了眼睛,左手也有了活动。由于家中没有心电监护仪器,他的手一直搭在老杨的桡动脉处,生怕再次出现呼吸心跳停止。
网络配图
就这样过了十分钟,老杨的意识渐渐有了好转,脸色也红润了起来。
原来老杨今年发了脑梗,遗留右侧肢体偏瘫。又有高血压、心脏病、老年痴呆。
谢璐涛告知其家人,老杨可能随时都会出现呼吸心跳停止的状况,于是手把手地教他们学做心肺复苏,并介绍心肺复苏术的要点,让他们在危急时刻可以帮助患者赢得更多抢救时间。
关于心跳骤停患者的症状识别
心脏骤停目前已成为全世界范围内急救医务人员、*府部门乃至普通民众所面对的重要公共卫生事件。虽然近年有关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亦几经修订,但是对于心脏骤停,尤其是发生在院外的心脏骤停复苏成功率仍然很低。心肺复苏(CPR)是指为恢复心脏骤停患者的自主循环、呼吸和脑功能所采取的一系列急救措施,包括心肺复苏徒手操作、药物抢救以及相关仪器(如AED)的使用等。
当然CPR不能随便施展。只有当伤病员处于以下情形时才可实施:
1.无反应(无意识)
2.无呼吸或仅有喘息样呼吸
3.无脉搏(非专业医务人员不作要求)
网络配图
关于现场急救
“心脏骤停”最佳抢救时间和方式是在事件发生的最初四分钟内进行有效的徒手心肺复苏(CPR)和必要的AED(自动体外除颤仪)除颤,每延迟1分钟,患者的生存率就下降7%~10%,超过10分钟,生存率几乎为零,因此被称为急救的“*金四分钟”。
在中国,人们长期以来把抢救意外伤害病人希医院后的医生身上,忽略了其实第一目击者、现场施救者通常才是拥有病人急救“*金四分钟”的那个(些)人。目前我国急救系统平均城区内到达时间超过7分钟,很多患者都在救护车到来之前就失去了生还的机会。如果目击者可以在第一时间提供专业的CPR和AED除颤,中国“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将显著提高。
其中胸外心脏按压、打开气道、人工呼吸三步为心肺复苏的关键点。操作重点:胸外心脏按压30次,人工呼吸2次。依次循环,直至救护车和专业医务人员到场,或复苏成功。
对于突发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依赖于快速的高质量心肺复苏和除颤。高质量的心肺复苏能暂时维持血氧供应,但仅仅心肺复苏无法将心室颤动转复为心脏正常节律,电除颤才是转复心脏节律、治疗心室颤动的唯一手段。医学研究表明,对于心室颤动的治疗,除颤每延迟一分钟,生存率下降7%~10%。因此,当施救者可以立即取得AED(自动体外除颤仪)时,对于成人心脏骤停患者,应尽快使用AED;若不能立刻取得AED,应该在他人前往获取以及转变AED的时候开始心肺复苏,在设备提供后尽快尝试进行除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