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际体育组织统计,平均每5万名马拉松长跑者中会有1人死于心脏病突发。另外,比赛期间因为各种原因被救治的人占到总参赛人数的20%-25%。
医院陆一鸣教授的统计,在中国每8万名跑友中就有1人会发生心脏骤停。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发生心脏骤停的概率并不算高,但在救活率方面,我们却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
美国对于心脏骤停的平均救活率为15%,像西雅图、纽约这样的发达城市能达到50%。如果是在中国发生心脏骤停,被救活的几率还不到1%。
对于在跑马过程中频发的猝死现象,中国田协也不遗余力地进行防范。比如,增加救护点和救护人员的数量,对赛道进行评估和保障,提醒跑友进行赛前体检等等。
但是,再多的救护点和救护人员,也难确保意外发生时跑者能得到及时的救治。更何况,心脏骤停的情况在平日的训练里也有发生的可能,掌握应对心脏骤停的方法,应该是每一个跑者的必修课。
时间是关键
在广州,等急救车到达事发现场,需要耗费约10分钟。
这10分钟的救援反应时间,从打电话到派出车辆,再到抵达现场,已经不算慢了。但是对于心脏骤停的患者来说,这10分钟是相当致命的。
因为,心脏骤停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1分钟内实施救治,抢救成功率可达90%;
4分钟内实施救治,成功率可达50%;
10分钟以上开始抢救,患者死亡率几乎为%;
心脏骤停,每延误1分钟,救治的成功率下降10%。
所以说,其实当急救车10分钟到达现场的时候,很可能已经没有急救的机会了。遇到他人出现心脏骤停的情况,除了要及时拨打急救电话,大众参与救援是重中之重。
心肺复苏的正确方法,你真的会吗?
方法要学会
1.判断情况:轻拍重喊
不要遇到有人晕倒就立刻采取心肺复苏术,要先判断患者是否意识消失、呼吸停止,需要确定患者无呼吸后再实施。
普通人只需要轻拍重喊,观察胸口是否有起伏便足够了。也可以观察患者的颈动脉,因为这里最易感触到患者是否有脉搏。
2.准备施救,寻求求助
确定符合条件后,在抢救患者前可把患者转移到安全的易于施救的场地,最好是硬实的平面上,切忌放在软床、软沙发或有坡度的地面。
施救之前务必先急救电话,或者向周围的人求助,不要“孤身作战”。
3.开始按压抢救
首先用双掌根对准患者胸骨下1/2段(两个乳头连线中间的位置),同时胳膊要与患者身体垂直,双掌根进行按压,连续按压30次,但不要用力过大,在按压的过程中注意按下、抬起的时间相等,且掌根不能离开胸骨。
4.开放气道
清除患者口中的杂物,如分泌物、假牙、泥沙等,拉出患者舌头,可让患者头部向一侧倾斜,避免清理过程中异物进入气道。(可一手扶住患者额头下压,另一手托起其下巴向上抬)
5.人工呼吸
一手捏住患者鼻子,大口吸气,迅速俯身,用嘴包住患者的嘴,快速将气体吹入,观察患者的胸廓是否因气体的灌入而扩张。吃完气后,松开捏着鼻子的手,让患者气体呼出,两次为一组。
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的比例是30:2,建议交替进行直到救护人员到达现场。
如何预防
出现心脏骤停情况的患者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救治,后果不堪设想。
心脏骤停的情况是可以预防的,我们可以从平时的生活里防微杜渐,排查一切的不良情况,将意外扼杀在萌芽里。
1.定期体检了解自身状况
运动性猝死发作突然,病程急、病情严重,救治起来困难,存活机会较低。
所以定期体检,能察觉自己是否有运动猝死的可能。
2.合理跑步控制跑量
研究表明,科学的合理运动有利于身心健康,所以我们不能盲目跑步,要知道自己的极限,制定适合自己的跑步计划。
Tips:
①循序渐进:刚开始跑步时,要遵循循序渐进、全面性的原则,量力而行,避免过度运动。
②控制“靶心率”:运动过程中,要控制“靶心率”——运动时的适宜心率,一般人靶心率控制在(-年龄)×85%最佳。
③运动前做热身:运动前一定要做好热身,运动后要做一些放松活动。
3.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很多人之所以会运动后猝死,可能是原本存在猝死征兆,而大部分年轻人猝死,都是不良生活习惯所致!因此,纠正不良生活习惯,是避免猝死的重中之重。
Tips:
①纠正生活作息,避免熬夜
②营养均衡
③避免过度疲劳,劳逸结合
④少吃高盐、高脂肪食物,不吸烟不喝酒
4.理性运动
每个人的身体都是劳累的,如果刚刚经历了熬夜通宵,刚刚跑完一场全马,就应该控制自己的运动量,该休息时就休息。
只有劳逸结合才能达到最好的锻炼效果,也能让我们的身体更加适应。
当心脏骤停发生的时候,如果有人能第一时间识别出来,马上打电话给,然后马上在现场开始心肺复苏,有可能发生的结果就是:等急救车来的时候,人已经被救活了。
即便是没有救活,等到急救车来的时候,前面的施救也会为患者争取到宝贵的时间。急救车再继续施救,存活的几率就最高了。
所以说,大众跑者能做到的就是:
掌握心肺复苏的方法,帮助别人。
培养良好的运动生活习惯,帮助自己。
想要了解更多信息,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