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素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即为猝死。——这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的猝死定义。
很多人认为,这样低概率偶发的事件不会发生在自己身边,但殊不知就是在最平常的吃饭、走道过程中,身边的亲友或陌生人,也有可能突然倒地,发生心脏骤停、意识消失、呼吸微弱或无呼吸的情况。
有的人幸运的在医生的急救中恢复了生命体征,但更多的人却因为在*金4到6分钟内得不到有效的急救而丧失生命,如雷贯耳的心肺复苏术你会吗?你能够在身边人倒下后熟练的为他做心肺复苏吗?
医院中陪护病人两次突发心脏骤停
走着走着突然倒地意识不清
2月20日中午11点半,于先生与家人在吉大一院的大厅中向外走去,刚刚走到食堂附近时,于先生突然倒地,意识渐失,反复呼叫都没得到回应,这让家属十分恐慌,周围的市民发觉事情紧急的情况后,马上向附近路过的医生求助。
我是老年病科的医生,当时刚巧路过那附近,听到有人呼救,我就赶紧跑过去看。李医生说,他赶到病人身边的时候发现,于先生已经没有了心跳、脉搏,毫无意识。
李医生马上为患者做了心肺复苏,在做了1分多钟后,李医生发现于先生略微恢复了意识,刚想与其沟通时,患者又再次丧失意识,停止心跳,李医生马上又进行二次心肺复苏。
第二次大概也有1分多钟,他就恢复了一些意识,这个时候我们急诊内科和急诊外科的医生就都赶到了,就把他转交给了急救内科的医生跟进。因为当时情况紧急,李医生也仅仅了解附近围观的群众中有患者的家属,但对于更多的情况并没有时间沟通。
从李医生手中接过患者的急诊神经内科的孙晴晴医生,马上将于先生带到了急救室。
我们接手后发现,患者有抽搐的情况,意识也很模糊,我们就马上给他打了止抽的药,还为他做了脱水降颅压的治疗,大约有10多分钟,患者就恢复了意识,能够下地行走了。孙晴晴说。
虽然患者恢复了生命体征,但为了安全起见,还是让于先生在急救室内观察了近3个小时后,才转移到急诊观察室。
急救时给他做了脑CT,排除了脑出血,做了心电图,发现是心动过速,通过急救的这些检查是没办法确定他发病的具体原因,家属也只表述了他患有高血压,没说有其他的心脏疾病,具体的情况还需要他到门诊进行详细检查。孙晴晴表示。
在于先生恢复意识后,急诊的医生和护士就向家属说明了情况,并建议家属尽快带于先生做系统的检查。原来,这一次急救已经是于先生在20日这一天的第二次急救了。
据了解,于先生与家属本是到吉大一院住院部20层的病房陪护一名病人,没想到在20日一早陪护时突然发病。
急诊的医生已经在20层的病房抢救其一回,建议于先生住院进行系统检查,但没想到于先生并没有立刻办理住院,也没有做进一步检查,反而在中午时间想要离开。
此次在食堂附近的发病已经是当日的第二回了,幸而这医院,得到了有效的急救。
除夕夜家人团聚的晚饭桌上
突发心脏骤停、无呼吸、瞳孔已散
心脏骤停,发生猝死的事件日益增多,已不是个例,除夕夜就有一例更惊心动魄的急救上演。
除夕那天晚上大概6点半,我们这里接到了一个报警电话,说一名60岁男子突然失去意识需要急救。除夕晚上我们这边除了常规的出车外,还负责了春晚分会场的保健,用车十分紧张,我医院的急救车赶去现场。长春急救中心调度指挥科科长闫丽影表示。
当晚情况十分紧急,医院的*医生跟车前往患者家中,因为路途遥远,即便途中没有发生堵车情况,赶到现场也用了将近16分钟的时间。
患者住在长春市周边的农村,在去的途中,我跟患者家属通电话,对方就表示患者已经没有呼吸和心跳了。听到这样的情况,*表示自己当时也没有什么底气,不能保证能够救回患者。
到了以后,我马上检查了患者的情况,没有心跳、脉搏、呼吸,瞳孔也开始扩散了。周围闻讯赶来的邻居都说这名患者已经过世,无法挽救,但看到家属悲痛欲绝,*不肯就这样放弃,马上为患者做心肺复苏。
当时我和司机,还有一个抬担架的同事轮流给患者做心肺复苏,连续做了40多分钟,护士在给患者输液和其他的急救措施。
在寒冷的除夕夜里,三个人都累的汗流浃背,心电图一直是两条平行的直线,三人也没有放弃,不时出现一次室颤,让*激动不已,在坚持不懈的做心肺复苏,夹杂着五次除颤后,患者渐渐恢复了心跳,恢复了意识,有了自主呼吸。
我们就想着,这么个团圆的日子,要是人救不回来了,这个家就破碎了,这大年夜的,这家人再也没法过年了,那时候周围邻居看到人救回来了也都特别激动。后来我们再问家属,家属说原来就有心脏病,这一次还好晚饭吃的不多,要是吃饱了再发病就够呛了。
挽回了一条鲜活的生命,*也激动不已,医院接受后续治疗后,*颤抖着双臂,才在群里告知急救中心值班的同行们,还不停的跟大家确认这一场结局令人欣喜的急救用了多长时间。
那天晚上,这一场急救完,刚把饺子热上,又被派了出去,一晚上饺子热了两次都没吃到嘴里。但是我们大家都是高兴的,在这么一个特殊的日子里,把这么一个看上去不可能的人给救了回来,这不只是挽救了一个人,更是挽救了一个家庭。闫丽影说。
突发心脏骤停的情况,4~6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很大概率上能够挽救患者的生命,但像*这次的急救,在呼救到医生赶到现场相差16分钟,情况如此艰难还能救回来的情况实属难得。
(网络图片)
心脏骤停的情况逐年增加且有年轻化趋势
闫丽影称,在医学角度的各项数据来看,心脏骤停的情况正在逐年增加,且年轻化的趋势比较明显。
闫丽影说,以前我们听电话,都是中年以上,我们才会认为有这样的风险,现在很多数据不断刷新,让人挺触目惊心的就是,35岁以上就可能发生这样的情况,长春年最小的猝死的患者才10岁。
我们要求接到呼救电话,中年以下既往没有什么严重心脏病病史的,突然发生心脏骤停,要每一个都对现场的人进行指导做心肺复苏,因为在4~6分钟内,长春目前的路况任何一台急救车是没办法到达现场的,只能靠第一目击者给患者做心脏按压。
做心肺复苏其实是每一位市民都应该学习的急救知识,哪怕学习后数年甚至一生都可能用不上,但一旦碰到上述案例的突发情况下,哪怕没有医生在身边,也能够挽救家友或陌生人的生命。
我们碰到过很多案例,2月18日号下午刚要吃晚饭的时候,青年路和北四环交会附近某小区,有一名45岁的女性也是突然倒地,呼吸微弱没有意识。急救车到现场时,这名女子已经是濒临死亡的一个状态,经过急救医生的心肺复苏等现场抢救手段,医院时已经恢复意识和心跳,原来还有一个韩国的留学生,在长春学校的宿舍里喝酒后发生呼吸、心跳骤停,万幸的就是他的室友会心肺复苏,在我们医生赶到前,一直在给他做心肺复苏,就是因为他做的及时,韩国留学生被救了回来。
诸如此类的案例,闫丽影说了许多,但闫丽影也表示,相比这些得到救助的患者,因没有及时急救丧失生命的心脏骤停患者还有更多。
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心肺复苏成功率在8%~10%,就是个能救回8到10个,在长春连续几年都只有3%,因为这些城市的急救半径啊,急救车的部署以及第一目击者的反应能力都比咱们这里要好。闫丽影说。
目前长春的市民普遍对发生心脏骤停的情况认识不够,即便发现了也很少有人能够正确的实施心肺复苏这样的急救技术。
要想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是需要全社会参与进来,每个有能力的市民都学习这种急救技术。闫丽影说。
长春急救中心科教科科长张猛表示,在年时,长春急救中心会定期举行公益的急救知识课,但报名的市民极少。
我们也上街发传单,去各种团体中讲课,但是自主学习的人太少太少了,发传单的时候,主动来报名的学习的就两个人。张猛说,就心肺复苏这一项急救技术来说,不仅要掌握基本技巧,有时候更要通过老师手把手的讲解,理解透彻才能够更好的掌握。
就像现在电视里有时候还播,做心肺复苏需要人工呼吸呢,实际上早在年的时候就不提倡这么做了,做心肺复苏不需要人工呼吸了,这也免去了很多见到陌生人发生心脏骤停的情况,不敢上前救助的情况,因为可能会顾虑有传染病的情况。张猛表示,因为急救知识学习后,可能多年用不上,但时间久了难免生疏,所以急救知识也是需要时常复习的。
还是希望市民能够跟身边人‘组团’来报名,我们安排老师为大家传授急救知识。张猛说,目前可以在长春急救中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