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急救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梨泰院魂断之夜从欢乐天堂到夺命小巷
TUhjnbcbe - 2023/5/29 21:23:00

10月29日夜间的首尔,天气微云,气温12度,施行了一年零五个月的户外强制口罩令几周前刚刚解除,周末又逢万圣节前夕,首尔街头随处可见年轻人的身影。那些被称为“新冠病*一代”的年轻人终于可以将万圣节作为他们的第一个节日来庆祝。然而,没有人能够预见,节日变成了一场灾难。

1

一位日本游客用连续镜头拍下了事发前梨泰院周边的场景,从画面中可以看到,随着这位游客逐步进入梨泰院核心地段,狭窄的小巷、起伏的斜坡,都挤满了打扮新潮夸张的年轻人,此时他们喜笑颜开,完全不知道灾难即将来临。

晚上10点24分,首尔龙山消防局接到第一通报案电话,称“梨泰院有十几人被压住。”

此时,这位日本游客已经被裹挟在人潮里,画面显示他好几分钟都身处其中,无法前进也无法后退,随着人潮涌动,多人惊呼,有人不停打着手势,让后续者停止前进。

但无济于事,人人都被挤压到无法动弹,每个人都流露出恐惧表情。

19分钟后,消防当局启动第1阶段应对措施,请求急救状况管理中心灾难医疗支持小组出动。随后40分钟内,民众报案数不断增加,81通电话的报案者表示呼吸困难。

这名日本游客是幸运是,他及时掉头,花了将近10分钟才总算挤出人潮脱困,可以看到周围人们已经不得不用力把路旁的垃圾桶推开,才能换来容身之地。

还有人不断攀向路边高处躲避,而更多人则惨叫声连连。

有警员在人群中大声呼吁人群散开。但周围乐声嘈杂,已经无济于事。

而那些身处梨泰院小巷内部的人,既无法掉头,也无法自救,人群越发拥挤,恐惧四处蔓延,画面中充满着无助和窒息感。

此时社交媒体上陆续出现多个梨泰院现场视频,大多数视频仅有几十秒,画面中人群牢牢挤压在一起,这位白色上衣的男子被挤在人群中动弹不得,只能不时抬头嘶吼,周围人痛苦的惨叫也此起彼伏,而在他身后有多位女子已经无法站立。

在一个视频里,有男子情急之中攀上路边墙体,才勉强脱离拥挤人群,但除他之外,其他人都无法脱困,被挤压得前仰后合。

22时53分,地铁梨泰院站附近的汉江路上开设紧急医疗所收治伤员。在梨泰院街巷内,救援人员试图将被挤压在人群中的女子拽出。

但由于太过拥挤,就连救援人员也无法将其拉出,只得暂时放弃。有幸存者将伤者托起,试图寻找空旷区域实施救援。

23时13分和23时50分,消防当局分别启动第2、3阶段应对措施,共派出辆救护车进行救援。除了救援人员,许多民众也参与到救援中,为倒地者施行心肺复苏术。但更多人已经停止心跳和呼吸,尸体就地陈列在路上。

截至凌晨3时,首尔市共出动名警察和消防人员。

经历了血色一夜,梨泰院人群已经散去,遇难者遗体也已搬离。但现场狼藉,随处可见各类遗弃物品,伤亡人数仍在不断增加。

30日早间,中国驻韩国大使馆证实19名外籍死者中有3名中国人;午时1点,中国籍死者上升至4人。

2

梨泰院又被称为“万国城”,邻近驻韩美*龙山基地,自年代就有大量美*光顾,这片原本是低收入者的聚居地逐步热闹起来,美式风格的餐厅、酒吧越开越多。梨泰院以夜店闻名,吸引年轻民众到来。

事故的混乱仍在持续,事发一天后,有市民前来核对名单寻找失联家属,有家属悲痛至极,当场晕倒。多家韩媒将梨泰院踩踏事故评价为自年“世越”号客轮沉没事故发生以来,韩国最严重的公共安全事件。

梨泰院所属的龙山区厅在10月27日的新闻稿中只有关于万圣节活动的防疫措施,并未提及安全管理人群聚集措施。而过去梨泰院万圣节活动,当地警局都会派出约名警察巡逻,但今年事发时仅部署了名警员负责查缉*品、性罪行、偷拍及盗窃,警力远远不足。

新冠病*肆虐韩国期间,人流密集的梨泰院多次成为“防疫突破点”屡遭停业影响。常住人口不到人的梨泰院,在万圣节之夜的“报复式庆祝”中涌入超过10万人。发生踩踏事故的小巷是汉米尔顿酒店旁一段宽约3.2米,长约5.7米的斜坡,当时在这约18平方米的空间中有多人。

从游客消遣的“欢乐天堂”,到震惊世界的“夺命小巷”,梨泰院气氛悲痛压抑,酒吧和餐厅已经停业,人们用鲜花和酒水搭起纪念逝者的临时祭坛。

事发后,韩国当局为每位遇难者提供了约合7.7万元人民币的治丧费用,同时动用医保财*为伤者垫付治伤费用。韩国全境的17个地点设置了集体焚香炉,供失去亲属的家庭哀悼遇难者。

3

截至11月2日,韩国梨泰院踩踏事故已造成人死亡,百余人受伤。韩国总统尹锡悦在11月1日前往位于梨泰院地铁站出口处的哀悼场所向遇难者献花默哀,韩国警察厅长尹熙根也在同日于记者会上就梨泰院人踩人事故承认警方准备不足,公开向国民道歉。

近几年,全球各地都不时发生严重的踩踏事故导致惨烈伤亡,其中最近一次发生在印度尼西亚,距离韩国梨泰院踩踏事故尚不满一个月。

10月1日印度尼西亚的一场本土足球联赛上,主场球迷因不满赛果冲入球场,警方施放催泪瓦斯试图驱散人群却引发踩踏事故,造成人死亡,多人受伤。这是迄今全球最严重的体育馆灾难事件之一。

除体育赛事外,不少音乐会等大型活动也是踩踏事故的高发地。年7月,德国著名的电子音乐节“爱的游行”在收尾时发生惨剧,准备离场的几千人同时涌进一条长约米的地下通道,人群拥堵造成了恐慌性踩踏事件,导致21人死亡,超过余人受伤。

在时事评论员杜平看来,避免踩踏事故的发生,关键在于对人流的干预。

时事评论员杜平:

“一个城市的生活实际上就是人和空间之间的矛盾,管理者就必须要注意到这个空间不能够超过多少人,在这个时段不能够自由开放,必须要进行主动的干预。”

年4月30日,以色列北部举行犹太宗教活动期间,因看台倒塌导致人踩人事故,45人被踩踏致死,数百人受伤。

人群因素之外,杜平认为,合理建设城市的基础设施,确保人的生命安全也是避免意外发生的重要一环。

时事评论员杜平:

“(城市建设)一直是追求更先进、更发达、更方便、更现代化等等,但是往往会忽视了一个很大的东西,这个城市是为谁建的?”

4

年1月1日,香港兰桂坊聚集了2万多人共同倒数迎接新年,但由于现场环境逼仄,触发人群互相踩踏,最终造成21人死亡、63人受伤,大部分死伤者为青年人。

时事评论员杜平:

“兰桂坊其实是非常狭窄的,也是有坡度的,也是容易产生这种大规模、快速的人群聚集的状况。尤其是在狂欢的时候,情绪是没办法控制的。”

香港圣约翰救伤会训练经理郑锦华:

“会造成恐慌性的人群,突然之间有一些人想玩,但是有一些不想玩,恐慌性人群就会向后退,加上地面湿滑,再加上人流太多,现场挤不进那么多人,就会有骨牌效应,造成意外。”

与梨泰院相似,香港兰桂坊也处在一个斜坡之上,当有人倒下时,斜坡的骨牌效应被迅速放大。

香港圣约翰救护机构曾负责当年兰桂坊踩踏事件的现场救援工作,郑锦华坦言,踩踏事故后包括救助者与被救助者在内,许多亲历者都会出现创伤压力反应。

时事评论员杜平:

“很沉重的教训、血的教训,给城市的管理者带来很多新的管理城市的概念,维护城市的安全是第一的。”

兰桂坊踩踏事故发生后,香港各界针对突发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进行了诸多检讨和改善,重大节日时增设民安队等辅助队伍协助人群管理。

时事评论员杜平:

“每个城市的管理水平在什么地方,安全意识在什么地方,在这个时候能够体现出来。避免发生类似的事情,这就是高明的管理办法。”

传统的城市治理往往围绕治安展开,而随着城市的发展与扩张,多元文化与活动不断涌入增加了城市的复杂性,去原始化是城市发展的趋势,也是社会对城市治理者提出的新要求。

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元素也被应用于维护公共安全中。

香港中文大学信息工程学系教授汤晓鸥:

“以前如果全是用人来看的话,几千个、几百个摄像头需要大量人员去看摄像头,现在可以用智能算法自动统计出来,如果有特殊情况可以预见。”

香港圣约翰救护机构训练经理郑锦华:

“如果真的遇到这样的情况,记住不要趴在地面,尽可能缩在一起,侧躺,不要平卧、不要向上,这样会比较安全一点。因为有空间让肺部可以继续呼吸和换气。”

在郑锦华看来,还有更多公共安全相关的教育需要*府、市民与社会的共同努力。

制片人:柯仲平

编导:易园园徐英铭肖茜雅

编辑:丁筱

1
查看完整版本: 梨泰院魂断之夜从欢乐天堂到夺命小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