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浙江大医院获批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年获批为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医院正式迈入“国家队”行列。
协同创新网络是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心构建了36家核心单位和余家医疗机构组成的协同创新网络。
浙大儿院*委书记舒强教授介绍,通过中心和协同创新网络建设,在推进重大疾病联合攻关、加速高水平临床研究人才培养,以及促进成果转化和加快推广应用等多方面都取得了成效,不断助力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医学服务能力提升。首席记者俞茜茜通讯员王雪飞
“顶天立地”
开展高精尖技术创新制定专家共识和质控标准提升基层儿科技术同质化水平
对于协同创新网络,舒强教授有一个精准的概括——“顶天立地”。顶天,指的是浙大儿院作为“国家队”选手开展高精尖技术创新,牵头制定儿科疾病防治指南、技术规范,开发疾病综合治疗方案,承担全国乃至国际儿童疾病诊治指导工作;立地则是普及推广医学科技成果,尤其是惠及基层的患儿。
以ECMO(体外膜肺氧合)技术为例,ECMO俗称“人工心肺”,是一种医疗急救设备,临床上一般用于可逆的呼吸衰竭和心功能衰竭的患者,医院的危重症急救水平。
据统计,浙大儿院ECMO患儿存活率接近70%,高于国际50%-60%的存活率水平。其中,暴发性心肌炎救治成功率更是高达85%。医院每年开展ECMO约30例,至今累计数量例,医院前列。
浙大儿院专家团队花了2年时间制定出《体外膜氧合支持儿科暴发性心肌炎专家共识》,并联合上海、南京、广州、郑州等地的儿科机构推出《儿科暴发性心肌炎临床医疗质量管理标准》,两项成果获得中国医师协会体外生命支持专委会备案与授权。通过协同创新网络,将专家共识和质量管理标准推广到基层的医疗机构,培训更多的儿科医疗工作者,让更多患儿从中获益。
在浙大儿院,像这样“顶天立地”的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还有很多。比如龚方戚教授牵头的《川崎病临床个体化治疗新方案的多中心研究》、邵洁教授牵头的《改善早期不同时期缺铁儿童远期神经发育结局的干预多中心研究》等,都是以需求为导向,在协同创新网络的平台上,将丰富临床研究资源加以有效整合、充分利用,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疾病防控策略,促进我国卫生健康产业快速发展。
“协同创新”
建立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据管理体系开展大规模人群出生队列研究
舒强教授介绍,通过中心和协同创新网络建设,系统加强临床科研资源整合集成和重大技术难题联合攻关。
一方面,建立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据管理体系,汇集临床研究数据,推进科学数据共享;另一方面,加强联合攻关,促进共同发展,整体提升儿童健康保障领域的科技创新水平和医疗服务能力。
协同创新网络不仅立足当下,解决眼前迫在眉睫的儿科难题,更放眼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