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话题“北京呼吁新冠无症状和轻症患者勿打”冲上热搜。据北京急救中心介绍,由于疫情原因,这几天的日呼叫量激增至平时的6倍,其中咨询、重复拨打占比超七成,远超北京市急救热线接呼叫的承接能力。此外,近期郑州日均受理量较平时增加2.3倍,工作人员表示,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除了每年冬季是心脑血管等基础疾病高发期外,目前急救热线还收到无症状感染者、轻症患者关于发热等症状的咨询。四川、山东等地也出现类似情况。多地呼吁,民众非必要不打,为急危重症患者留出急救热线通道。
热线承受巨大压力、发热门诊大排长龙等现象,是社会焦虑情绪的集中体现。新冠变异*株*力虽大不如前,但毕竟感染的可能大增,让人担心会出现不确定风险。新的防疫形势下,秩序需要重构,居家隔离怎么做、必需药品哪里来、出现症状如何处理、申请转运条件和路径是什么等,这些现实困惑也需要得到解答。专业的声音最能让人感到安心,与医务人员面对面问个究竟、打急救热线咨询转运条件与注意事项等,就会成为很多人化解焦虑的方式。
然而,因疫情导致的困惑与焦虑,不应通过急救热线这个渠道来纾解。热线是用于院前急救的,大量疫情咨询电话挤占急救热线,就会让真正需要急救的患者痛失救治的机会。院前急救体系哪怕短时崩塌,对于每个人的安全都构成威胁。
其实,对于疫情咨询等健康咨询需求,已建有专门通道。“寻求紧急医疗救助时拨打,寻求健康咨询服务时拨打。”是《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的内容之一,只可惜近年来不仅知晓率和使用率很低,而且一些地方还处于事实上的闲置状态。除此之外,为了应对疫情,各地还开通了防疫热线和心理辅导热线,通过这些渠道为疫情防控解疑释惑,才是正确选项。
当然,在防疫*策作出重大调整、民众普遍有所担心的背景下,相关咨询与服务也应顺势升级。不妨开通下沉至社区的热线电话或者网络医疗平台,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等形成紧密配合,让居民在家就能方便地给医务人员打电话,或者上平台、通过社交工具等进行问诊,由身边的医务人员给出用药建议和护理建议。热线更畅通、服务更接地气,对舒缓居民焦虑大有益处。
社会心理疏导、防疫知识普及,更需要利用创新的力量。运用短视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