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溺水了,救生员却没及时注意到”
事件:6岁男孩滑入小区泳池深水区遭遇不幸提醒:这些溺水救治误区看仔细
6岁男孩不慎滑入小区游泳池深水区,一旁的安全员却没有及时注意到……
7月28日17时25分许,长沙县泉塘街道景星社区某小区游泳池内发生溺水事故,令人遗憾的是,孩子最终抢救无效死亡。
夏季溺水事故频发,29日,三湘都市报记者采访长沙市急救中心相关专家,针对儿童溺水如何急救进行解读。提醒广大家长,暑期一定要看护好孩子,尽量视线不离,避免悲剧再次发生。
■三湘都市报·华声在线记者张洋银实习生彭芷萱通讯员彭甜
孩子溺水了救生员没注意到
“太可惜了,孩子聪明活泼,人见人爱,一下没看好,就没了……”7月29日,记者来到事发的居民小区,业主苏娭毑介绍,昨日傍晚意外发生后,尽管泳池救生员采取了急救措施,急救医生也很快赶到现场,但还是晚了一步。
记者走访了解到,溺水的6岁男孩身高约1.2米,而小区泳池深水区水深为1.2米-1.5米。事发时,小孩由母亲带领来到游泳池,母亲离开购买救生游泳圈的短暂间隙,孩子滑入深水区。母亲返回时见状大声呼救,救生员才将孩子捞起并采取相应急救措施。
露天的小区游泳池面积大概在平方米左右,呈椭圆形分为几个区域。“就这么大个泳池,孩子溺水了,救生员却没及时注意到,应该负责!”采访中,有业主对泳池管理表示质疑。
长沙县泉塘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游泳馆负责人和现场安全员均在泉塘派出所配合调查。街道、社区及相关部门正积极处理善后事宜,“我们街道将对辖区游泳馆逐一检查,对不符合资质,不达标的将进行整改关停。”
不同溺水情况施救方法也不同
发生溺水时,有的人可能会大声喊叫,有的人也可能很安静。当发现游泳者头部在水中浮沉,四肢有不协调、不规律的划动时,就应该考虑是否发生了溺水。
长沙市急救中心培训科负责人吴柱介绍,发现溺水者,施救者应采取以下方法进行救援:大声呼救,叫周围更多的人帮忙,并呼叫、、;非专业救生人员可通过向溺水者投递竹竿、绳索、漂浮物等施救;专业急救人员应从其后面靠近溺水者,先用手从后面托住其头部,让口鼻露出水面,再采用仰泳姿势游到岸边。需要注意的是,非专业急救人员不要盲目下水救援,特别是在有急流、暗流或者不熟悉的水域,也不要多人手拉手下水救援。
将溺水者救上岸后,应放置于平地上,检查意识与呼吸。如果溺水者有意识、有呼吸,应除去湿衣服,擦干身体,注意保暖,及时送医;如果溺水者没有意识,但有自主有效呼吸,要除去湿衣服,擦干身体,将其置于侧卧位,以免发生窒息,同时注意保暖;如果溺水者出现呕吐,应立即将其翻至一侧,用手指清除呕吐物;如果溺水者没有意识和呼吸,立即开始心肺复苏。
提醒
抢救溺水者*金时间只有4分钟
“溺亡的核心原因是呛水后缺氧。”吴柱提醒,抢救溺水者的*金时间只有4分钟。救治成功的关键在于尽早开放气道,对溺水者实施心肺复苏。
用5-10秒观察其胸腹部是否有呼吸起伏,如没有呼吸或呼吸微弱,应尽快给予2~5次人工通气,每次吹气持续1秒;如果溺水者对初次通气无反应,立即开始胸外按压。此后每进行30次胸外按压,人工呼吸2次,循环进行5组。持续抢救直至急救人员到来。
需要提醒的是,心肺复苏过程中,如果溺水者有睁眼、呻吟等反应,应立即停止按压。
链接
这些溺水救治误区
应该了解
误区1
溺水会呼救
孩子在溺水时,有两个过程,首先是呛水,然后才是溺水。呛水过程中,孩子会挣扎,但这个过程很短暂。孩子会拼命仰着头,把头伸出水面外,以求能呼吸到氧气。这个时候,孩子进入“无声溺水”阶段。他们不会呼救,不会挣扎。看着像是在玩水,其实正濒临死亡。
发现孩子头部在水面上有一沉一浮的现象,有不规则的游泳姿势时,就要警惕孩子可能发生溺水了。
误区2
将溺水者救上岸后
首先要控水
认为溺水者因为喝多了水,把水倒出来就行的观点是错误的。根据人体解剖结果,溺亡者的肺部、胃部积水只有20毫升,这点水量完全可以被人体吸收。造成溺亡的主因是大脑缺氧,所以最应该做的是心肺复苏。
抢救溺水者的*金时间仅4分钟左右,提脚倒立、膝顶腹部控水不仅耽误抢救时间,而且可能导致胃部食物残渣回流,堵塞喉咙、鼻腔,再次造成窒息。
误区3
手拉手“搭人链”施救
在所有施救溺水者的方法中,手拉手救溺水者的死亡率最高。因为一旦“人链”形成,如果其中有人因体力不支打破平衡,人就会掉进水里,导致大规模溺亡。一定记住,不要把自己当作“工具”进行盲目救援,而要寻找、借助工具科学施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