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中国网」
人物简介:周勇坤,火箭*某旅旅长。从*28年,先后经历2次部队新建、3次换型转训,组织编写专业教材15本,探索总结新战法10余项,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
火箭*某导弹旅长周勇坤对发射营火力突击情况进行讲评。刘明松摄
中国网*事8月9日讯(记者谢露莹通讯员李永飞李兵峰)盛夏深夜,繁星点点,人们正享受着这安宁的时光。而火箭*某旅值班营区“硝烟”弥漫,旅长周勇坤正带领官兵打响一场激烈的导弹攻防之战。
结束“厮杀”,他面前摆放的大作战图上已经标满了颜色各异、形状不同的符号。那都是一个个狡猾凶悍、虎视眈眈的强敌。
这些“对手”,周勇坤很熟悉,天天与之“见面”和“交手”。从*28年,周勇坤秉承赤诚之心和强国强*之志,熟悉掌握8种型号导弹武器,完成20多项重大任务,用砺剑风采描绘壮美“中国弹道”,在履行使命中铸就大国“定海神针”。
增强忧患,绷紧备战打仗之弦
挽弓满弦不会与生俱来,敌情意识不会自入心头。有一次组织平台对抗演练,分析敌情时,周勇坤被吓一跳,仔细一看,侦察参谋竟漏标了“对手”的一个重要火力。
敌情被忽视,说到底就是脑子没进战场。周勇坤严厉批评说:“一个敌情改写一场战争。这事要发生在战场,是要上*事法庭的!”
“备战打仗不能当把头埋在沙子里的鸵鸟。”周勇坤想方设法点燃官兵心头狼烟,增强忧患意识,不断深入了解对手、研究对手、打败对手。
在作战指挥大厅,旅参谋长陈昆谈起了周勇坤推行3种制度带来的改变——
敌情通报制度。官兵每天一大早,就会看到一份敌情通报,闻着硝烟味上战位,知敌制敌谋打仗。发射连长廖梓杰说,一直在喊“狼来了”,从来没有这么接近“狼”,备战打仗的弦自觉就绷紧了。
“研敌日”制度。机关每月专门拿出一天作为“研敌日”,围绕重点问题集智攻关,除去“思想锈蚀”的同时,一项项新战法接连而出。
“早会商”制度。作战分队每天开展敌情会商,就像是一次“小会战”。各要素根据敌情研判威胁、完善方案,战事之剑高悬,官兵天天练习打仗。
狼烟起,热血壮山河。周勇坤说:“越了解敌人,就越感到,不与战位‘零距离’,就没有备战高状态。”
火箭*某导弹旅长周勇坤与官兵在发训练场进行面对面交流。刘明松摄
60米,是个让人容易忽略的距离。短跑名将科尔曼跑完最快只需6秒34。战备值班时,他的宿舍距离旅指挥车,就60米左右。走这一段路,他步子迈得急,天天是小跑。
“旅长还是嫌宿舍距离旅指挥车,太远了。”旅作训科参谋秦智指着一旁的指挥保障车说,“这不,他就把指挥车当宿舍,这样抬腿就到。”
走进该旅值班营区,一幅“弓满弦张”的景象展现在眼前:楼下,发射车载弹待发;楼上,号手全时备战。只要一声令下,人装可迅即直抵阵地。
国防大学一群将校*官到这里现地教学,见此纷纷点赞:连睡觉都“枕着”导弹,这是真正的“枕戈待战”。
几年前的一个夏天,周勇坤带领部队执行实弹发射任务。一辆装备车突发故障,技术骨干反复检查仍未排除,在多方论证和厂家技术人员帮助下,才得以解决问题。
导弹成功发射,精准命中靶标。官兵们欢呼雀跃,周勇坤却眉头紧皱、忧心忡忡:导弹成功发射就代表具备实战能力了吗?现在备战任务重、转换节奏快,上了战场还要依靠厂家技术人员排除故障,拄着拐杖走路,势必影响部队作战效能。
“今天训练不扔掉‘拐杖’,明天战场就会吃败仗。”周勇坤说。战场硝烟未散,复盘会上“烽火”再起。针对部队特情处置能力不足、技术骨干专业“偏科”等问题,周勇坤带着官兵一一制定对策,不断提高官兵独立处置特情等能力。
强敌在哪里?它们会下什么作战决心?如何运用战略战术?他们具备哪些手段、练就哪些硬招……如今,该旅官兵一心思战、准备打仗,在演训场逐个解开这些谜团,研究拟制20多个作战方案,练就令敌生畏“大国剑法”。
“*人,就是要让敌人时时做噩梦,让万家灯火更安宁。”周勇坤说。
野外训练期间,火箭*某导弹旅长周勇坤在旅指挥方舱筹划作战任务。王杰摄
从严治训,立起鲜明打仗标准
差个几厘米,很多人都可能觉得这也过得去。可是对类似这样的问题,周勇坤从不容忍。
“就差一点?严格按标准来,差1厘米都不行!”阵地施工中,周勇坤发现一处细节相差几厘米,要求立即返工,严肃地说:“必须整改!未来打起仗,这些问题会让我们吃败仗。”周勇坤带人对所有在建工程严格监管排查,做到经得起“明天战争”的考验。
周勇坤平时很和气,可这几年为了标准问题,真没少发火。
审核阵地设计图时,他发现对道路转弯半径等方面考虑不细,容易造成部队行动受阻,严厉提出“这个标准太低,全部重新设计”。他要求解决同类问题,通过让路灯“转向”提升通行限高,给树木“易形”增强伪装效果,为石墩“移位”拓宽道路,使每个细节更加符合作战需求。
发射分队进行作战能力分析,一个连队被周勇坤抓了当“典型”。
“主要号手有什么经历?性格特点是什么?哪些号手可以当备份指挥员……这些都缺!我们不能用‘差不多’的思维来准备打仗,这样的标准,怎么上战场?”周勇坤说。
一连串发问,让连长孙悦耳红面赤、无地自容,也让工作训练标准“高点再高点”,像烙印一样,烙到官兵心里。
“平时立起高标准,战时才能打得赢。”周勇坤坚持,“高标准,就是战斗力这个‘硬杠杠’‘铁戒尺’。”
部队夜间行动通过狭窄路段,一名发射车司机为安全起见,擅开大灯照明。复盘时,周勇坤严厉批评:“训练就是打仗,暴露意味死亡!今天保安全,明天就要付出血的代价!”随即,周勇坤让官兵们举一反三,逐个查找,纠正了旅里10多个类似问题。
一次执行任务,上级临时命令转换部署地域。时间紧、任务急。装备助理员韦启东建议“轻车简从”,只携带部分装具。周勇坤说:“不能以不打仗的心态做打仗准备,演练就是实战,发射就是打仗。按照战斗编组要求,该带的一件不能少!”
一次长途机动演练,旅战勤参谋谢毅计划让部队到中途一个点位补给。周勇坤问:“这个点最近查看没有?”谢毅一愣:“以前去过,应该没问题。”周勇坤说:“这标准不行!战场瞬息万变,拿昨天的案,怎打今天的仗?!”
这些年,周勇坤就是这样带领官兵不断打破“安全标准”“生活标准”“迎检标准”,立起了鲜明打仗标准,硬起手腕砥砺“大国剑锋”。
火箭*某导弹旅长周勇坤(右一)和官兵一起开展体能训练。王杰摄
只争朝夕,“跑起来”备战强能
那一年,国际风云变幻,形势波诡云谲。上级赋予该旅一项阵地应急建设任务。
“我们绝不让打仗等阵地!”他立下*令状,带领官兵“跑步前进”日夜连轴转,仅用数天时间,就高质量完成10多个阵地选址建设,创造了惊人闪电速度。
所在旅处在*事斗争准备前沿,履行特殊使命任务。周勇坤说,必须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加快备战打仗步伐。
要让官兵“快起来”,自己先“跑起来”。每到一个岗位,他都跑出新的“加速度”。
2年前,他调任该旅任旅长,面对武器装备新变化、部队建设新要求、作战准备新基点,给自己上紧了“发条”。
上任头几个月,周勇坤办公室的灯,凌晨前没熄过。他一边拜导弹专家为师,了解掌握武器技术性能原理,一边跟着官兵学习操作技能。仅用3个月,周勇坤就成了该型导弹的行家里手。
去年5月,该旅列装某新型导弹武器,上级要求限期具备值班能力。
一些官兵担心时间太短很难完成任务。周勇坤给大家动员鼓劲:“农民从不讨论为什么种地,*人打仗更不能讲条件。就算下刀山入火海,我们也要实现目标。”
他带领官兵研制仿真训练装备,探索走开模拟苦练、实装精炼、技战融训的路子,经过上百个昼夜的鏖战,最后提前实现上级意图。
“快一点,再快一点!”在抓部队备战强能上,这已经是周勇坤的“口头禅”。
言为心声。他知道,我们的国家已经站上了新的发展高度,部队履行使命能力必须不断“上台阶”,才能与国家发展相适应,不负*和人民的期望。
小到物品摆放拿取,快慢一点他都很在意。官兵战术背心放在床头柜,紧急出动需开关柜门拿取。他觉得一开一关耽误时间,重选位置;单兵急救包放置未规范,官兵用时到处翻找,他规范地方放置。仅这两项,行动快出近十秒。
大到部队作战行动,他都要拿表掐一掐。部队执行转运任务。带队的副营长孙华丹考虑人车安全、卫星临空等问题,计划把车速控制住。
“平时训练也要拿出打仗样子,能快一秒就能抢占先机。”他带着骨干重新细研精算,提高部队行动状态和车速,最后抢在卫星临空前34秒,带领部队提前完成转运,为后续任务赢得宝贵时间。
近两年,他带领官兵自主编发15本专业教材和一系列操作规范,探索15种战法、形成19项成果,为部队战斗力建设按下“快进键”。
火箭*某导弹旅长周勇坤与基层官兵面对面交流训练心得。李鸿林摄
坚定信念,铸就大国“定海神针”
“执掌国之重器,必须做到能打胜仗。”“火箭兵的忠诚,体现在‘导弹听我话、我听*的话’”……今年开展*史学习教育,周勇坤给全旅上了一课——《坚定理想信念、坚决听*指挥》。
授课现场,响起一次次掌声。该旅*委马小江说:“这既是对这堂课认可,也是对周勇坤的褒奖,他用知行合一诠释了捍卫和平的忠诚本色。”
*人生来为战胜,*队价值在打赢。谈起周勇坤,火箭*某基地司令员陈前赞不绝口:“无论到什么岗位,他是个可以托底的人。”
仅看他5个旅团主官任职,就可见一斑。
到这3个团当团长,他是“救火队长”:技术勤务团要素多、底子薄,亟需提升能力;新组建作战保障团,急等“明白人”绘蓝图;训练团改革当前、矛盾重重……周勇坤次次迎难而上、岗岗干得出彩。
任2个旅旅长,他悉心锻造“杀手锏”:组建新旅无基础无经验,他带领官兵锐意进取,不到两年形成战斗力,开创导弹部队“不经试训、直接成旅”先河;某旅处在*事斗争前沿,应急备战任务重、要求高,他率部“爬坡过坎”、攻坚克难,今年被表彰为“新时代火箭*练兵备战模范单位”。
这些年,他带领一茬茬导弹官兵,用止戈为武的决心和能力,不断书写忠诚和可靠。
打开该旅战备物资库,从后勤给养到装备零件,满满当当备了足有4万多台件套。作训参谋*宗荣说:“这是我们旅超前预置的打仗‘必须品’,常态化检验,实时进行完善。”
走进卫生队,陆智聪等*医刚完成一台模拟战伤手术。他说:“旅里常态化开展救治课目训练,提升卫勤分队打仗核心能力。”去年火箭*卫勤尖子比武,该旅夺得*医组、兼职卫生员组和团体3项第一。
常态组织无预告紧急拉动,提升战备状态;建立多样化待机模式,实现快反快打……不管是主战分队,还是保障要素,该旅官兵瞄准“随时能战、准时发射、有效毁伤”核心标准要求,把战备做到最好、战法练得最佳,预置上百个特情,实现应急有策、应变有案。
能战方能止战。他带领全旅官兵,默默坚守战位、每天加紧训练,不断向新的目标进发。
去年,该旅开始同时装备两型导弹,如何快速实现“双剑合壁”?他带领官兵,探索出“一旅两型”拓展兼训新模式,创新开展“七步三结合”专业训练和“四步法”临战训练,将两型导弹“凝在了一起、攥成了拳头”。从此,这支导弹劲旅与敌博弈有了“双刃剑”。
“我们必须确保在任何情况下,一声令下,断然出手、决战决胜。”旅长周勇坤说。
野外驻训中,火箭*某导弹旅长周勇坤(左三)与官兵进行谈心。刘明松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