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急救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为什么国内急救知识普及率那么低值得深思
TUhjnbcbe - 2024/5/11 16:38:00

谈起养生话题,大多数人基本都可以叨叨两句,而遇到应急急救却迟迟不敢,也许这可能是当下中国很多人的现实状态。

我们常听医生提到“黄金4分钟”的说法,它指的是当有人出现呼吸衰竭、心脏骤停等猝死症状后,若是能在在四分钟内施以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的话,可以在最大程度挽救生命。

比如,年11月25日,发生在江西南昌的真实事件,医院的护士孙家云,利用心肺复苏急救将一个意外溺水导致心脏骤停的1岁8个月的男孩成功抢救。

然而,像这个小孩的“幸运”是无法复制的。根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数据,我国每年猝死人数高达55万,平均每天人死于心脏骤停,每分钟就有1个人因为心脏骤停突然倒地,这些意外87%医院外,能否在第一时间施救,显得尤为重要。

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在我们国家很多人普遍缺乏急救知识,一旦他人遇到危难时,往往也只能拨打。据了解,我国应急救护技能普及率仅为2%左右,而发达国家一般都在4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60%,比如德国普及率为80%;美国受过现场救护培训的人口比例在33%以上,而且在18岁之前必须全部掌握基本急救知识;在日本,超过90%的中学生接受过急救知识普及。然而,我国应急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普及率却只有个位数字。

那么,为什么会造成国内急救知识普及率这么低呢,其实,造成以上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

第一,公众对急救知识重要性的认识不够,认为急救是专业人员的事,与自己无关。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因好心去施救到最后被迫承担因施救造成损伤的民事责任事件屡屡发生,从某种程度上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比如,从南京彭宇案再到小悦悦事件,之所以会出现“旁观者效应”这种社会心理现象,从深层次来讲,是因为人们担心救助会招致同样后果。

第二,国内急救科普起步较晚,目前还没有建立专业、持续的急救培训体系,且宣传推广力度也远远不够,医院、红十字会来进行培训,基本上没有职业的急救教育部门,而且经过短暂培训后,没有对应的衔接二次培训以及认证考试制度。此外,我国目前的急救培训主要集中在校园内,对于成人的急救培训支持较少。例如,在德国想获得驾照除了要学习交规、驾驶技能以外,还要学“急救”,这是因为在德国遇到交通事故,驾驶员或首先到达现场的人有义务进行现场急救,若是出现“无视提供协助”的行为则违反德国法律。在德国人看来,驾驶中,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紧急情况,所以学习急救非常有必要,以便在事故发生后快速有效地做出反应。

第三,缺乏定制化的急救课程,关于急救领域知识点不仅复杂而且很多,也就意味着不可能每个人都能拥有全面的急救知识体系,因此,结合实际急救应用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群体,不同行业等,开发一套多元化的课程,课程形式可多样化,借助一些高科技手段呈现是很有必要的。

当前,对于公共急救的普及,在国内满打满算也是近几年才开始的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依然是一种自发志愿的行为,没有任何强制的规定,更没有列入中小学课程内容。然而在邻国日本,从年开始,日本将学习使用AED列入中小学日常培训项目,在中小学校的保健课堂上教学生们如何运用心脏复苏术(CPR)和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AED)对休克的人进行抢救。此外,学校还会定期对学校学生进行关于CPR和AED的使用说明和针对性讲座,不断强化公众对急救知识了解以及急救工具的使用。

值得称赞的是,近年来,医院、学校、媒体等平台进行急救知识和技能教育培训数量大大提升,比如,深圳、杭州、上海等城市也积极探索医疗急救方面的立法,不过目前中国在急救方面还未形成系统完备的体系。任何一种先进的理念的普及都需要一个过程,尤其像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地区间发展很不平衡,对于急救知识的普及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1
查看完整版本: 为什么国内急救知识普及率那么低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