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已发布,新冠肺炎更名为新冠病毒感染,将实施“乙类乙管”。其中提出,加强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做好重点人群健康调查等工作。
在基层,村医是离村民最近的健康守护者。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几位村医,记录了政策持续优化调整下,他们的工作状态和感受。
村医朱秀琴正在找药物。
■日常看诊
“最困难时刻”已经过去
下午5时10分,最后一名患者抓完药,走出了丰台区赵辛店村社区卫生服务站。42岁的内科医生金宏涛按照规范流程,脱掉防护服而后仔细洗消,拖着疲惫的身躯,准备下班。“今天看诊了约位患者,有伤风感冒的、发烧的,也有不少是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金宏涛说,进入12月以来,自己平均每天都会看诊约人。
赵辛店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位于西南五环京港澳高速旁。8名医生、6名护士和4名药师,每天早8时到下午5时,共同守护着赵辛店村及周边约1万名村民的健康。“近段时间,我们站里基本每天都要接待三四百名患者。”金宏涛的同事、护士长吴燕,工作和医生一样忙碌。说话声音有些沙哑的她,主要负责维持看诊现场秩序、家医签约以及沟通处理一些突发情况。
如此忙碌的工作状态,只是村医们的日常。“12月的前两周,工作压力最大。一时间,来到村卫生站看病的患者太多了,尤其是发热的患者。医护根本就顾不上多喝水,中午也只有10分钟的吃饭时间,我们每个人都咬着牙工作。”吴燕说,当时全站医护人员和药师可以说满负荷运转,“有的同事发烧在家,有的带病上岗,有些药物也比较紧张。大家互帮互助,我们最终扛过来了。”
通州潞城镇武窑村村医朱秀琴,也有相似体会。55岁的朱秀琴是武窑本村人,在村里从医30多年,她一人既是医生又是护士。“之前来看病的,主要还是患有慢性病或者老年病的村民。”而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调整,因为发烧等情况,来看病拿药的村民一下子多了起来。“有的人是真发烧了,有的就是慌了,拿点药回家预防着。”
“赶紧看看,这小孩发烧脸都紫了,叫不醒。”前两天,惊心动魄的一幕发生了。当时,一名老人带着两岁多的孙子,焦急地找到朱秀琴。朱秀琴赶紧给小孩量体温——近40摄氏度。她预判孩子可能是高烧惊厥,一方面赶紧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进行处置、喂孩子吃退烧药,同时让老人帮着用毛巾给小孩进行物理降温。后来,孩子终于醒了过来。
卫生室坐诊看病、接咨询电话、骑电瓶车上门给村民打针输液……最近,朱秀琴每天能看诊十多人。相比前半个月,她的压力小了一些。“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金宏涛也说,目前站里的一些药物和医护人手,已大致恢复到正常状态。
■紧急救治
盯紧脆弱人群“危急重”
《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中提出,“充分发挥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作用,做好重点人群健康调查,加强医疗资源配置”“建立村-乡-县重症患者就医转介便捷渠道”。当下,基层村医们也盯紧了脆弱人群,及时准确评估“危急重症”,化解了一次次险情。
“快,快!孩子已经有呼吸困难了,烧到39摄氏度多了,家里没有药……”12月初的那次“生命接力”,让吴燕和金宏涛至今印象深刻。当时,一名男性村民发烧确诊,因为各种因素,该村民无法被转走。村委会对接同志打来电话,告诉吴燕和金宏涛,男子的两名小孩也出现发烧,情况紧急。“当时孩子没有做核酸,抗原也不能算确诊标准,一时医院救治。”后来,他们与村委会和上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报备,同时联系街道办,医院沟通协调救治。当晚9时许,孩子被医院治疗,脱离险境。
之所以能快速完成这一套流程,是因为金宏涛和吴燕拥有对“危急重症”患者的准确评估和应急流程。“比如发热三天不退,65岁以上合并了其他基础疾病的,还有免疫缺陷、肿瘤后期等的患者,我们都有紧急救治的处置流程。”金宏涛说,一般会先对患者进行身体状态评估,如果情况紧急,会立即联系上级卫生服务中心和街道介入协调处理。
平日里,吴燕也主要负责卫生服务站的家医签约和村民慢病管理等工作。金宏涛则签约管理着多名村民。对于赵辛店村村民来说,除了线下去卫生服务站看病就诊外,还可以在线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