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首又上《湖北日报》了!
今天,
《湖北日报》刊发
《石首打造长江经济带明星城市》一文
↓↓↓
全文如下:
石首
打造长江经济带明星城市
石首城区美景
石首,一个滨江小城,依山傍水,山德水韵。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石首工业蓬勃发展,有“小巨人”之称,县域经济实力雄踞荆州第一,离全省第一方阵咫尺之遥。如今的石首,区位优势日渐彰显,区域经济发展潜力加速释放,县域经济大幅进位,为重振辉煌奠定坚实基础。
当前,石首面临诸多挑战,同时地方发展也迎来叠加机遇。比如国家深入实施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长江中游城市群、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等重大战略,省委着力构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荆州市委支持石首打造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先行区,都为石首高质量发展创造重大战略机遇。
现在,石首正在开展“一线冲刺争先行动”,全市上下学先进、比先进、赶先进、当先进,激发全市上下争一流、创一流、当先锋、立标杆的干事创业精气神,倒逼各地各部门政策落实、服务改进、政策优化。
石首全力实施“党建引领、产业兴市、城乡同治、区域联动”四大战略,突破性推动党员干部改革创新和使命担当,突破性推动现代工业和生态旅游双核发展,突破性推动中心城区和一江两岸协调发展,突破性推动湘鄂两省边界融合发展,以昂扬竞进的姿态奋力建设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荆江生态保护示范区,全力打造长江经济带明星城市!
冲刺国家卫生城市,石首经验走向全国——全面整治建成宜居乐业县城
尽管是冬季,石首市纺织机械厂小区的景象却让人眼前一亮,绿色满院的树木花草高低相宜。干净整洁的道路与绿草相映,令人神清气爽。粉墙黛瓦的居民楼,别具一格,古朴气息扑面而来。
“咱们小区幸福指数一点不比大城市低!”在纺织机械厂小区住了20年的居民刘德民激动地说,这是个老旧小区,有多户居民,原来地下管网堵塞严重,房屋墙面污损脱落,院落乱搭乱建到处都是,居民怨声载道。
年11月,石首住建部门整合资金多万元改善纺织机械厂小区环境——水泥路变成沥青路,还新增人行道和停车位,实现人车分流;新安装路灯,照亮整个小区,居民晚间走路再也不用摸黑打手电了。铺设排水管道,新建雨水口,实现雨污分流;所有房屋外墙重新粉刷一遍,违章建筑全部拆除,树木花草间打造不少小游园,整个小区焕然一新。
年,石首创卫开始冲刺。一些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纷纷提速,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加快推进,城市面貌改善。
今年60多岁的陈洪全是石首市解放西路棚户区居民。他们一家三代六口人蜗居在53平方米居室近40年。屋顶时常漏雨,补了漏,漏了补,一家人非常期盼住进新房。
年石首将解放西路棚户区改造纳入重点建设项目。项目建在中山路与解放路交汇处,计划建造2栋,可以安置户居民。现在棚改项目主体工程已经封顶,估计明年初可以完工。即将搬进新家的陈洪全一家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隔三差五就往工地上跑,期盼着一家人能在新房子里过大年。
石首城区南岳山脚下的山底湖原本清澈见底,后被工业和生活污水污染,成为一条污水四溢的“龙须沟”。石首市下决心开建山底湖公园,投资1亿多元治污、修路、造景。公园建好后水变清了,树增多了,路加宽了,以前市民避之不及的“龙须沟”变成了大家趋之若鹜的好去处。家住山底湖公园对面金色港湾小区的居民成瑞介绍,只要不下雨,每到傍晚,公园道路上到处都是人。
灯光下的山底湖公园,山水相依,亭台楼阁,一步一景,美轮美奂。12月10日晚,虽然天气寒冷,但前来散步的市民还是很多。成瑞说:“山底湖公园改造后,金色港湾房价上涨不少。”
石首市住建局局长鄢志洲介绍,除山底湖外,蔡家潭、廖家渊和陈家湖等黑臭水体也得到了全面整治,治理水面23.73万平方米。同时,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完成雨污分流改造43.8公里,中心城区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达4.6万吨,污水处理率93%。
石首中心城区建成8个标准化菜市场,升级改造座公共厕所,全面清理规范道路交通标识,已建成大型公共停车场3个,另有7个大型公共停车场即将改扩建。中心城区空气优良率达83%,居荆州全市第一。长江两岸造林绿化面积达36.4万亩,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6.43%。
年,石首省级环保模范城通过验收,国家卫生城市创建通过国家暗访,全国水稻绿色防控新技术与示范区建设培训班、全省长江两岸绿化造林工作推进会、全省抗灾春管春耕备耕现场推进会、荆州市“红色阵地”建设和群团改革等十多个国家级、省级和荆州市级现场会在石首召开,先后荣获全国“七五”普法中期先进市、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市等荣誉,一曲新时代绿色发展“长江之歌”响彻石首大地。
穿梭石首城区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老旧小区得到改造,一栋栋居民新楼拔地而起,居住条件改善,生活配套完备。现在石首县城再也不是偏居一隅,而是与外界紧密相连。浩吉铁路横贯南北,江南高速纵横东西,深水良港通江达海,通用机场花开两湖,长江公路大桥使天堑变通途。城区道路修葺一新,树木花草栽在路旁。大街上秩序井然,小巷中通透明亮,小区里干净整洁,无论商家还是居民,都安得其所,乐意融融,好一座宜居乐业的县城。
冲刺乡村振兴示范村,美丽乡村造就富裕农民——“村民不用出门就能赚钱”
12月11日,李伟开车缓缓驶入石首市高陵镇高陵岗社区9组自然文化村落。小道曲径通幽、蜿蜒迂回,住房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湖泊水清岸绿、碧波荡漾。在外打工多年没有回家的李伟看着眼前家乡美景,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李伟回忆,两年前高陵岗社区是另外一副模样——道路狭窄,破损严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房前屋后,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只有老人和小孩在家留守,整个村子看不到一点生气。
“现在村子变美了,游客来了,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也回来了。”高陵岗社区党支部书记陈明炎说,村民在家里建起民宿、农家乐、采摘园、垂钓池,不用出远门就能赚到钱。
听着村支书的话,李伟也下定决心,留下来投资大干一番。“农村发展前景只会越来越好,投资家乡,我有信心。”李伟信心满满。
高陵岗有着多年历史。史料记载,明嘉靖年间内阁贤相、礼部尚书张璧诞生于高陵岗,明朝三朝元老内阁首辅杨溥归葬在高陵。如何把厚重历史文化和独特自然资源利用好?
年高陵岗社区在保留村落原始面貌基础上,将9组整体提档升级,重点打造成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自然文化村落。
“一户一面国旗、一户一个灯笼、一户一幅对联、一户一根晾衣杆。”陈明炎介绍,村委将9组55户居民房前屋后统一规划,重点整治旱厕、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等脏乱差现象,对住房墙体进行修葺、粉刷、彩绘,利用房前屋后空地栽花种草,打围墙、围篱笆。村民们自发捐赠缝纫机、黑白电视机、石磨、瓷器等具有年代特色的物件镶嵌在围墙内。
高陵岗社区还在9组打造杨溥廉政园、张璧广场、党建园、红色教育基地、荷湖生态湿地等小景点,重点发展民宿、农庄、垂钓、果蔬采摘、农事体验等特色项目,泥地捉鱼、捉鸭、泥地足球、垂钓、插秧、割谷等参与性极强的农田体验活动,让游客玩得尽兴、吃得开心、住得舒心。
“游客来了,过去没人要的洋姜、萝卜,都能卖出好价钱!”高陵岗社区9组村民张凡春说,村民们把过去闲置的房间,改造成民宿、农家乐对外出租,还能获得一笔租金收入。
农旅结合、文旅结合发展的新路子,越来越多的村落焕发新春。
桃花山镇李花山村背靠桃花山、面朝三菱湖,位于桃花山风景名胜区核心区,地理条件得天独厚。近年来李花山村通过招商引资发展乡村旅游,先后打造桃花山生态园、易龙湾民俗文化村、红军树革命烈士纪念园、三菱湖国家级湿地公园等20多个旅游项目,每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
慕名而来的游客多了,村民开办农家乐吸纳人就业,碰上节假日和桃花盛花期等客流高峰期,农家乐还要向周边村子求援请散工。本地村民荷包鼓了,周边村民也乐享其成。
仿古风、军旅情、北欧风……风格各异的民宿客房,总有一款适合你;长长的餐桌、暖色的吊灯……简洁明快的客厅和小厨房,带给你家的温馨。这是位于石首市桃花山镇一处充满诗意的民宿——江南山水。走进这家民宿,登上开阔的天台,周围的山色一览无余,让人无比惬意。吴先红,这家民宿的负责人,一位曾经的军人。在重庆当兵多年,虽然觉得重庆很漂亮,但是内心还是更喜欢自己的家乡。看准了民宿的好前景,吴先红转业回到家乡桃花山镇创办了这家寄予着自己理想的民宿。“桃花山旅游市场潜力特别大,好吃的东西也很多。在这里打造一个民宿,一方面可以为自己带来收益,另一方面可以解决部分老乡就业,帮助他们致富。”吴先红说。
去年7月,李花山村被评为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11月又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今年鄂旅投在李花山村投资打造“桃源小镇”,明年三月桃花盛开时可开门营业,将成为体验式田园旅游度假区、亲子乡村艺术文化旅游基地和山水田园旅游度假圣地。
桃花山镇投资万元在“桃源小镇”南面建设桃李苑生态社区项目,规划面积亩,包括还建安置区和农业体验区两部分。这个宜住、宜业、宜游、宜文的生态社区将成为湘鄂边最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典范。
近年来,石首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重要载体,突出规划引领、示范带动,按照“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功能集成”要求,选择区位条件好、经济基础强、历史文化深厚、带动作用明显的村进行示范创建,积极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生态美好、宜业发展、文明和谐的美丽乡村,涌现出李花山村、过脉岭村、易家铺村等一批美丽乡村示范村。
冲刺工业高质量发展,从“一股独大”到多花齐放——产业集群迸发强劲新动能
11月21日,石首举行四季度“一线冲刺争先行动”暨重点项目开工仪式。总投资4.5亿元的鸿强矿业、南通金源、鑫建宁防水、久吉生物等4个项目集中开工建设。其中湖北鑫建宁防水材料有限公司从福建厦门迁回石首,让石首建筑防水产业集群再添新军。
参加开工仪式的卓宝科技总经理黄朝明喜上眉梢。在卓宝科技强势带动下,石首产业链招商显现成果,首云防水、润全防水、天佳防水、万桥防水、嘉盾防水、鑫建宁防水等一大批企业落户石首。
石首号称“中国建筑防水之乡”,有20万防水大军遍布全国各地,然而本地却没有一家大型生产企业。年7月,全国建筑防水行业代表卓宝防水回归石首,投资10亿元打造防水材料生产基地。今年8月18日,卓宝科技石首工厂正式建成投产。
石首工厂是卓宝科技全国第八个生产基地,也是规模最大、产品最全、科技最高的生产基地,可实现年销售30亿元,年利税4亿元。
卓宝科技石首工厂车间布满了高科技自动化智能生产线,过去烧锅炉、炼油膏、冒浓烟的落后生产方式不见踪迹。整个厂区干净整洁,鸟语花香。车间里,技术人员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实时监测生产数据和设备运行情况,一卷卷新型防水材料在生产线上高速运转,工人在机械臂帮助下完成各项工序。相比传统防水材料生产线,自动化生产线用工数减少了一半以上,产能却提升2倍。
石首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张荣安说,石首防水产业崛起,得益于地方政府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努力。
石首工业曾经是化工“一股独大”,形成了以楚源集团、能特科技、长江星医药、荆江源制药为龙头的医药化工产业集群。近两年新型建材、汽车零部件及机械制造发展较快,以吉象木业、中民筑友、万顺木业、翰煜建材、卓宝防水为代表的新型建材产业集群,以万象钱潮、浙江方正、荆安汽配、乘风汽配为代表的汽车零部件及机械制造产业集群快速崛起,建筑防水产业园、华中体育产业园、绣林中小企业孵化园也发展迅猛。
“3+X”产业发展模式已经成为石首工业发展基本格局,尤其是X产业集群,发展后劲非常强大,成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新引擎。”张荣安说。
走进石首华中体育产业园,到处是紧张忙碌的生产景象。“一座大型体育场馆全部设施设备都可以在这里一站式采购。”石首市文化旅游局局长夏翎翔说。
湖北绿城体育产业有限公司是进驻华中体育产业园首家企业,建成全国最大人造草坪和拼装地板生产基地,拥有产品研发中心,已经拥有数十项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产品,并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称号。
在绿城体育带动下,保马体育、晟弘新材料、格林斯柏体育、盟多体育等一批体育设备制造商落户华中体育产业园,形成体育产业集群,使石首在全国体育设施行业拥有一席之地,成为全国体育产业发展重要基地。
今年以来,海珥玛科技、集发新材料、汇源防水、凯欧新材料、特布非织造布等一批工业项目陆续开工,卓宝科技、东润新材料、标迪电气等项目已投产见效。石首工业展现出强劲动力。
投资26亿元的湖北德尔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石首正式投产。德尔能是国内技术领先的二次充电电池供应商,拥有技术专利余件,其中发明专利30余件,企业面向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研发、生产、销售以锂离子为主的二次充电电池,拥有多条自动化生产线,年产值近15亿元。德尔能石首项目致力于打造全国一流的大型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和新能源汽车改装基地。项目全面建成后,将解决当地人就业,年缴税金0万元以上。
据统计,今年1月至11月,石首招商引资签约总投资额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57个,工业项目51个。投资10亿元的河南明阳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项目、投资10亿元的湖北润全天然沥青深加工项目、投资20亿元的易事特科创园项目、投资50亿元的湖北楚江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等一批大型工业项目签约落地,为石首产业发展增添后劲。
冲刺基层治理全省20强,创建基层党建新格局——“小门铃”“大管家”邻里守望千万家
石首市绣林街道太平坊社区居民刘克贵今年73岁,两个儿子相继去世,唯一女儿不在身边,独自一人居住。11月7日早上一起床,他就突然感觉胸部、腹部剧烈疼痛,随即按响了挂在身上的“爱心门铃”遥控器。听到门铃响起,刘克贵的邻居刘青山迅速拨打“爱心门铃”联系单上的包保专班电话。接到电话后,正在上班路上社区干部周龙超调转车头,直奔刘克贵老人家,同时拨打急救电话。很快,急救车赶到,医院抢救。经过治疗,老人病情得到控制,次日出院回家。回想起这次到鬼门关上走一遭,老人至今心有余悸。
“爱心门铃”是太平坊社区基层治理工作品牌。辖区每户独居老人、生活自理困难残障人士家门口都安装“爱心门铃”。一旦他们出现突发状况,可按门铃呼叫周边米之内包保工作专班上门服务。工作专班由社区干部、党员志愿者、社区民警、社区医生等组成。每3天门铃不响,包保工作专班还会主动上门,察看居民是否需要帮助。
“一个小小的门铃,搭起党委政府与困难群众之间连心桥,拉近邻里关系,凝聚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绣林街道党工委书记王志红说。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在石首如火如荼。
9月25日早上,石首市园丁新村居民付爹爹乘坐电梯用小推车把50斤大米运回家。老人今年63岁,住的居民楼原来没有电梯,平常买米买菜都要靠自己背上六楼,非常困难。今年安装电梯后,解决了小区很多老人爬楼之苦。
安装电梯,本是件大好事,要占用公共空间,每家要出0元至1万元不等,低层住户不同意,一直久拖不决。社区“大管家”挨家挨户上门劝说后,全体住户才同意安装。园丁新村成为石首首个安装电梯的老旧小区。
新冠肺炎疫情后,石首总结抗疫经验,在社区选聘“大管家”——小区最活跃、最贴心、居民认可度最高的大妈和大伯,专门负责小区和街巷管理,调处矛盾纠纷、开展文明劝导、打扫环境卫生等工作。社区还赋予“大管家”监督权、议事权、表决权,对居民反映问题监督社区限期解决。
笔架山办事处界山口社区三巷因为没有安装路灯,夜间经常发生交通事故。社区“大管家”、退休老党员张方明随即向界山口社区党委和共驻共建单位反馈,仅用一个星期,就解决问题。
石首还在社区成立大党委,吸纳共驻共建单位党员干部、党员志愿者和退休老党员、无职党员参与,成为社区治理好帮手。
轧钢厂小区居民吴爹爹向北门口社区下沉党员李兵反映,小区有一面外墙漏水,渗进了楼下居民的家。李兵将问题详细记录在册,并向社区“大党委”反映。社区随即派单,党员志愿者接单,仅用2天时间就将漏水问题解决。“收集到问题后,我们把它分为三类:下沉党员能解决的问题立即解决,社区大党委职权范围内可以解决的问题马上解决;社区大党委和下沉党员解决不了的问题,上报市里解决。”笔架山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文佑林说。
目前石首已建立社区大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架构组织体系,正加快提升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能力,加快构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全力争创全省县域治理20强。
决胜脱贫攻坚,产业扶贫成效显——“三不干”终于被扶上墙
以前,在石首市绣林办事处玉皇岗社区只要提起陈于红的名字,乡亲们无不摇头摆手:“他这个人俗称‘三不干’:苦活累活不干,起早贪黑不干,天冷天热不干。”
面对儿子出奇的懒,陈于红的年迈父亲只能一个人承担家庭重担。年老父亲一病不起,两个女儿一个读高中一个读小学,一家人生活雪上加霜。
如何让这个家庭摆脱贫困,成为社区干部和驻村工作队的一块心病,大家多次制定的脱贫计划都“流产”了。社区副书记郑新和最后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说:“我家这两年养殖龙虾,效益还行,也积累了一定经验,我来亲手教他养龙虾,让他依葫芦画瓢。我就不信,咱们扶贫专班十几号人一起发力,还把这个烂泥巴扶不上墙!”
没有地,社区干部帮他流转农户土地10亩。没有钱,办事处专班帮他争取小额贴息贷款。没有技术,驻村工作队带他到附近乡镇考察学习。就这样,陈于红在众人帮扶下养起了小龙虾。不放心,郑新和几乎每天都会到陈于红虾田里转几圈。年末,除去各项成本,陈于红终于赚到人生第一桶金——1.5万元。
初次创业成功的陈于红终于变了,他不再懒了,而且还钻研龙虾养殖。年初在社区帮助下他一口气承包30亩农田养虾,当年收入5万多元。“我以前太不成熟了,是扶贫队让我重新树立信心,一步步走上脱贫之路,一步步敲开致富之门。今后我一定要脚踏实地搞生产,不让帮助过我的人失望。”陈于红在脱贫摘帽时说的这番话感动在场的社区干部和扶贫队员。
产业扶贫是脱贫根本之策。石首引导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一批像陈于红这样的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脱贫致富。
12月13日大清早,刘玉兰带着村里贫困户在大棚里采摘莴苣,打包装车。“一口价,合适的话,全部拉走!”今年莴苣行情不错,1元1斤,刘玉兰不愿再让。前来收菜的小货车排起长龙,商贩们见刘玉兰种的莴苣品质好,同意全部收购。
刘玉兰是石首市新厂镇楚禾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今年靠着多亩莴苣、西瓜、水果玉米等果蔬,收入超10万元。合作社还流转20户贫困户土地,吸纳3户贫困户务工,年均增收3.5万元,带动5户贫困户种植果蔬,人均增收0元。
现在刘玉兰成为当地小有名气致富带头人。然而3年前,她还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年前刘玉兰家比较富裕,丈夫何鹏在北京承包建筑工程,刘玉兰在家承包土地搞种植。天有不测风云。年刘玉兰赴安徽亳州考察药材种植,没想到遭遇骗局,血本无归。年丈夫何鹏遭遇车祸,脑溢血中风偏瘫。年刘玉兰一家被评为低保户、贫困户。
石首出台一系列扶贫政策,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头脑灵活的刘玉兰不等不靠,在石首市财政局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申请10万元扶贫贷款,流转土地56亩,建起10个标准化蔬菜大棚。
年上半年大棚蔬菜喜获丰收,刘玉兰收入10.5万元。工作队又帮她落实8万元奖补资金。下半年刘玉兰再投16万元新建果蔬大棚20个,年底净收入15.5万元,一下子还清全部债务,成功脱贫。
脱贫后,刘玉兰第一时间主动申请取消自己的低保户。年底,她再次流转土地亩,成立合作社,注册“楚禾牌”商标,生意越来越红火。
为帮助发展扶贫产业,年石首投入产业扶贫资金1.12亿元,其中产业奖补资金从年万元增加到年万元,产业发展项目资金.29万元,产业扶贫项目资金投入占比达52.38%。
石首还引导农业市场主体参与产业扶贫,带动贫困户围绕“一口塘、一片林、一笼鸡、一个棚、一块田”参与扶贫产业,全市已建成万亩设施果蔬、万亩西兰花、万亩西甜瓜、万亩甘蓝、白菜等一批特色产业扶贫基地。
各乡镇帮助41个贫困村因地制宜发展扶贫产业。调关镇旱田种菜,水田养虾,斑竹岭等贫困村还利用山地优势养殖生态土鸡、种植蘑菇等。大垸镇以天字号瓜蔬、北碾生态蔬菜等专业合作社为依托,种植西甜瓜和西兰花。南口镇、高陵镇以顺联蔬菜、南鑫蔬菜基地为依托发展设施农业。团山寺镇发展鸭蛙稻、丝瓜络、七彩桂花苗木等绿色农业。天鹅洲开发区、桃花山风景区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吸引成功人士回乡创业。
石首放宽产业奖补范围,提高产业奖补标准,加大产业扶贫奖补力度。截至11月底,石首市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发放产业奖补资金.51万元。特色产业带动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率分别为%、91.97%。
目前石首市41个贫困村,4.26万人实现脱贫,完成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