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新闻客户端9月13日讯(通讯员李成修姜宗延)今年9月10日是第23个“世界急救日”,今年世界急救日的主题是:“终身学急救,救护伴我行”。为普及全民急救知识,让更多的人掌握急救技能,在事发现场挽救生命和降低伤害程度,今医院急诊科在总院本部及莱山院区同步开展了以“终身学急救,救护伴我行”为主题的急救技能科普宣传及示教活动。院急诊科康海主任兼医务处副处长在当日上午8时、10时分别在两个院区带领科室医护人员参加了此次活动。
活动中,康海主任就生活中突发的意外伤害、意外事故的紧急急救知识及技能向参与活动的群众做了详细讲解,让民众认识到日常生活中,意外伤害很难避免,在意外事故状况下应急救护是抢救生命必不可少的技能。
急诊科各区副主任、各区护士长及各区医护骨干分别进行了心肺复苏的现场演示、讲解了如何缓解呼吸道异物阻塞的方法并进行现场演示。群众热情高涨,大家踊跃参与,争先恐后地在模拟人身上亲手练习心肺复苏技术。急诊科医护对他们的每一个动作进行详细的指导。
急诊科开展此次活动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不仅让广大群众进一步熟悉了应急救护常识,更让大家意识到急救知识的重要性,为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附:急救科普理论知识要点:
心肺复苏术
1.有人晕倒,评估周围环境安全。
2.意识的判断:分别用双手轻拍他或她的肩膀,检查病人的反应,并在病人双侧耳朵旁大声呼唤:喂喂,同志,您怎么了?喂喂,您醒醒。
3.病人无反应,立即向周围呼救:来人啊,请帮忙打。
4.让病人平躺在地面上。
5.判断病人呼吸情况:观察胸腹部有无起伏,当病人胸廓无起伏、濒死呼吸时立即给予胸外按压。
6.把病人衣物、领带等解开。施救者跪在病人一侧,双腿分开,与肩同宽。
7.一只手掌根部放在双乳头连线中点,另一手掌叠放上面,双手手指交叉紧扣,伸直手臂,与病人身体平面垂直,用手掌根部按压。
8.用上身力量用力按压30次,按压频率-次/分,按压深度为5-6厘米(两次按压之间要让病人的胸部完全弹起,胸部弹起时手掌不离开胸部)。
9.检查病人口腔,清除分泌物。
10.开放气道:一只手把病人额头向后推,同时另一只手抬起病人下巴。
11.人工呼吸:一只手捏紧鼻子,用口包绕密闭病人的口,缓慢吹一口气,吹气后松开捏紧鼻子的手;重复操作一次(每次吹气应持续1秒,确保通气时可见胸部起伏)。
12.再次胸外按压30次,人工呼吸2次,交替进行,连续操作5个循环。
13.再次评估呼吸,病人呼吸恢复,复苏成功,把病人头部偏向一侧,整理衣物,等待到来。
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1.获取AED:AED迅速送达急救现场。
2.开机:掀开机盖开机,根据语音提示操作。
3.粘贴电极片:撕开包装袋,取出电极片,按图示将电极片粘贴在患者胸部干燥的皮肤上,一片贴于右侧锁骨下方,另一片贴在左侧乳房外下方。
4.分析心率:分析心率时请不要触碰病人。
5.电击:当患者有需要除颤的心率时,AED提示建议电击,按下放电键之前必须再次提醒并确认没有任何人接触患者。
6.放电完成:根据AED提示继续心肺复苏,直至医务人员到达现场。
7.心肺复苏成功:要保持AED处于开机状态,不要撕脱电极片,不要盖上盒盖。
AED使用注意事项:
1.AED一旦到达现场,必须立即使用。
2.AED操作时尽量不中断心肺复苏,可两人配合完成。
3.在潮湿环境下,不宜使用AED。
4.AED放电时与患者接触也被电击。
气道异道
1.如果患者呼吸尚好,能说话,要让患者弯腰,鼓励其用力咳嗽,力争将异物自行咳出。注意不可将手指伸进口腔咽喉处去抠取异物。
2.如果患者呼吸困难、难以发声,但神志还清醒,救护员立即采取上腹部冲击法:双臂环绕其腰部,一只手握拳,放在患者剑突与肚脐中间(脐上两横指),另一只手包住握拳手,向后上方冲击挤压腹部,直至异物排出。
3.患者在无人救助时,可自行以物体边缘压迫上腹部(如椅背或桌边等)快速向内、向上冲击挤压,可重复挤压直至异物排出。
4.如果患者肥胖或是孕妇,可采取胸部冲击法:救助者站于患者身后,双臂由腋下环绕其胸,一只手握拳放在患者胸骨中部,另一只手握住握拳手,向后冲击,重复以上动作,直至异物排出。
5.一旦发现患者意识丧失、没有呼吸,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煤气中毒
1.确认现场环境安全。
2.迅速打开门窗,通风换气。
3.断绝一氧化碳来源,迅速将中毒者转移至安全地带。
4.注意保暖,保持中毒者气道通畅,有条件给予吸氧。
5.必要时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6.在等待救援期间,观察并记录患者的反应程度、呼吸和脉搏。
溺水
1.将淹溺者尽量放置侧卧位,头部位置能使口鼻自动排出液体,清除口鼻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2.无须控水,无呼吸、心搏者,立即给予2-5次人工呼吸,然后做胸外按压,五个循环后判断复苏效果。
3.一旦恢复呼吸、心搏,可用干毛巾为溺水者擦拭全身,自四肢、躯干向心脏方向摩擦,以促进血液循环,给予保暖。
责任编辑:高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