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林清清图/通讯员梁修飞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在首次“委员通道”上,有全国政协委员提出要普及全民心肺复苏技术的相关提案;全国人大代表也有将心肺复苏技术纳入驾照考试的建议。
“救命神器”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已经在加紧布设,为何还要呼吁普及心肺复苏技能?因为懂得救人的人还不够多,而相关误区和恐惧还不少。
心肺复苏培训现场
多位权威专家呼吁,有了“救命神器”,更应加强普及心肺复苏急救技术。让每一个人都有能力及时发现可疑倒地者,第一时间进行急救。“正在路上”的“救命神器”,需要每一位公民有能力充当“第一反应人”。
现状
“救命”新闻背后,是“第一反应人”还不够多
3月12日,南方医医院保安汪传龙收到一面锦旗。医院外马路边发现了可疑的倒地路人,迅速施救。这名心脏骤停者因及时得到抢救,两周后康复出院。
今年春节期间,医院的护士李鉴基,在回乡途中的高速路边,为心脏骤停者实行了15分钟单人心肺复苏。这样高强度的心肺复苏,临床上是要求2分钟轮换施救者的,但当时围观群众只能根据她的指挥,进行报警和维持秩序,无人可替换支援。
当每次新闻中出现心脏骤停、猝死的相关话题,大家都会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