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来,全市红十字系统累计接收社会捐赠款物17.2余亿元,应急救护普及培训万余人次,拥有红十字志愿者15余万人,红十字青少年70余万人,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库容量14万余份,报名捐献遗体志愿者2.5万人……今天(8月22日),北京市红十字会召开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北京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李宝峰透露,目前,全市累计取得应急救护培训证书万余人次,力争到年,本市救护员证、技能证累计获证率达到常住人口的10%。
万人次取得应急救护培训证书
5年来,本市积极推进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纳入《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完成应急救护培训组织、课程、师资和督导体系建设,累计向万家庭和所学校赠送《急救手册》等多类丛书。同时,市红十字会还积极开展“五进”救护培训工作,实施“救在身边”、“红十字在行动”和“喊你学急救”等系列工程,还推出“十五分钟救助圈”模式,即为社区急需帮助的居家养老者提供15分钟内即到的快速救助服务,特别是对于居家老人出现的紧急患病、紧急突发情况提供有效救助,帮助他们进行科学的处置。
目前,市红会已建成16家应急救护教育培训基地,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并建立市级师资库。东城、丰台、门头沟、昌平、延庆等区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培训覆盖有效提升。据统计,全市累计取得培训证书万余人次,红十字救护员运用救护技能成功施救的案例逐年增加。
北京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李宝峰透露,未来五年,将不断创新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内容,形成行业特色的培训“菜单”和标准课件,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同时进一步优化技术标准、执行标准、考核标准。力争到年,救护员证、技能证累计获证率达到常住人口的10%。
每区将建1至2支专业化应急救援队
近年来,红十字救灾救援力量逐步显现,表现之一即应急救援体系建设逐步完善。本市建立了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应急救援网络,纳入城市应急体系,列入市应急委、市安委会成员单位。建立了市区备灾物资储备库,市级储备库被总会评定为一级备灾物资储备库。同时,还健全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预案,建立了快速响应机制。全市先后组建了20余支余人骨干救援队伍,购置了20余类救援装备。
“未来五年,通过建立和完善各级红十字应急救援队,红十字应急救援实力还将进一步提升。”李宝峰透露,区级红十字会将建立1-2支专业化应急救援队,有条件的乡镇(街道)、村(社区)建立红十字应急救援小分队,达到队员实名化、日常训练和救灾演练常态化。同时,本市还将健全完善救援队伍培训和管理机制,开展综合性救护救援培训演练,救援队伍标准化、专业化、科学化程度和灾害应急反应能力不断提升。同时,要积极推动区级备灾应急储备体系建设,力争实现每个区红十字会都建有一个备灾应急仓库。
目前,北京市红十字紧急救援中心建立了城市立体紧急医疗救援体系,形成国内与国际、地面与空中、长距离与短距离救援格局,被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列为首批21支国家级救援队之一。西城区、石景山、门头沟、大兴、延庆等区红十字应急工作成为政府应急体系建设的新支撑点,救灾救援能力逐步提高。此外,北京市红十字紧急救援中心还推出了“一分钟处置模式”,与、、、联动,抢救伤者与处理事故同时进行。今后将加强与应急管理、气象、自然资源、水利、公安、卫生健康等部门沟通协调。
公共场所将增设红十字急救箱
在北京市公交、地铁、邮政网点都曾配备过红十字急救箱,其中配有口对口呼吸膜、一次性手套、三角巾、创可贴、医用棉签、医用纱布等多种急救用品。当市民遇到突发意外情况时,可使用这些急救用品自救互救,减少人员伤亡。会上,李宝峰透露,未来,本市将扩大公交、地铁、邮政、车站等公共场所红十字急救箱的覆盖率。继续探索赈济救灾家庭包(箱)、临时避难所、心理救援等救灾赈济模式。
未来,市红十字会将继续打造“爱心相髓”品牌,“生命接力”、“益起献血”等品牌。具体来说,要加强造血干细胞捐献资料入库志愿者的回访和再动员工作,每年招募入库志愿者不低于人,争取在五年内实现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有效库容达到16万人份以上。同时,还要探索建立人体器官捐献体系,开展“互联网+遗体捐献”,开通网上祭奠平台,提供网上祭祀、网上扫墓、网上纪念等服务,争取实现登记遗体捐献志愿者数量稳步提升。在无偿献血方面,则要推广按区域、按血型建队管理模式,调动公众参与无偿献血自觉性,扩大无偿献血志愿者队伍。
为提升红十字组织公信力,市红十字会将建立信息公开长效机制,推进信息公开常态化。建立健全捐赠款物查询、公示、追踪、反馈等机制,做到捐赠信息可查询,款物使用有公开,运转流程受监督。严格执行经费审查监督制度,主动邀请审计部门或有资质的第三方审计机构,对社会捐赠款物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审计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