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密克戎奔袭
近期
上海正面临第一波感染高峰
急救人的工作强度
相当于平日的数倍
我市院前急救体系由市急救中心和9家郊区急救中心组成(“1+9”),现有急救车辆辆,从业人员人。
近来,“”始终处于高位运转:12月23日,全市“”呼入个,较前一日上升4.7%,全市“”出车车次,较前一日上升2.2%,近一周环比上升33.5%,人员在岗率达70.3%。“”医院急诊全力以赴,努力收治患者,疏解病痛。
12月24日
人民日报大江东工作室记者
探访了复旦大学
附医院急诊室
01:37急诊护理人员半数感染尚未痊愈带病上岗
阳光明媚,寒风凛冽。复旦大学附医院急诊室门口的急诊抢救通道已经停着4辆救护车。
(五院急诊急救通道。王文娟摄)
急诊预检台前
病人排着队
向医护人员陈述病情
??????
“高烧、上吐下泻,吃了退烧药,但没用。”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人,被推过来;
“我中毒了!”又一位老人痛苦地说;
“我,说不出话!”这个小姑娘,指着喉咙,声音嘶哑。
“发热38.3,浑身发抖,没力气,80岁。”救护车工作人员推着患者,向预检医护人员描述病患情形;
“摔着了,头有点晕”,从另一辆救护车上,又推进一位老人,家属描述:“从二楼摔下来的,感觉肾脏、肝脏的部位都很痛”
……
问情况、测血氧、量血压,预检台前,两位医护人员紧张忙碌着。
(医护人员为病人做预检分级。王文娟摄)
预检是看急诊的第一步
医护人员会根据病人病情的
轻重缓急进行分级
??????
紧急走绿色通道,进入红区,就是抢救室;
如果是一般急诊,患者会在急诊区等待医生进一步诊疗。
“护理部有近人,目前有多护理人员感染,为了保证危重症一线的护理力量,我们从各个科室调配人手,目前病房护理人员支援急诊一线的有60多人。”护理部人力资源干事盛英说道。
36岁的吴燕华是奋战在急诊一线的护理人员。走进抢救室,吴燕华正在抢救病人。盛英说:“你看,她没完全康复,还有咳嗽症状,但已经返岗上班了。
(抢救室里的吴燕华。顾海民摄)
“抢救室,都是突发情况,说来就来”。问起今天早上接诊了多少病人,吴燕华说:“从早上七点三刻交接班,就有病人陆续来,到11点多,来了多少病人我也没数过,气管插管已经四五位了,都是老年人。我们一直在抢救新病人,有些旧病人的补液等治疗现在还没来得及。”
“抢救室原有班组感染了一大半,其他科室的兄弟姐妹也来帮忙了。”吴燕华说:“护理姐妹们也没完全恢复,我也是。没办法,都是这样。”
(急诊的抢救室。王文娟摄)
“医护人员是第一批‘倒下’的,因为他们面对的病人比较集中。”复旦大学附医院副院长徐可说:“截至12月23日,院里医护人员感染率占46%,返岗率目前不到10%。目前大多数返岗医护人员还有些症状,会有些咽痛、咳嗽等。“没办法,我们人手不够啊!幸好,最严重的时期快过去了。”
(急诊室王文娟摄)
院方建议:非必要不就医减小交叉感染风险
徐可建议,如果老百姓只是单纯的发烧或肌肉酸痛,可以在家先观察,多休息、多喝水。发热的话,用点退烧药,医院。医院,“非必要不补液”,不必要的输液导致大量病人挤在一起,增加相互间的感染。
“确需就医的轻症病人,首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我们希望把更多医疗资源留给病情相对较重的患者。”
(输液室王文娟摄)
“目前的医务人员调配,我们打破以往惯例,重新做了一个组合搭配——以呼吸科和重症医学科为核心,组建了一支准备应对重症的队伍。”徐可说:“把一些有呼吸跟重症经验的护理人员也做了调配,尽可能保证重症治疗。现在主任医师都在一线,有些也是带病上岗的,比如,重症医学科主任、呼吸科主任,他们之前都感染过。很多科室的人手非常紧张。”
(主任医师在急诊值班。王文娟摄)
“市民不用过度担心,冬季,本来就是老年人心脑肺疾病发病率较高的季节。”徐可表示,院方已按照市、区统一部署,建立了重症医学储备,包括病房、设备、人员等。“根据测算,我们按照一定比例做了准备。医护人员返岗,目前还有些困难,但我预计,到下一周应该会好很多。”
徐可的话,透着一股无形的信心和力量。
争分夺秒:轻症请慎拨
大江东注意到,急救车在接到调度中心任务后,院前急救速度都很快,医院急诊内。虽然调医院当前的饱和度情况进行提前疏导,救护车也会再次疏导,但患者依然医院看诊。
一位急救医生说道,很多人就是看了网上一些自媒体、抖音等渠道发出的不负责任的报道,觉得后遗症多,病情会恶化,都涌向中山、医院。可是,即便没有新冠,也有很多基础病老年患者要在这里排队看诊,如今加上大量轻症的,院内情况可想而知。
12月19日,市卫健委下发工作提示,指导医疗机构进一步加快院前院内衔接,明确市卫健委将实时监测压车情况,医院,医院要求加快协调,优先处置车辆转运来的患者。与此同时,全市通过加派医务力量、扩大场地等措施提升急诊科服务能级,增加担架床,增派管理人员,提升患者分流速度。
非常时期,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也再度呼吁市民:合理使用“”,将珍贵的生命急救通道留给最需要的人。
发热患者可以直接自行前往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就诊,不需要乘坐救护车,建议就诊时点对点,尽量少选用公共交通工具。当出现呼吸困难或气促、经药物治疗体温持续三天高于38.5°C或心率超次/分、孕妇出现头痛、头晕、心慌、憋气等异常情况时,及时拨打“”,调度员会迅速获取相关病情,优先派出急救车辆保障急危重症患者。
综合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记者:王文娟顾海民)、文汇报(作者:唐闻佳)、新闻坊编辑
张旭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