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如镜,映照为国为民之初心!
学史力行,奏响服务群众主旋律!
随着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入开展,四平市确定了20项民生重点工程,各部门切实增强为民服务宗旨意识,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适时把活动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深化政务服务改革——
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办事
四平市政数局将党史学习教育与服务中心服务大局贯穿起来,紧紧围绕“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多次召开党组会议研究部署,做到有专班、有方案、有目标、有措施、有调度、有台账,确保活动走深走实;成立督导检查组,每月调度前一阶段工作情况,发现问题、提出建议,确保把实事办好。
立足自身职能,市政数局建成全省首家综合性政务大厅,推行“无差别全科受理”,把流程再造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和服务效率。市政务大厅全面落实“三集中、三到位”,按照“应进必进”原则,全市41个部门个业务办理项全部进驻,进厅率%。企业和群众进“一扇门”就能办全部事,所有事情“最多跑一次”。
借鉴市公安局审批办做法,政务大厅各审批服务窗口,全面推广以“申办业务零积压、服务群众零延误、工作质量零差错、便民服务零距离、沟通咨询零障碍、规范审批零投诉”的“六零”服务新模式,全市政务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进一步提升。
在全市搭建利企便民服务平台,市政务大厅设立了利企便民服务专门窗口,接待咨询服务50余起,解决问题10余件。在全市各级政务大厅部署新版全流程审批系统,实现数据全面共享,为“一网通办”“同城通办”“跨区域通办”提供全面系统支撑。在全市铺设电子政务外网条,实现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为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米”奠定基础,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办事。
深化“无证明城市”改革。推行“告知承诺制”,为群众和企业实施“无证明”服务。现已完成《四平市“无证明城市”改革事项清单》的梳理,市本级17个部门项业务办理项,其中告知承诺办理方式47项,占比达30%。完善市县乡村四级联络代办机制,对尚未实现数据共享的证明事项,一律实行联络员、代办员兜底办理。
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通过减环节、减流程、减材料、减时间,压缩审批事项15项,审批材料缩减60%,审批效率提高50%以上。开通“绿色审批”通道,助推项目单位抢抓施工黄金期,早开工,早见效。
继续开展“减证便民”,为群众和企业提供“五零服务”,截至今年7月底,全市共有45家企业享受到“五零”服务。
率先在全省开展“跨省通办”“省内通办”“区域联办”等便民举措。对标国家和省“跨省通办”清单,梳理出跨省(市)通办事项项。年实现跨省(市)通办事项12项,计划年实现24项。
主动回应群众关切。在政府门户网站开设政策解读专栏,下发《四平市市直行政机关政策解读质量考评工作实施办法》,提高企业和群众政策知晓率。以办理《省长信箱》《市长信箱》《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市民热线、百度贴吧群众意见建议为抓手,聚焦网上群众路线,正确引导舆情,及时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在人民网个城市领导留言板回复率排名中,市长留言板回复率%,连续数月居全国第一,获得百姓点赞。
与此同时,政数局各党支部深入基层,为群众送去温暖和关爱。建设仁兴街诚信示范街、开展诚信“五进”活动、在信用中国网站对满足条件的企业进行信用修复余次;开通老年人绿色通道,提供从接待、答疑、受理,到办理、反馈的“一站式”服务,为老年人准备老花镜、轮椅、常用药品急救箱和通俗易懂的宣传读本;投入1万元经费,设立母婴室,配备婴儿床、玩具、热水器等,为哺乳期妇女提供方便;组建服务团队,为行动不便、因病卧床等不能到现场办理业务的群众,提供上门服务;深入包保贫困村,帮助无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众打扫卫生,送去大米、白面、豆油;走进儿童福利院,带去生活、学习物品,陪孩子们谈心、玩耍;认领社区贫困老年人79个“微心愿”,送去价值元的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