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记者刘宇、吴坚、通讯员吴险峰)7月,孝感城区两家城市书房——“澴川书房”城东分馆、城站路分馆相继对社区居民开放。
按照孝感“建设城市书房指导意见”,今年该市将在城区及各市、县的广场、公园、街道、社区等公共场所建成30座城市书房,打造方便快捷、服务优良的“15分钟阅读文化圈”。其中城区建设10座,其它县市各建设3至5座。
据介绍,新建的城市书房实行“八个统一”标准化管理,即统一名称、编号;统一悬挂形象LOGO标识并亮化;统一开放时间;统一图书加工标准;统一配置智能设备;统一培训考核工作人员;统一服务标准;统一便民设施。
作为当地公共图书馆分馆,城市书房提供图书借阅、报刊浏览、数字阅读、资源下载等免费公共文化服务。读者凭图书馆读者证、身份证和手机扫码等方式自由出入。其中,孝感城区10座城市书房按属地原则,分别作为孝感市图书馆和孝南区图书馆分馆,每年图书更新数量不少于10%。居民办理借阅证后,可在各书房、图书馆之间一证通用,图书通借通还。
按照要求,每个城市书房配备2名专、兼职管理人员,鼓励实行智慧管理和社会化服务,引导和支持文化志愿者参与城市书房服务,建立下沉社区党员干部义务协助服务城市书房的长效机制;建立公众参与的绩效考评机制,设立读者意见箱、服务电话和网上平台,接受社会监督。
孝感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城市书房建设将与文明城市创建、基层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运用市场的办法破解建设运营难题,推动文化、体育、商业等业态深度融合发展,让城市书房成为社区会客厅、文化休闲地。
链接记者探访
家门口闻书香
--澴川书房城东分馆见闻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刘宇吴坚通讯员李琦陆新刚
7月15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来到孝感首家城市书房——澴川书房城东分馆探访。
走进书房,一阵清凉扑面而来。书桌前、沙发上,坐着不少正在埋头看书的居民。
“比我原先所有看书的地方都要好。”从6月底书房开放以来,城东社区居民刘武常的爱好就从“去公园聊天”变成了“到书房看书”。说起书房,他赞不绝口:“这里有书、有空调、有座位、有免费凉茶,更有好氛围。”
一眼望去,平方米的书房,被木制书架分隔成不同空间。简约、古朴的新中式装修风格,不仅凸显了书房的“高颜值”,也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
据介绍,书房共有1万余册图书,配备自助办证机、自助借还机等设备,并与市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图书可“通借通还”。
“我们定位是社区书房,老人、小孩会比较多。”城东社区副主任胡余毅介绍,书房专门为老人设置了养生专区,给小孩设置了电子棋对弈区。此外还有电子阅览区、少儿阅读区、英语角……满足不同年龄的居民需求。
正逢暑假,书房成了孝南区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沈佳瑞每天的“打卡地”。他说,“一直期待家附近能有个图书馆,没想到这里还真建了一个书房。”除了看书、写暑假作业,他有时还会去下下棋。
书房北侧的少儿区布置得童趣盎然。弧形的木质地台上,摆着高低错落、色彩明亮的书架,孩子们脱鞋席地而坐,几个小脑袋凑在一起,津津有味地阅读着同一本绘本。
书房隔壁,就是城东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益邦社工、下沉党员志愿者们把社区暑期班的阅读课也“搬”进书房内,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从每天早9时到晚9时,书房免费对市民开放。”书房工作人员李静介绍,自6月30日开馆以来,平均每天都有余人次进入书房,日均借阅书籍余人次。“晚上7点之后最热闹,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阅读,基本上座无虚席。”李静说,不少人会一直待到闭馆时刻,直到工作人员提醒,才离开书房。
除城东分馆外,总面积平方米的澴川书房城站路分馆于7月1日正式开门迎客。该书房为一、二楼复式结构,总藏书余册,有65个固定阅览座位,还配备了雨伞、老花镜、针线包、急救箱、手机充电站等便民用品。
数据显示,截至7月9日,两座城市书房共接待读者已超万人次。
胡余毅说,希望书能作为载体,让这里成为一个居民打卡地,让居民“坐得下、呆的住”。书房还将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
出品:孝南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