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最新通知:拟组织所学校试点急救教育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
根据《通知》,教育部拟组织所高中和高校参与试点工作,在校园内配备相关急救设施设备与物品,并对学校教师、学生进行急救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
最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急救教育经验,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强化急救教育。
#急救知识、设施、培训同步进校园,有条件的学校逐步配备AED!
试点工作将围绕三块展开,简单来说就是:急救知识、急救设施和应急救护培训。
1)普及校园急救知识
建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主题教育为重要载体、以日常教育为基础的急救教育推进机制。结合学校实际,加强对校园常见的气道异物梗阻等紧急救护,创伤出血与止血、关节脱位与扭伤等创伤救护,淹溺、烧烫伤、中暑等意外伤害,火灾、地震、踩踏等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护知识普及教育。鼓励高校开设应急救护相关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
2)配备校园急救设施
试点校要参照有关学校卫生工作标准、校园急救设施设备配备标准等,结合学校规模、环境、地势、交通、建筑等实际情况,配备足用、实用、适用的校园急救设施设备。鼓励有条件的试点学校逐步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3)开展应急救护培训
各地要积极会同红十字会、急救中心等部门,重点培训试点学校校医、体育与健康课教师、班主任等教职员工,鼓励支持师生通过应急救护培训取得相关证书。培训合格的师资在军训等期间对学生进行防灾避险知识普及培训,提高学生避险、救护技能。
兼顾急救知识、设施、培训三个维度,此次试点确实能有针对性地破解现阶段校园急救“没得用”、“不会用”的尴尬局面。
但值得一提的是,提出这些措施的教育部不是第一个!
#校园急救能力建设,重庆走在了全国前面
年9月10日,重庆市印发了《关于做好学校应急救护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类学校要将急救知识普及和技能培训列入课程计划。
并针对不同学段,培养学生相适应的急救能力。
小学阶段重点开展安全教育和应急避险知识科普宣教,树立敬畏生命、关爱他人理念。
中学阶段掌握基本应急救护知识技能,培养自救互救和自我保护能力。
大学阶段普及应急救护、防灾避险知识技能,倡导救护志愿服务,鼓励高校开设应急救护相关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
在设备上,重庆市要求:积极在学校配备急救箱、AED、应急救护一体机等急救设备;凡区县学校有名以上学生且医疗急救队伍在5分钟内无法到达的,应分批配备AED。
从以上文件可以看出,推广急救教育我们需要有一套统一的标准,这是教育部试点可以带来的;但同时各地需要在大而泛的标准上,结合本地情况做细化。这二者缺一不可。
也就是说除了国家试点,我们需要更多城市像重庆一样踊跃自主探索。
毕竟,触目惊心的现实就在眼前: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我国未成年人意外死亡人数高达近50万。
普及急救教育、配备AED设施,我们需要越来越多城市行动起来!
来源:AED急救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