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遥
在拉萨,我每时每刻都被浓郁的宗教氛围包裹着。蔚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湛蓝的湖水波光粼粼,晴空下冰雪苍茫,*绿色的草原连着天地,藏家民居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和五彩经幡交织在一起。
在采访中,我也经常能听到医生们对前来看病的藏族同胞的评价——“淳朴”。他们之所以以如此近乎审慎的态度作出这个评价,我其实很能理解,因为他们在拉萨几乎没有遭遇过医患矛盾。
这二者之间其实有其必然的联系。
援藏医生们在西藏的最大收获,我想就是藏族同胞对于他们无限的信任。在这里,他们没有过多的考虑,他们唯一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在一个医疗指南范围内治好患者。如果没有这些藏族同胞无条件的信任,援藏医生高志学的骨科手术也不可能开展得如此大胆而成功。
世界医学协会年日内瓦大会采用了一份《日内瓦宣言》,成为此后世界各国医生进入这个行业的誓言。好在文字不多,我将这篇宣言放在文末,纪念这些可敬的援藏医生们:
在我被吸收为医学事业中的一员时,我严肃地保证将我的一生奉献于人类服务。
我将用我的良心和尊严来行使我的职业。我的病人的健康将是我首先考虑的。我将尊重病人所交给我的秘密。我将极尽所能来保持医学职业的荣誉和可贵的传统。我的同道均是我的兄弟。
我不允许宗教、国籍、*治派别或地位来干扰我的职责和我与病人之间的关系。
我对人的生命,从其孕育之始,就保持最高的尊重,即使在威胁下,我决不将我的医学知识用于违反人道主义规范的事情。
我出自内心和以我的荣誉,庄严地作此保证。
作者简介
林遥,男,年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工商大学。曾做过记者、编辑、博物馆员,现供职于北京市某机关。年开始发表作品,作品散见《中华读书报》《中国文物报》《北京文学》《北京作家》等,出版有长篇小说《戊戌侠踪》,散文集《明月前身》,诗集《侠音》等。北京作家协会会员。
导读西藏位居“世界屋脊”,是个美丽圣洁之地,却因为高寒缺氧等恶劣的自然环境,与内地经济发展不匹配。年7月,中央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了对口支援的援藏方针。二十多年来,北京市共派出7批近百名医务工作者,他们在高寒之地救死扶伤、守护生命,将首都医务工作者的情怀留在了拉萨,与藏族同胞建立了深厚友谊,用勤奋和智慧诠释着“苍生大医”的精神,谱写着动人壮美的人生——
世界屋脊上的北京门巴
林遥
序章北京来的门巴
在中国的版图上,西藏是阳光照射时间最长的地方。这里素有千山之祖、万水之源的美誉,是世界屋脊的屋脊,地球第三极。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拉萨,是离太阳最近之地。皑皑的雪山连绵起伏了千年万年,世世代代藏族儿女的多少眺望、祈盼纷纷落于山巅谷底。在这片空旷的土地上,祖祖辈辈让圣洁的桑烟随风飘移。所有发自肺腑的呼吸,喃喃祷语,都是来自原野的悄悄回音。人们燃起的青柏,总是令黎明柔和而缥缈;人们合起的双手,把大地变得博大而坚硬。
这个美丽圣洁的地方,却因为高寒的气候条件、恶劣的自然环境,与内地的经济发展不相匹配。中央*府和内地各省市,从干部、资金、技术等方面,对西藏进行全方位援助。年7月,中央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了对口支援的援藏方针,针对在西藏的岗位、职位需求,选拔干部赴西藏工作,一般三年一轮换。年,中央派出第一批援藏干部,北京市对口支援的地区正是拉萨。20年间,北京市共派出7批卫生干部援藏,这些援藏干部包括卫生管理人员10人、医疗队8期78人。他们在高原上守护着藏族同胞健康,把首都医者的情怀留在了拉萨,与藏族同胞建立了深厚友谊,用勤奋和智慧,诠释着“苍生大医”的精神。
年5月26日,医院的医生蔡念宁,作为北京市首批派出的援藏干部中的一员,与其他20名援藏干部一起前往拉萨。
飞机经停成都,稍作休整后飞往高原。透过小小的舷窗,蔡念宁从万米高空俯视地球深处隆起的这块最年轻的高原,山势奇峻,气势恢宏磅礴,犹如万马千*,又像是波澜壮阔的海洋。她的心情如这山岭一般起伏不定。
他们这批援藏干部到来的6个月前,援藏干部孔繁森以身殉职,倒在了工作岗位上。
在孔繁森的事迹中,有一个广为传颂的小细节,就是孔繁森随身携带着一个小药箱。因为西藏地区医疗卫生条件较差,孔繁森每次下乡时都带一个医疗箱,买上一些常用药,送给急需的农牧民。一个医药箱虽然解决不了所有问题,但对接受治疗的患者来说,却往往是性命攸关。
这个“小药箱”的细节让蔡念宁久久难忘,她就是一名医生,更觉得有责任把这种精神延续下去。蔡念宁准备了一个装满了常用药的小药箱。看着小药箱,她仿佛找到了自己的信念,一路没舍得撒手,背着走下了飞机。
因为是中央援藏会议后的第一批援藏干部,西藏自治区的领导非常重视,虽然是北京市支援拉萨市的干部,但自治区负责了接待和安排。按照组织部安排,蔡念宁任拉萨市卫生局副局长,分管红十字会、藏药科、医学会等部门的工作。
年的拉萨生活条件的确艰苦,最困扰援藏干部的两件事是经常停电和缺少蔬菜。早上两人见面时的问候语是“昨天晚上你们那边有没有电?”回答说“满天都是电线,满地都是电杆,满桌都是蜡烛。”至于蔬菜,更是奢侈品,水果是不敢想,不是没有,而是太贵。
蔡念宁说:“在这块平均海拔米以上的高原,你首先得学会呼吸,你得学会调节身体的全部机能,让你不至于随时鼻血长流。”她每次爬楼都要停歇两次才能爬上去,一阵阵心慌,脑子清晰记得是谁,却叫不上名字,记忆力受到很大影响。
蔡念宁是卫生局的行*干部,负责拉萨市的卫生事业发展和规划。医院没有评级,各种医疗工作虽然开展了,但缺设备、缺人才、缺学科领*人物,工作经验也欠缺,医生的学历都是中专生,职称最多中级,科室规划也不完善,只能满足基本就医需求。拉萨市下面的几个县,医院、卫生所,但技术水平差得就更多,不是所有人员都受过正规培训,县医院能开展的手术也就是切除阑尾而已。
“当时真是硬件也不够、软件也不够,药也没有。”蔡念宁说起当时的情形,不由得很感慨,“对比起现在来,确实有差距。”
在蔡念宁的积极努力下,她争取到了42万元的资金和设备,改善了部分硬件设施。年,医院全部通过了医疗卫生机构的评审,也第一次组织了拉萨市的卫生救护培训,医学会开展了论文评奖活动,推动了学术评比的开展。
在她返回北京前,拉萨市正在进行卫生监督单位的筹建,在第一批所有援藏干部回京之后,蔡念宁仍然多留了两个月,直至所有工作的完成。
蔡念宁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医生,只要下乡,她就会背着自己的小药箱,以便随时看病,随时送药。药送完了,她就自己花钱再把药箱填满。
年8月30日,曲水县才纳乡才纳村发生了前所未见的泥石流。泥沙伴着石块,无情地冲毁了当地农牧民群众的房屋和牲畜。
拉萨市红十字会获知这个情况后,即刻派出由蔡念宁带领的四人小组赶赴灾区。曲水县地处拉萨市以南、拉萨河下游、雅鲁藏布江中游北岸,是去往山南、日喀则、阿里、尼泊尔的必经之路。由于暴雨的缘故,行至途中,蔡念宁的车被困在水里达两小时,进退不得,幸亏遇到路过的曲水武装部的车辆,在他们的帮助下,赶在中午到达了曲水。
蔡念宁一行顾不上休息,在乡干部陪同下,直接来到了才纳村,为受灾群众进行医治。看到医生到了,很多伤者围了过来。两位医护人员一时满足不了群众就医,满头是汗地被救治者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蔡念宁看到这种情况,就让随行的司机做翻译,也加入到为农牧民诊治的行列中。
这是蔡念宁第一次为藏族同胞看病、发放药品,给她留下了深刻难忘的记忆,即使回到北京多年,她想起那天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藏族同胞的眼睛太清澈、太虔敬,你会觉得当一个医生能为患者解除痛苦,实在是太幸福了。”
在藏语中,藏族同胞平时对医生的称呼是“安吉拉”。这个发音是从英文Angel而来,英国传教士在西藏传教时期,留下了这个称谓。但在传统的藏语叫法中,医生被尊为“门巴”。按我的理解,“安吉拉”一如我们称呼“大夫”,“门巴”则是“医生”。蔡念宁于是就被称为“北京来的门巴”。
在林周县北部旁多乡,蔡念宁为一位84岁身患多种疾病的藏族老阿妈进行了诊治,在她将要收拾东西离去时,老阿妈突然伸手拉住了她,用另一只手抚摸着她的额头说:“共产*好,毛主席恩情大,门巴长寿。”
在尼木县麻江乡唐堆村,一位80岁名叫卓拉的老阿妈,在接到蔡念宁留给她的元钱和几种药后,泣不成声地说:“谢谢你,你是好人!”
回顾在拉萨的日子,蔡念宁非常感慨:“在拉萨,我度过了生命中最难忘的一段时光,当年孔繁森身背药箱足迹踏遍阿里,我用他的精神不断激励着自己,让这个小小的药箱,传播*的温暖,传递汉藏情谊,我也在为农牧民的服务中,真切地体味到‘苍生大医’的含义。”
路明于年6月担任拉萨市卫生局副局长。初到西藏,路明高原反应严重,头疼、失眠,甚至腹泻。但是上班的第一天他就赶到单位,到拉萨不到一个月就下乡了解当地医疗卫生情况。
“最远的县城距离拉萨市区公里,汽车离开国道,行驶在坑坑洼洼的土路上,每周我都要在这样的道路上颠簸一次。”
年,拉萨市的社区医院在社区派驻2名医生,而且不承担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路明对拉萨市城区的所有社区挨个走访,起草了《拉萨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实施方案》。这一方案得到了拉萨市*府和西藏自治区卫生厅的认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根据方案拨出资金,在拉萨修建8个标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拉萨市卫生局*组书记次旦朗杰说:“路明来了以后,有些原来不能开展的工作逐步开展起来了,工作不规范的地方也逐步规范了。”
9年,甲型H1N1流感突然袭来,路明临危受命,担任拉萨市医疗救治组组长,统筹安排甲流病人的救治工作。
也正是从路明这批援藏干部起,为了更好地为拉萨的卫生事业服务,加大对口支援力度和倾向民生,解决拉萨地区医疗技术水平薄弱的问题,北京市的援藏干部队伍中增加了医生。这些医生属于一年一轮换的卫生专业技术干部,每批分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当雄、医院,把更好的医疗服务带给藏族同胞。
有限的时间,没有妨碍医生们为藏族群众身体健康的长远思考。
“下乡送诊时,发现农牧民因盐的摄入量过多,不但普遍高血压,还高得可怕!”
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赵兴山支医院,他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60多岁老太太的血压用电子血压计怎么也测不出来,改用手测才得出结果:/毫米汞柱!高压竟然达到了,这是一个可怕的信号!数据显示,大约2/3脑血管疾病和1/2的冠心病与高血压有关。
赵兴山很快和自己的“援友”——同样来自医院的援藏医生何峰提出了《西藏高原地区高血压普查和简化治疗研究》课题,并将其申请为自治区重点科技项目。该项目着眼于西藏地区生活特点,设计代用盐结合小剂量利尿剂的简化治疗方案,探索在本地区简单有效而且经济实用的高血压控制方法。
经过对当雄县羊八井镇近户、名40岁以上居民的高血压患病情况及饮食方式的初步调查,发现高血压患病率高达52.6%,高血压控制率低达3.3%;牧民每人每天食盐量约30克,竟高出世界卫生组织建议量的5倍!
可喜的是,实验表明,代用盐结合小剂量利尿剂的简化治疗方案,取得了令人鼓舞的降压疗效。这意味着,如果该治疗方案有效性得到进一步证实,并能够适当推广,将为农牧民减轻很大的医药费用负担。这不但填补了西藏在高血压普查和简化治疗领域的空白,还为制定有效的高血压防控措施提供了支撑。
为了更好地带好队伍,路明和他的后继者谢向辉,坚持从“项目援藏、资金援藏、智力援藏”三方面开展医疗卫生的援藏计划。他们带领医疗队发挥首都医疗优势,开展医疗“传、帮、带造血工程”,积极推进西藏自治区“双百工程”中,先心病儿童赴京免费救治的民生工程等等。
北京来的门巴,来了一批,又走了一批,他们把技术传给当地医生,提高当地的医疗水平和整体素质,培养一支留得下的医疗队伍。
“这叫什么,这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你做一万例手术,不如教给他们做好一例,然后再教给其他的医生,形成一个传、帮、带的梯队。中青年医生的培养很关键,他们是未来十年的希望。”谢向辉这样说。
北京门巴们的多年努力,医院医院等级评审,拉萨市妇幼医院等级评审,医院,北京门巴们帮助建立了妇科诊疗常规、病例管理办法等20多项管理制度,规范了当地的医疗卫生管理。他们协调当雄、曲水和墨竹工卡三县建立突发灾害事故医疗救援中心,参与了农牧民和城镇居民体检工作和先心病筛查工作,为奥运火炬登顶珠峰、奥运火炬拉萨市传递、纪念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拉萨市雪顿节等大型活动进行医疗卫生保障,促进了拉萨地区卫生事业的顺利发展和社会稳定。
雪域海拔虽高,但料峭的寒风,吹不散北京门巴们胸中那份盎然的生机和对于生命的敬仰。他们精湛的医术和无私的爱心,宛如闪烁的星辰,镶嵌进高原穹庐上永恒的星空。
第一章呵护风中的酥油灯
点点灯光摇曳,若繁星闪耀,这是西藏寺庙中千盏酥油灯闪烁的壮观场面。酥油灯在藏族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除了寺庙,在藏族人家中,也会看到长明不灭的酥油灯。酥油灯在藏传佛教信徒心中如精神之灯,生命的终结,若无酥油灯的陪伴,灵*将在黑暗中感到迷茫。
西藏的人口中,妇女和儿童占了66%,藏族没有“只生一个”的计划生育*策,每名藏族妇女一生可能要生育几个孩子。相对于高生育率,孕产妇死亡率和新生儿死亡率一直高于内地。
孕产妇和新生儿的生命如同劲风吹过的酥油灯,在闪烁中挣扎。10年间,来自北京“妇幼”岗位上的援藏医生们,与拉萨市的医务人员站在一起,携手围成灯罩,为生命挡风、祈福,呵护它不致熄灭。
堆龙德庆县丁嘎寺活佛说,援藏的医生们,为人类能够降生到世间,铺平了道路。
一、为了孩子清澈的双眸
拉萨市妇幼保健院坐落在拉萨市城关区中心,路上满是服装、餐饮的小门脸,医院的大门。小院里两栋相连的二层小楼,病区条件简陋。很难把它与一个省会城市的妇幼保健院联系起来,这里更像是上世纪80年代某机关单位的小院子。医院,却承担着拉萨市所有妇女儿童的健康保健任务。
年,第五批援藏干部队伍中增加了医生。当罗岚蓉、郭伟等7名医护人员克服了来自家庭、事业的种种困难,收拾行囊踏上前往西藏的征程时,以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