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急救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如何认识中医中药2
TUhjnbcbe - 2021/4/16 18:56:00
北京有没有专治白癜风的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传承岐*薪火,一个有质地有温度的
   我也非常相信中医,我想说说我的情况,我在03年的时候受过一次风(秋天晚上跑了10来圈,后来跟朋友去喝酒),结果第2天早上就起不来了,腰疼,后来找中医大夫扎了几次,恢复了不少,但好像就留下了腰疼的病根,走的时间长了,或者早上起来的时候腰酸僵硬,找了大夫做过CT,ct现实腰椎没有问题,开了点西药吃了一个月也没有效果。

后来我找过岐伯堂的社区店,给我拔罐按摩还有火燎敲经络有15次,也没有什么好的效果,仍然腰酸,再后来找了个中医大夫,大夫说是脾肾不足,我吃了二十天的药,吃完后大便还不错(我有多年的便秘习惯,老是感觉有便意,但是没有力量拉出来),但是还是腰酸。

我也曾经找过几个中医大夫给我把脉,有的说我脾虚肾虚,有的说我脾不虚肾虚,不过大部分大夫都说我有肾阴虚,我也断续的吃了点中药,但是效果不明显。至今已经成了我的病根,弯腰再起来就腰酸,站时间长了也腰酸。也有大夫说是腰肌劳损,我想这个病只有中医大夫能治了,哪位中医大家能帮我看看啊?有7年的病了,太折磨人了。

上面说的是我的腰疼,还有一个问题我也是03年以后突然就便秘,后来就发展到非常严重,大便老像小鸡拉屎似的一点一点的非常难受,而且不成形难得有一次拉的痛快,曾经喝过几个月的酸奶,有点效果,但是后来又不行了,至今仍然是感觉大便无力,便不成形。
  
  首先,很希望能有真正的中医大家路过这里,为网友治好病痛。但我想,中医看病还需要通过望闻问切搜集很多信息的,没准有人会为你开出药方的。

估计网友现在年龄三十有几四十不到吧,得病时可能二十七八?这般年龄肾虚不到哪里去的。但前面的大夫说脾虚肾虚可能没有错,但只是过于含混。我现在的体会是,如果想治病有效果,则一定要判断出正虚与邪实的程度,虽然不是定量分析,但也不可以笼统地说肾虚之类的话。我遇到过很多中医,都会含糊地说肾虚之类的,然后让人吃六味地*丸系列。其实事情远非这么简单,如果这样简单,那我们就不必欣赏中医了。

在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我们很难见到肾虚这样的字眼,因为伤寒论是用六经辩证的,不象现在学中医的,少用六经辩证而多用脏腑辩证,所以才会出现那么多肾虚。张仲景不说肾虚,但金匮肾气丸却是来自伤寒杂病论,六味地*丸更是脱胎于金匮肾气丸。

但是,在内经和伤寒论时代,一直是强调区分正邪虚实的。正虚几分?邪实几分?到底是正虚为主还是邪实为主?

网友“迷路的猴子”的病因,应该是寒邪伤了肾经所主的腰部,以邪实为主,如果网友当初汗出当风,又喝了啤酒,可能还兼有湿邪,甚至是湿邪为主,寒邪为次,或者二者相当,可辩为寒湿腰痛症。如何分辨寒湿二邪呢?寒邪收引,故腰痛而拘紧,遇寒加重遇热则减。湿邪重浊,阻碍气机运行,故腰酸重,可从舌苔分辩,苔白腻。

内经说“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当时受邪,主因自然是正气虚弱,因为晚上跑十几圈,汗出身疲,内气已耗。秋夜寒凉,风寒侵入经络,令肌腠闭塞,若再加之饮酒伤脾,运化不畅,湿气聚而为邪,腰间气血不得通行,故病久不去。

而前医若以肾虚论治,则必谬。我以为,网友肾并不虚,而重在邪实。脾肾经络均已受邪,令水气不能分别去往前后二阴,可能会大便秘而小便多,或者相反。此时可以燥湿化湿温散寒邪为主,健脾气,温肾气为辅。如果一味地火疗拔罐,不得要领,反倒会伤了正气。 

如果CT检查,未发现腰椎异常,则可以说,病情仍然在表,尚未入里,即,还没有发生器质性病变,应当及时治疗,相对比较容易。但如何处方治疗,则要寻一好中医,四诊合参,然后处以汤剂,辅以按摩或针灸等。说到这里,顺便讲一味草药,我想网友曾经或今后的处方中必然少不了它——术。

《神农本草经》称为术,现在有白术与苍术之分。《伤寒杂病论》中用白术的方子非常多,且大都是以神农本草经为药理依据的。术:味苦,温。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

我们再看看现代中药学的白术:白术分类为补虚药中的补气药。性味归经:苦、甘,温。归脾、胃经。功效: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如果我们只学现代中药学,那么一旦我们认定某人气虚脾虚,想必一定会用白术,当然也是要有湿证为主了。但在张仲景的方子中,正虚一般是用人参和甘草,因为这两味药是甘味的,中医认为,甘味属脾,所以用之补脾土。脾土乃后天之本,在伤寒论中处处都考虑顾护人的脾胃之气,也就是人的正气。中医常常提到胃气,也是正气,如脉要有胃气,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而白术味苦则入心,如其止汗功能是因为汗为心之液,心为少阴,肾也是少阴,故白术与心肾的关系更大。伤寒论中多处用白术也是以去湿为主,但与现代中药学的药理有很大的区别。中药学经演变至今已是面目全非。
  这里有两个张仲景用白术的著名的方子:理中丸(汤):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三两。(例)寒病,腹满肠鸣,食不化,飧泄,甚则足痿不收,脉迟而涩,此寒邪乘脾也,理中汤主之。

湿气在内,与脾相搏,发为中满,胃寒相将,变为泄泻。中满宜白术茯苓厚朴汤,泄泻宜理中汤。肾著汤:甘草(炙)二两、白术二两、干姜四两、茯苓四两。(例)寒病,骨痛,阴痹,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引痛,脉沉而迟,此寒邪干肾也,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其著也则两痛,肾著汤主之。

说到方剂了,从上面两个方子看,每张方子只有四味药,很简洁。伤寒论中的方剂一般都只有七味药以下,最少的只有一味药,很多只有两味药,但其用药非常有针对性和兼顾性。现在的中医大夫开的方子,一般都要十几味,多则几十味。为什么呢?

我想,我们现在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认识得不够准确,而对中药药理的理解又有误,所以很难开出小方,难以做到药精而力专而效宏。结果是药多也不见效,害得病人花了钱受罪。而张仲景的方子被中国人用了两千年,事实证明,只要你主证切合,确实能做到“效如桴鼓”,中医叫做“一剂知,二剂愈”,甚至是“覆杯而愈”。当然了,如果你已是慢性病,就是中医认为病入五脏,有积有聚有结了,那就要用丸药图缓,也就是中医里常用的“消法”,比如桂枝茯苓丸,在如今用于治疗某些症型的妇科子宫肌瘤,非常有效。(强调:中药一定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去应用,而绝不能是把中药直接去对应现代医学体系中的病名和病型。)

前面说到过“正邪虚实”,这是中医辩症的重点,不可以一带而过,我们再讨论一下:

假设我们将人的体质的正常水平(平均值)也就我们说的正气水平定为“10”,邪气的强弱水平用“十”来表示,此时,正邪相当,相安无事。在特定的条件下,人体正气不足了,变为8了,而邪气(如低温或者说在低温下生存着的细菌等)水平不变,那么人就容易感受外部邪气,如感冒发烧,流涕咳嗽等。

如果人体正气水平未变化,但由于气候反常(前面说的五运六气即是),外部邪气水平增至十二,那么,正气为10的人可能也要感冒了。

降低人体正气水平的因素很多,如生气,上火,思虑,伤食、劳累、纵欲等等,这些因素不仅降低人的正气水平,而且还可以产生内邪,如生气导致肝气横逆或郁结,逆而伤血,结而化热等,伤血可以导致内出血即中医所说的肝不藏血,血若不归经,则瘀阻经络。若化热则会热伤络脉,内生痈疡。肝气本该顺行,若横逆,轻则冲击胃的经络,人就吃不下饭或者胃痛,这很常见。

中医中常用:平、太过、不及来表示三种状态。我们需要平,如果太过,则要去除,如果不及,则要补上。去除和补上达到平的状态,就是“以平为期”。中药处方就是在正确了解了人体的太过或不及之后,有针对性地选择药物去去除或补上,使之恢复平的状态。这样说来,用药是不可以大意的,如果用错了,那就是*,用对了才是药。谁说中药没有副作用呢?中药如此,那西药呢?天然药物如此,那合成药物呢?想想看,是不是挺可怕的?

然而,我们祖先早就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本草经把中药分为三类,上品,中品和下品,上品药性情平和,接近食物,所以可以长久地吃,而中品就算是我们理解的“药”了,不可以常服,下品就更是不可滥用了。

对于用药,*帝内经还有强调:*帝问歧伯:有*无*,服有约乎?岐伯曰: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无*,固宜常制矣。大*治病,十去其六;常*治病,十去其;,小*治病,十去其八;无*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用无*的药去治病,也就是去其九成就可以了,剩下的,就是靠人体的正气来消除,靠比无*的上品药还平和的食物来养护。为什么呢?因为,怕用过了,伤了人体的正气。你看,中医是何时等的严谨?如果我们不学习这些东西而仅凭那一点现代教育来的观念对中医妄加指责,那也太不公允了吧!

神农本草经中有些现代人认为有*如铅汞之类的药物被列为了上品,于是有人便以此为例加以指责,其实大可不必。因为,就算是错误,你也要明白,这部奇书的原稿早就不见,传抄千年,错讹之处在所难免,我们是要从中去寻找也许是还没有文字的年代我们祖先发现的东西,它们有幸通过这部书传留了下来。而不是去挑剔,去批判,因为,我们还没有资格。西方人曾有批评过《伤寒论》,因为这部书中有“胃中有燥屎五六枚”的句子,于是西方人就笑话我们说,你看,中国人多有意思,胃里怎么会有燥屎呢?他们不知道,张仲景说的胃,是源于六经的,胃是足阳明经,大肠是手阳明经,二经都是阳明,阳明病就是说大肠和胃的病,这里的胃指的是大肠,大肠和胃被张仲景称为“胃家”,“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就是说,阳明病的要点是什么呢?胃系统邪实也,燥实也,胃和大肠有热并因此缺水啦,如果热在经络,那你吃点白虎汤吧,如果热在胃呢,你吃点调胃承气汤吧,如果大肠干燥了,你吃点小承气汤吧,如果燥的太厉害,那你吃大承气汤吧。但是,大承气汤太猛了,要小心用啊,如果你弄不明白,那就先给他吃一点调胃承气汤,看他吃了以后肠子里面有没有气,有气才可以吃大承气汤,没有气千万不可以用大承气啊。

这些,外国人当然不懂啦。好在他不懂,不然,岂不要来抢?其实,外国人以前不懂中医的好,现在却懂了,正是在我们要抛弃中医的时候人家来了,而我们的大学和专家更有意思,如果你是中国人,你想去求学,难。洋*子若来了,很热情。

还好,洋*子毕竟是说洋文的,学中医要比我们难。只要我们不放弃,他们还是学不过我们的。可如果我们丢弃不要了,白送人家了,那就不好说了。

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却发展出了烟花炮竹,洋人拿去了,发展出了洋枪洋炮。洋枪洋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烧了圆明园,拿走我们了举世无双的珍宝。我们,抛弃了*帝,引进了马列。

回上面网友:中医除邪,原则上是因势利导,常用汗吐下法:邪在表,汗解之,邪在胃,吐法,邪在大肠,下法。另有更细致的八法,如清法,消法,补法,和法,还有温法和上面三法。

迷路的猴子,你应先找大夫辩明寒邪与湿邪哪个为重?邪是经络肌腠还是已伤及肾府?正气是否因久病而已虚?然后才可以对证处方。

在这里只是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路,大家可以讨论。如果寒湿之邪尚在经络肌肉,可用桂枝汤调和营卫做底方,以汗法为主。如果寒湿之邪已深入少阴,则可加细辛。如果肾气已虚,则需加炮附子。如果湿邪重,则加白术、茯苓。如果寒邪郁闭,令汗不得出,则可加酌加麻*。

上面的桂枝汤和麻*,算是汗法了,附子细辛白术可属温法,附子茯苓还可算补法。若有其它虚的症状,当然可以适当加参,另外,桂枝汤中的大枣,甘草均有补虚作用,大枣在本草经中有助十二经之用,这也是为什么张仲景的方子里大枣要用十二枚的原因了。

桂枝汤方现在用药量如下:桂枝10g白芍10g甘草6g生姜10g大枣4枚。

桂枝汤并身并没有明显的发汗作用,必须在服药后喝一点热稀粥并盖被子发汗,而且发汗也有要求,不能大汗,只能是全身潮润微似有汗。桂枝汤被称为天一第一方,药味平和,口感也不错,功能是调和人体的阴阳平衡,即调和营卫,使之同步。以桂枝汤为底方的方子特别多,很多时候,挺痛苦的病,只用桂枝汤系列就非常有效。记得好象是武汉健民有一款“龙牡壮骨冲剂”作为补钙药的,其实就是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虚汗遗精早泄很有效。

假设上述辩证成立的话,可以将桂枝,白芍,甘草,附子,细辛,白术、茯苓、桑寄生,杜仲等药制为蜜丸或散剂,坚持服一阵子,服时用姜枣水送。这是本人治病的思路。用桂枝汤全方为君,调和不同步的营卫之气,并有健运脾气之功用,附子细辛白术茯苓共为臣,温散寒湿之邪。桑寄生和杜仲主腰痛,可补益精气即肾经之气而为佐使。随证可加减一些药味,如无汗加麻*可发汗解表,杏仁可下肺气,调节大便不至于过于干燥。加蜜可以补不足,调和百药。如果因久病而有郁热,则可加清热药等等。就如张仲景所说的“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注意,请让大夫四诊后处方,此处仅是提出一种思路供讨论。)

上节说到“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虚汗遗精早泄有效,但绝不是说这个方子有性药的作用。张仲景的原文是这样说的:在论述虚劳病的前提下,“脉得诸芤动微紧者,男子则失精,女子则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

用现代分析法,会测出龙骨与牡蛎中含有许多钙质,补充人体钙质,也会改善许多相应的病况,这是现代医学的思路。而中医不同,中医认为龙骨和牡蛎一个味甘一个味咸,二者是不一样的,其作用机理也不同,虽然我们常见到二者配伍在一起,但各有各的作用,同中有异,中医称相须为用。

龙骨为龙(恐龙之类)的骨化石,有镇摄邪气的作用,主要是作用于心神。而牡蛎,牡即是雄性的意思,是阳的意思,可以补充肾的阳气,以抵消心气对肾气的干扰。那么失精与梦交的病机是心神在邪气的作用下失去了约束,睡梦中去干扰肾气,扰动肾气。所以要用龙骨镇心气,牡蛎强肾气。这种情况下,营卫也有不同步,脾气也有不足,所以还要用桂枝汤去调和营卫,补益脾气。

中医正是用这种理论去分析病证,并用同样的理论去选用药物并组合方剂,而用现代理论去应用中药方剂,就不合适了。

这个方剂所治的虚汗症,其病机是营卫不和,但究其再深层的原因,为什么营卫不和?则主要是因为心神浮越,相对地造成了营气弱卫气强的结果。如果是是受了风邪,同样是汗出,则只用桂枝汤就够了,不必加龙骨和牡蛎。中医理论很深奥,我们需要认真去学习,在能够继承的前提下再去发展,而不是简单地套用,盲目地“创新”,所谓中西医结合,那更是荒谬。我认为,应该将现代技术引入到中医中去,而不存在与西医结合的问题,因为,西医根本不可以与中医相提并论,就好比,中医是爷,西医是曾孙曾曾孙,或者中医是师而西医是徒。

上节说,中医是师,西医是徒,一定会有人反对。那让我们来看看,中医都发现了些什么,而西医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去验证中医吧:

首先,中医的理论是建立在经络基础之上的,中医发现了经络,而西则不知道经络为何物,直到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也找不到经络。这个差别我们说过几千遍了,可许多人就是绕不过这个弯来。

那我们举几个小例子:西医发明了疫苗,疫苗救了许多人的性命,这是功劳,但其中的原理则很简单,疫苗是灭活或弱化后的病*,实际上就是降低了能力的邪气,这种邪气的强度人体可以承受,不至于致命,然后的正气就可以抵抗,这个原理大家都可以理解,属于常识,而不论中西医。

但其中有个问题不知道西医如何解释,弱化了病*且可以算病*,那么灭活了病*还是病*吗?不是病*了,那它靠什么侵害人体呢?用中医的气,则可以解释,中医认为气可以被改变,比如中药之气(味),经过炮制,就是改变药物的气。中医还认为,气可以存在于生命之外,比如前面讲的水蛭活血,中医不知道水蛭素,但知道其气。比如龙骨,龙虽死其威摄之气仍在。比如牡蛎,牡蛎已死,其壳体仍有牡阳之气,如果说钙,那蛤蜊、猪骨、石灰都含钙,但中医药理论中,这些东西各有用途,但绝对不是只钙的问题。小儿易惊,可以补钙,小儿发稀少,可以补钙加维生素加太阳晒,夜晚腿抽筋,可以被钙。这些西医发明的治疗方法,都是建立在钙质如何作用于人体的某某处,然后改变某某项的基础之上,但这都不是中医理论,而中医理论却对此可以作出极佳的解释。

西医发现了干细胞,干细胞可以化生其它人体所需细胞。这是多伟大的发明或发现啊。可是对于中医来说,那不过就是人的真元之气罢了。你看,西医发现,干细胞存在于骨髓之中,脐血之中,这在中医看来没什么可奇怪的,真元之气先天之气就是通过脐进入胎儿的,也藏于髓海。西医只是在验证中医。

再说点稍专业的吧:中医说咸多伤血,因为咸为肾味,为五行水。血为心所主,为五行火。水多伤火,即伤心血。西医则发现,咸味的盐中是氯化钠成份,氯化钠溶于水中则变成钠离子和氯离子。好,我们现在问个问题,就是按有些人说的那种微观模式的思路来问一下,咸味是氯离子的作用还是钠离子的作用?肯定二者都不是。因为,如果是钠的作用,那碱类为什么不咸?如果是氯离子的作用,那盐酸为什么不咸?那么是氯化钠的作用吗?可二者已经分开。我们按这种思路去研究医学其实没什么必要,你做化工还可以

继续,现代医学发现,钠离子进入血液中,会与血中的水分子结合,我记得好象是一个钠离子可以结合五个水分子,并带着它们渗出血管。可是为什么会这样子呢?西医也没弄懂,于是就给个名字,称这种现象为“钠泵机制”。于是,西医很多给药治疗的方法都从类似这种“某某机制”来的,一种方法对这种机制有好处而对另一种机制有坏处,于是就再加一种药,西医一直是在做这种试验,其实我们现代人大都是现代医学的试验品,而中医不是,再次强调,中医不是经验医学更不是试验医学,虽然有许多后来的药物来源于经验,但中医药整体理论和方法却不是用人体试验出来的,而是我们伟大的祖先在发现了经络之后,用中国人的哲学方法总结出来。这个理论早已成熟且十分完美,我们应该为之自豪且多加珍惜,而不能够再糊涂下去了。

有我这种脑残的人,怪不得中国一直落后,而且看不到有超越的希望!中国首先发现了火药,然后西方只是在这个基础上才搞出了大炮枪支,然后过来把中国打得落花流水。中国首先发现了阴阳,西方在这个基础上,弄出了1,0,然后最后搞出了计算机。。。
  好,就举这两个例子就够了。

首先,看不懂网友“我来骂人是SB”的SB是什么意思,但感觉不象是好东西,再一想,网友的嘴里怎么也不该出来不好的东西吧,再再一想,也不一定,中医曾在紧急的时候用大便灌胃急救中*者,这是吐法。病人吐出来的东西当然不是好东西了,这样解释也就有些合理了。

至于脑残,很理解,洗脑洗残了,或者洗脑过程中碰伤了经络,都比较常见。如果你扔掉了祖先留给我们的保护头脑的智慧,那是容易脑残的,希望有空读读圣贤书。

前面我也说过,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却只发展了烟花炮竹,而西方人却造出了枪炮,再用枪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既然我说了,当然我是知道这件事情的。我们的不同,在于我知道历史后面的东西,你不知道,我知道人类未来的局面,而你不知道。这就是脑残和不脑残的区别。

中国人发明了阴阳,是用来分类事物的,如果你认为计算机是因为阴阳(或者1,0。或者通、断。反正都是阴阳大法。)而发明的,那么就可以说,这种分类方法是正确的,是先进的。如果不正确,那就不可能用它来“发明计算机”了。

至于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却不发展枪炮,原因是什么呢?其实中国早就有火枪和火箭还有火炮,只是不善于应用于战争杀戮而已。同样是在*帝内经的那个年代,孙武的《孙子兵法》对战争就持反对态度的,他认为,兵是凶器,不到万不得已是可以用的,尽管他的书中讲的就是兵法,但这些兵法有一个前提,就是反对战争。

介绍并推荐《孙子兵法》给这位网友读一读,这也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圣贤书之一,他书中说,你靠兵力打败了别人那不是什么高明的事情,当然了,你被人打败了,更没什么意思,高明的,应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这里面的道理很深奥,请这位SB网友一定要认认真真地读几年祖先的圣贤书以后再出来参与讨论。

如果你觉得我们祖先的智慧有问题,那我真的怀疑,你可能不是被洗脑了,而是压根就从八国联*攻入中国那时候起,你就获得了野蛮人的基因。不然的话,你为何喜欢战争?

我以我是中国人而自豪,并不是因为我生活在这个“伟大的人民共和国”里,也不是因为我们握有美国的大量国债,也不因为我们GDP超八,也不因为我们ZF的大楼比世界哪个国家都奢华,还不因为我们这个家园如此“和谐”,更不是因为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就没有过民主。

我以我是中国人而自豪,那是因为我们有曾经聪明无比的祖先*帝,神农等。因为我们有神奇的中医。

现在已不是怀疑了,可以初步诊断了,你染上了西洋野蛮人的基因,至于是从何时,不好确定,可以考虑是从八国联*入侵中国那会儿,或者从中国对外开放那阵子。

如果要确诊,我开个检验单,你去做一下B超、彩超、CT扫描、验尿、验血、切片、DNA比对,最好开颅检查,检查费可能要三万至五万,问一下,你有医保吗?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得茶而解之。”这是个传说版本,也许他尝百草是真,也许他日遇N*,也许他得某药而解。我们且不管这个版本是如何而来,有多少传讹,就算是日遇七十二*也没什么不可以的,你去自助餐,两小时内品尝七十二种美味,难道有什么新鲜?*有大小,未必都是致命,更何况还有传说,神农的肚子是透明的。也许神农天赋奇异,他尝百草并不象你吃饭那样不知道咸淡,他如何品味草药的性味,根本不是你这种俗人可以理解的。

你别忘了,你现在用的许多药品中,就有神农选择的草药。他为我们选择的药物至今在用,而且是占主导。神农说,巴豆有*,你可以不信,你每天用巴豆煮粥吧。真没想到,洗脑可以让人脑残。

的确,在上古时代,我们不知道发生过什么。我们不能够理解,但却勇于去探究。我们相信古人曾有过的智慧,所以我们在寻找。有些人,如果在无线发明之前,别人说两个人在千里之外手握一小方块,就可以通话,一定会被他出来骂。相同的道理。

中国古代还有很多高明的东西,比如象数。我本人一点也不懂,但我宁愿相信而不是否定。希望懂的朋友说一说。

由于我们一直用“唯心”和“玄学”这样的字眼去看待中国古代的东西,所以,这些东西不仅得不到继承和发展,甚至连说一说都会挨骂的。这都是被洗脑的结果。

记得从小到大一直认为抗日战争就是《地道战》和《地雷战》那几部片子所描述的,是八路*的功劳,突然有一天,发觉不对劲,八路*和新四*不就是国*的第八路*的新编第四路*吗?他们只是中国抗战*队的一小小小部分嘛。八年残酷的战争怎么就那么点东西呢?后来才明白,原来,抗战的主体是国*,可歌可泣的故事多着呢,只是我们不知道罢了。怪不得人家都叫卫国战争,我们叫抗日战争呢?

原来一直以为,台湾人民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等我们去解放呢,后来,康师傅来了,发现人家的方便面都比我们的好吃,才知道上当了。

从这个例子我体会到,那么重大而又近在眼前的历史问题,那么明显的的不合理逻辑,我都几十年没看破,可见洗脑教育的威力与危害了。我终于懂了一个词:“执迷不悟”。

我同意网友“没有如果只有但是”的思路,其实我一直在说的,就是曾经留传下来的中医理论或发现,而不完全等同于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中医理论,更不能将我们所见到的庸医与之混淆。

“可貴的是歷代后世的大醫還是以孜孜不倦地鉆研,以慎密的推理思辨,不斷把這些智慧發揚光大而且傳道授業保留下來。

正是歷代著名和無數無名的醫家的努力,滄海桑田,時隔境遷,我們到今天還能有機會捧起飄著印油墨香,紙質光潔的書籍,記載這遙遠年代祖先的智慧。”这的确是很公正的评论。

而我们,即使不能如上述著名或无名医家那般,也应该为了自身的健康与幸福而认真地去了解一下真正的中医,绝不该盲目地诋毁她。

本人学工科出身,对现代科技的内容和发展历程可以说有相当的了解或理解,我从不否认现代科技的辉煌成就,我只是不认同人类因放纵欲望而破坏自然,特别是借助于技术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力日益增强,人类的自负与狂妄已难以扼制,这是极其危险的。

就如同,如果我们放纵资本,以为它可以迅速地聚敛财富,却不知它可以毁灭经济。如果我们放纵权力,以为它可以有效地管理社会,却不知道它可以毁灭民生。

楼主你好,我也是从去年才开始接触到中医的。因为去年经常彻夜收听中国之声的“国学堂”栏目后,就逐渐地迷上了,现在自己也买了好多内经和伤寒论的书在看,但凭自己的领悟能力,根本学不到什么,希望今后能够得到你的指点。另,你上面提到的青蒿素案例我在郝万山讲述伤寒论的视频里也看到了,我想你们是不是有些渊源。

我以前是自己读教材学习中医药的,学了许多年,一度对中医失去了信心。那时候也有尝试去读内经和伤寒论,却怎么也读不进去,所以一直不知道其中的妙处。

自学伤寒论真的是件苦差事,我有一年多的时间,还找不到门径,关于伤寒论的书买了不知道多少本了,但感觉是,我能看懂的,他书中写了;看不懂的,他书中也是一带而过。也有些东西,是人家理解了,而我却不能理解。庆幸的是,如此困境下,我竟然没有放弃,一直坚持读了了下去。后来终于有感觉了,隐约看到了其中的路径。在此,我想提供一点自己的学习体会,看能否有助于你。

一、枢经第三卷中有经脉第十,说的是十二经络走向及所主病,需要背下来。二、伤寒论六经提纲要背。三、主要方剂我背的是陈修园的歌括。四、我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伤寒论中一些内容作了整理:如浮脉,我把所有关于浮脉的条文单独收集起来,所有沉脉的条文也单独收集起来,再把浮与沉的对比单独收集起来,反复看。还有“渴”“小便不利”“下利”等字眼一一作了收集。再自己打印出来,随身带着,随时揣摩。五、我把伤寒论中的方剂重新按自己的需要整理,进行比较。如,麻*汤与麻杏石甘汤比较可知,麻*汤中的桂枝换成石膏就是麻杏石甘汤的用药,但用药有所改变。从而可以体会桂枝和石膏的作用机理以及两个方子的用处。再如,小柴胡汤和泻心汤类比较,结构是一样的,都是七味药,都要去滓重煎。柴胡换成*连,生姜改为干姜,就是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是以少阳为枢解表里之机的,而泻心汤是以胸隔为枢解上下气机的。再比如,当归四逆汤可以看成是桂枝汤将生姜换成当归木通和细辛的组合,当然了,这里的药量是有变化的,如大枣就由十二枚换成二十五枚。六、整理以后会有很多发现,比如,正常的药量一般都是三两,好象是以三两为中,最典型的就是理中汤也叫人参汤,四味药都是三两。在柴胡剂和泻心汤中,甘草三两其意在中,而甘草泻心汤则为四两,甘草加为四两,其它药都就重量偏轻了,似乎是主上部病了,如金匮中“狐惑之为病,,,,,蚀于上部则声嘎,甘草泻心汤主之。”而大柴胡汤中则无甘草,其意在下。由此去体会甘草的用法,则不只是调和诸药了。

再回复一次,因为突然想到最近自己亲自抓药治好小孩子感冒一事,特有成熟感。当时是去年12月中旬,上小学二年级的孩子感冒发烧了,最高体温达到39.7。当时正是H1N1横行时节,他们班大部分孩子都被停课了,束手无策之时,医院打针,吊了两个早上,觉得好了好多,第三天就让他呆在家,打算第四天让他继续去上课,没承想第四天早上起床又是高烧又是连续不停咳嗽。老婆心急医院吊针。我想想实在太窝火,因为想起以前看的一些中医书籍说到,感冒后发烧是人体正邪之气较量的一种自然反应,是要通过发烧发汗把病*排出来,而西医却是把病*通过药物作用压抑在人体里。医院打针,按孩子的病机自己去药店抓药来煮,为此还和老婆吵得不可开交。后来就按照桂枝汤的方子如法炮制,中午开始吃药,啜粥之后让他睡一觉,一觉醒来,孩子说轻松多了,咳嗽明显好了许多,继续让他吃药,到晚上吃完一剂,第二天感冒发烧症状基本不明显,就没再让他吃药。疗养一天后,所有感冒症状都消失了,至此老婆再也无言。现在想想我也只是凑巧而已吧。 

个人体会:桂枝汤是调和营卫的,但整体说来偏温性,好在网友治好了孩子的感冒,不然你老婆便会以此说中医不好了。其实,如果没治好,我想也不是中医的问题,因为我们都知道,那是我们还没有学明白。我看国家公布的防H1N1的中药方,还是有些治温病的意思,因为H1N1这个病,金银花涨到了天价。大青叶都卖断货了。

在治疗感冒的时候,其实很难诊断,大多感冒并不是典型的桂枝汤证或者麻*汤证,用现在的说法是,有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还有寒夹热型感冒。还有署湿感冒、凉燥感冒,但我们确实需要去细细地分析和鉴别。如,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的鉴别诊断时,可能咽喉是否红肿才是关键吧,舌苔是否为*色,很多时候不明显,流青涕与流*涕也不明显。等等。

我现在体会到,治感冒很难,也是最见功底的,所以希望大家都能重视感冒病的证型鉴别,细分其中的邪气类型与比例。如有的是温热之邪伤人,有的是风寒之邪化热,邪伤到了哪条经脉,程度如何,都要细分。那样才能有效用药。

感冒發燒如果辨證正確的話,一般喝到藥以后最快4小時,最慢第二天癥狀也全消失,而且人很輕松很有精神。

不過我覺得如果感興趣的,僅僅看一些周邊的知識來處理家人感冒還是有點風險的,尤其是經方,藥簡而力專,萬一用錯了很麻煩,還是盡量學的徹底一點,力求辨證精準一點的好。

非常同意上述观点,这也是为何现在桂枝汤和麻*汤用得比较少的原因了。因为如果辩证不精准,用麻*汤是极有风险的。中医强调不可大汗流漓的,过汗则伤人阳气,如大青龙汤,过用是会致命的。尤其对于少阴虚弱的病人,更要谨慎。张仲景对于少阴太阳两感病就十分小心:“若两感于寒而病者,多死。”对于太少两感,常要加附子的,如麻*加附子汤,麻*附子细辛汤类,但都要求微发汗的。我曾为家人用过麻*附子细辛汤,反复辩证,就是认为少阴受寒,终于下了决心,用药后一直忐忑不安,但服药的感觉是非常舒服,有微汗出而病若失。

要用好经方,还必须要从另外的角度去理解中药,才能够活用,不然的话,只有等到绝对的证型才可以用,可生活中却少见典型的经方证型。伤寒论用药是以本草经为基础的(具体说应该是名医别录中的药理,但我一直买不到这本书),我今天刚买到一本《本经疏证》,我感觉这本书对中药的分析可能会有些借鉴。

真为祖国医学感到高兴,我觉得在中医研究之路上,楼主的方向把握的还是很正确的,而且楼主温良敦厚,个性朴实,又不拘谨,这样的人才是以后扛起中医未来的良材,我自己是学理工科的,但是对于中医很是痴迷,有对现今中医形势深为之焦虑,我自己也在自学当中,希望楼主将你的QQ告知与我,以后方便交流

和“在水之源”有相同的感受,开始时越学越迷惑,也想着能遇到明师。但现实中却很难遇到,唯一的办法,那就是把张仲景认作老师了。

自学中医的确是事倍功半,可没有办法,国内就这种现状,从事中医的人本就不多,而伤寒大家更是寥若晨星,就算你找到了人家,人家也未必肯收我们。我记得在网上看到过,有病人慕名去找一些中医名家看病,结果都大失所望。

不过没关系,我读《温病条辩》的自序,才知道吴鞠通也是自学中医的,好象他学到十多年时,自已的家人有病也不敢出手,但最终还是成为大家。读他的书,能感受到他对经典的运用。所以说,有经典在,就是老师在。我们不必去迷信现今的一些学者教授了。

说个例子吧:

我读某中医教授的《金匮要略方论讲稿》时就发现有这样的问题,在金匮要略第十七有一条文:“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一云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到底是小便利者死还是小便不利者死?至今小便利与不利尚无定论,生死之征竟模糊如此,能不感到悲哀吗。这且不论。

再看教授讲解:额上汗出为虚阳之越,为阳虚;湿家小便当不利而反利,这说明阴液伤了,如此阴阳两伤故曰死。

——这样的解释我怎么也看不懂:他说的是因为小便不该利而利,因此伤了阴液。在这里,小便利是因,伤阴液是果。但小便为何利?不得而知。小便利根本不算死证,这是以因为果,以果为因,看来教授也是糊涂的。

我的解释是:如果说小便利(或不利)者死,则小便利(或不利)应为果,其因则是肾气绝而不固(或阴液伤),故曰死。此条应该是湿家下之不得法,则湿不去而徒伤津液,阴大伤而阳亦去。但这不能因此而断为死证。

额上汗出微喘,这应该是肾精不足之证,肾不足则心气无所依附而上越,故为额上汗出;肾不纳肺气,故微喘。若小便利,则为肾气已不能藏不能固了,下利不止也是肾气不能关门的原因,故曰死。这里的重点只能是肾气竭,不然不能是死证。这是我的体会。

现在解伤寒的书中,这种情况很多,初学的时候遇上这种书,不迷惑才怪。现推荐网友几部书吧,免得也走我那样的弯路。《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范中林六经辩证医案选》(内附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本草疏证》(此书最近才有出版)。刘渡舟的书中有很多病例,理解起来比较容易,讲解也通俗易懂。

范中林的医案不多,但书中整个转载了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是别有用意的,因为现在市面上几乎买不到古本,不知道为什么没有人出版。〈本草疏证〉也是多年不见出版了,最近才发现有卖。这些能还中医本来面目的书恰恰是没人出版的,而出版的伤寒著作,大都你抄我,我抄你的,没什么意思。

第一,不知道什么叫规范地学习,是不是在课堂按部就班地听讲才是规范地学习?系统地学习了西医的生理学、解剖学、病理学、诊断学等,对于一个学习中医的人,应该算是已浪费了不少的精力了吧。

第二、“低水平的言论”可以包括我所有的贴子,我承认。但“不负责任的论点”不知道有哪些?网友可以复制粘贴来引用,并不费力气。

第三、“临床越干,胆子越小”可能是西医队伍发出的感叹吧,我好象听到过,因为我家里人有近一半是做西医的,对西医的一些事情还是有所了解。但对于中医则该另论,中医从一开始就是胆子要小,前面我们讲过,大承气汤绝不敢乱用,连桂枝汤都要慎用。“如是,则神丹安可以误发?甘遂何可以妄攻?......况桂枝下咽,阳盛即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生死之要,在乎须臾。”胆子够小了。第四、如果宣扬中医,让人们了解中医,甚至摆脱西医,那也算是误人性命且罪莫大焉的话,那我看来,这位网友不过是变个法子在反对中医了。第五、《大医精诚》一定是指千金方中的那篇吧,我记得有“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这样的句子,医院里可否随处见得到如此的大医?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觉天下无病可治,治病三年又觉天下无方可用。真是越临床越胆小,最后竟然做不了大夫了。这可是孙思邈说的啊。不知道说的是中医还是西医?或者就是庸医?《大医习业》篇还说,凡欲做大医,必须要熟悉《素问》《灵枢》《针灸甲乙经》《神农本草经》,还有张仲景的方剂等等,这是做大医必备的基础知识,孙先生也没说要学规范的西医教材,因为那时候也没有西医。我们在这里交流和讨论的,正是这些,我们在这里抨击的,也正是那些。网友既知道大医精诚,想必也是认同中医的吧。第六、“另外,凡是人体健康的知识,都要涉猎,这样才能有发言权,只学习一个领域,却要对整体下结论,难道不是太草率了吗?”听着这话,很受感动,因为网友用的是“涉猎”一词,并没有难为我。没把精通西医做为宣传中医的必备条件,这一点我是赞同的。我想,学习中医一定是为了实用而非争辩。由于我们已远离那个时代,失去了许多古人的秘密,所以我们现在才难以达到张仲景那样的疗效,为此,我们正在苦恼。天涯里有一篇《关于阴阳五行》贴子,我抽空看了看,没细看,但感觉挺不错的,那些是我想说而没敢说的东西,一是自己水平不够,二是不想引起争辩,所以只在这里交流一些学医的心得。
  仅供临床参考,非专业人员请勿试针试药ID:hnbfdycx

艾御享堂

版权声明:编辑/海山校对/枫文图/源于网络公开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如何认识中医中药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