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急救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中医妇科学妇科杂病一
TUhjnbcbe - 2021/5/28 17:48:00
小执医整理知识点,必须学习1、下列癥瘕的定义,正确的是A.癥多为恶性,瘕多为良性B.癥有形可征,固定不移,痛无定处C.瘕聚散无常,推之可移,痛有定处D.妇人下腹结块,或痛,或胀,或满E.癥属气病,瘕属血病2、患者,女,30岁。发现下腹包块1月余小腹胀痛,痛无定处,舌苔博润,脉沉弦其症候是A.血瘀B.寒凝C.气滞D.痰湿E.湿郁3、体质较强的癥瘕患者,其治法是A.破瘀散结B.理气行滞C.先攻后补D.攻补兼施E.先补后攻4、妇人腹痛肾阳虚衰证的治法是A.温肾助阳,暖宫止痛B.行气活血,化瘀止痛C.补血养营,和中止痛D.清热化湿,化瘀止痛E.散寒除湿,化瘀止痛5、急性盆腔炎湿热瘀结证用A.仙方活命饮B.五味消*饮C.银甲丸D.清营汤E.理中汤答案与解析1、D答案解析:癥瘕所指的妇科肿瘤以良性居多,不能根据癥或瘕来判断良性还是恶性(A错)。癥者有形可征,固定不移,痛有定处(B错)。瘕者聚散无常,推之可移,痛无定处(C错)。妇人下腹结块,伴有或胀、或痛、或满、或异常出血者,称为癥瘕(D对)。癥属血病,瘕属气病(E错)。2、C答案解析:气血瘀结,滞于胞宫冲任,积结日久,结为肿块,气滞则经脉气血运行受阻,气血紊乱,胀满疼痛,脉沉弦。气滞所以痛无定处(C对)。血瘀表现为下腹部结块,触痛;月经量或多或少,经行腹痛较剧,经色紫黯有块,脉弦细等症状(A错)。寒凝肢冷、下腹部拘急冷痛,遇热痛减,无汗、面白或青、苔白、脉沉紧甚至脉伏等症(B错)。痰湿证以下腹结块,触之不坚,固定难移,经行量多,淋漓难净,经间带下增多,胸皖痞闷,腰腹疼痛,舌体胖大,紫黯,脉弦滑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D错)。湿郁证以下腹肿块,按之不移,身体困重、肢体酸痛,脉弦滑数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E错)。3、C答案解析:体质较强的患者,在患病时正气充足,邪气亦过盛,故治疗时可先攻邪气,在此期间会对正气有所耗损,因此补正气(C对)。破瘀散结多用于体内血行瘀滞,阻滞经脉气血运行所造成的癥瘕,是具体的治则(A错)。理气行滞多用于气滞所导致的癥瘕(B错)。攻补兼施多用于邪盛正虚之体(D错)。先补后攻无此说法(E错)。4、A答案解析:妇人腹痛肾阳虚证治疗上一般会补肾助阳兼止痛(A对)。行气活血,化瘀止痛多用于治疗气滞血瘀的妇人腹痛证(B错)。补血养营,和中止痛多用于血虚,冲任失于濡养的妇人腹痛证(C错)。清热除湿,化瘀止痛多用于治疗湿热瘀结的妇人腹痛证(D错)。散寒除湿,化瘀止痛多用于寒湿凝滞,瘀阻胞宫的妇人腹痛证(E错)。5、A答案解析:急性盆腔炎湿热瘀结证,治以清热利湿,化瘀止痛用仙方活命饮,仙方活命饮出自《校注妇人良方》,具有清热解*,消肿溃坚,活血止痛的功效,使湿热去,瘀血行,则热退痛缓,疾病可愈(A对)。急性盆腔炎热*炽盛证用五味消*饮(B错)。慢性盆腔炎湿热瘀结证用银甲丸(C错)。急性盆腔炎热*炽盛证热*已入营血用清营汤(D错)。理中汤不用于治疗盆腔炎(E错)。

细目六产后恶露不绝

要点一概述

产后血性恶露持续10天以上,仍淋沥不尽者,称“产后恶露不绝”。又称“恶露不尽”“恶露不止”。

要点二病因病机

产后恶露不绝的主要病机是胞宫藏泻失度,冲任不固,血海不宁。常见病因有气虚、血热、血瘀。

要点三鉴别诊断

1.子宫黏膜下肌瘤:产后阴道出血淋沥不尽,B超提示宫内无胎盘胎膜残留,或可提示黏膜下肌瘤,HCG阴性。

2.绒毛膜癌:本病25%发生于正常妊娠足月产2-3个月后,除产后阴道出血淋沥不尽外,有时可见转移症状,如咯血、阴道紫蓝色结节,可拍胸片,查尿HCG、B超、诊刮等辅助诊断,如HCG阳性,B超提示宫内无胎盘胎膜残留、子宫增大而软,或有子宫壁肿瘤,或卵巢*素化囊肿。诊断性刮宫,组织物病理检查见坏死组织间夹有增生活跃且异型性滋养细胞,则可确诊。

要点四辨证论治

1.气虚证

主要证候:恶露过期不尽,量多,色淡,质稀,无臭气;面色?白,神疲懒言,四肢无力,小腹空坠;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气摄血固冲。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艾叶、阿胶、益母草。

2.血瘀证

主要证候:恶露过期不尽,量时多或时少,色暗有块,小腹疼痛拒按;舌紫暗或边有瘀点,脉沉涩。

治法:活血化瘀止血。

方药:生化汤加益母草、炒蒲*。

3.血热证

主要证候:产后恶露过期不止,量较多,色紫红,质黏稠,有臭秽气;面色潮红,口燥咽干;舌质红,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止血。

方药:保阴煎加益母草、七叶一枝花、贯众。

要点五预防与调护

1.加强早期妊娠检查及孕期营养调护,提倡住院分娩。

2.胎盘娩出后,必须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有无副叶胎盘。如发现有宫腔残留,多应立即清宫。

3.产后注意适当休息,注意产褥卫生,避免感受风寒。增加营养,不宜过食辛燥之品。提倡做产后保健操。

细目七缺乳

要点一概述

产后哺乳期内,产妇乳汁甚少或无乳可下者,称“缺乳”,又称“产后乳汁不行”。

要点二病因病机

乳汁为血所化生,来源于中焦脾胃。乳汁的分泌是否畅通,还有赖于肝气的疏泄。乳汁缺乏,多因气血虚弱,生化之源不足,或肝郁气滞,乳络不畅所致。常见病因有气血虚弱、肝郁气滞、痰浊阻滞。

要点三辨证论治

1.气血虚弱证

主要证候:产后乳汁少甚或全无,乳汁稀薄,乳房柔软无胀感;面色少华,倦怠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气养血,佐以通乳。

方药:通乳丹。

2.肝郁气滞证

主要证候:产后乳汁分泌少,甚或全无,乳房胀硬、疼痛,乳汁稠;伴胸胁胀满,情志抑郁,食欲不振;舌质正常,苔薄*,脉弦或弦滑。

治法:疏肝解郁,通络下乳。

方药:下乳涌泉散。

3.痰浊阻滞证

主要证候:乳汁甚少或无乳可下,乳房硕大或下垂不胀满,乳汁不稠;形体肥胖,胸闷痰多,纳少便溏,或食多乳少;舌淡胖,苔腻,脉沉细。

治法:健脾化痰通乳。

方药:苍附导痰丸合漏芦散。

细目八产后抑郁

要点一概述

产后抑郁是以产妇在分娩后出现情绪低落、精神抑郁为主要症状的病证,是产褥期精神综合征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西医称之为“产褥期抑郁症”。

要点二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与产妇的个性特征、体质因素及产后多虚多瘀的生理变化有关。主要病机是血虚或血瘀导致心神不守。常见病因有心脾两虚、瘀血内阻、肝郁气结。

要点三辨证论治

1.心脾两虚证

主要证候:产后焦虑、忧郁,心神不宁,常悲伤欲哭,情绪低落,失眠多梦,健忘,精神萎靡;伴神疲乏力,面色萎*,纳少便溏,脘闷腹胀;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养心安神。

方药:归脾汤。

2.瘀血内阻证

主要证候:产后抑郁寡欢,默默不语,失眠多梦,神志恍惚;恶露淋沥日久,色紫暗有块,面色晦暗;舌暗,有瘀斑,苔白,脉弦或涩。

治法:活血逐瘀,镇静安神。

方药:调经散或芎归泻心汤。

3.肝郁气结证

主要证候:产后心情抑郁,心神不安,夜不入寐,或噩梦纷纭,惊恐易醒;恶露量或多或少,色紫暗有块;胸闷纳呆,善太息;苔薄,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镇静安神。

方药:逍遥散加首乌藤、合欢皮、磁石、柏子仁。

细目九产后小便不通

要点一概述

新产后产妇发生排尿困难,小便点滴而下,甚则闭塞不通,小腹胀急疼痛者,称“产后小便不通”,又称“产后癃闭”。

要点二病因病机

产后小便不通的主要病机是膀胱气化失司所致。若肺脾气虚,肾阳不足,气机阻滞或瘀血阻滞,可导致膀胱气化失常,发为小便不通。常见的病因有气虚、肾虚和血瘀。

要点三辨证论治

产后小便不通因病在产后,不可滥用通利之品。

1.气虚证

主要证候:产后小便不通,小腹胀急疼痛,或小便清白,点滴而下,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语音低微,面色少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

治法:补气升清,化气行水。

方药:补中益气汤去升麻,加桔梗、茯苓、通草。

2.肾虚证

主要证候:产后小便不通,小腹胀急疼痛或小便色白而清,点滴而下,面色晦暗,腰膝酸软;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肾阳,化气行水。

方药:济生肾气丸或金匮肾气丸。

3.血瘀证

主要证候:产程不顺,产时损伤膀胱,产后小便不通或点滴而下,尿色略混浊带血丝,小腹胀满疼痛;舌正常或暗,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方药:加味四物汤或小蓟饮子。

细目十产后小便淋痛

要点一概述

产后出现尿频、尿急、淋沥涩痛等症状称“产后小便淋痛”。又称“产后淋”“产后溺淋”。

要点二病因病机

产后小便淋痛的主要病机是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利。肾与膀胱相表里,肾阴亏虚,阴虚火旺,热灼膀胱,或湿热客于脬中,热迫膀胱,或肝郁化热,移热膀胱,膀胱气化不利致小便淋沥涩痛。常见的病因有湿热蕴结、肾阴亏虚、肝经郁热。

要点三辨证论治

1.湿热蕴结证

主要证候:产时不顺,产后突感小便短涩,淋沥灼痛,尿*赤或混浊,口渴不欲饮,心烦,舌红,苔*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通淋。

方药:加味五淋散加益母草,或八正散,或分清饮。

2.肾阴亏虚证

主要证候:产后小便频数,淋沥不爽,尿道灼热疼痛,尿少色深*,伴腰酸膝软,头晕耳鸣,手足心热;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肾养阴通淋。

方药:知柏地*汤。

3.肝经郁热证

主要证候:产后小便艰涩而痛,余沥不尽,尿色红赤色,情志抑郁或心烦易怒,小腹胀满,甚或两胁胀痛,口苦而干,大便干结;舌红,苔*,脉弦数。

治法:疏肝清热通淋。

方药:沉香散。

第十一单元妇科杂病

细目一概述

要点一妇科杂病的定义

凡不属经、带、胎、产和前阴疾病范畴,而又与女性解剖、生理特点有密切关系的疾病,称为“妇科杂病”。

要点二妇科杂病的范围

常见的妇科杂病有癥瘕、盆腔炎、不孕症、阴痒、阴疮、子宫脱垂、妇人脏躁。

要点三病因病机

由于杂病范围广,其病因病机亦较为复杂。寒热湿邪、七情内伤、生活因素、体质因素诸多病因均可导致疾病的发生。其病机主要是肾、肝、脾功能失常,气血失调,直接或间接影响冲任、胞宫、胞脉、胞络而发生妇科杂病。最常见的病因病机是气滞血瘀,湿热瘀结,痰湿壅阻,肾虚,肝郁,脾虚,冲任、胞脉胞络损伤,及脏阴不足等。

要点四杂病的治疗

重在整体调补肾、肝、脾功能,调理气血,调治冲任、胞宫,以恢复其生理功能,并注意祛邪。常用具体治法有补肾疏肝、健脾、益气、祛瘀、化痰、消癥、清热解*、甘润滋养及外用杀虫止痒等。杂病大多病程日久,经年累月,治疗难图速愈,必须坚持服药调治,配合心理治疗,假以时日,方显疗效。

细目二癥瘕

要点一概述

妇人下腹结块,伴有或胀,或痛,或满,或异常出血者,称为癥瘕。癥者有形可征,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瘕者假聚成形,聚散无常,推之可移,痛无定处。一般以为癥属血病,瘕属气病,但临床常难以划分,故并称癥瘕。癥瘕有良性和恶性之分,这里仅指良性癥瘕。

要点二病因病机

癥瘕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机体正气不足,风寒湿热之邪内侵,或七情、房事、饮食内伤,脏腑功能失调,气机阻滞,瘀血、痰饮、湿浊等有形之邪凝结不散,停聚小腹,日月相积,逐渐而成。由于病程日久,正气虚弱,气、血、痰、湿互相影响,故多互相兼夹而有所偏重,极少出现单纯的气滞、血瘀或痰湿。主要病因有气滞血瘀、痰湿瘀结、湿热瘀阻和肾虚血瘀。

要点三鉴别诊断

首先应与妊娠子宫及尿潴留鉴别;然后识别妇科良性癥瘕所涉主要病种,如卵巢良性肿瘤、子宫肌瘤、盆腔炎性包块、陈旧性宫外孕。

要点四辨证论治本病治疗大法为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临床上宜根据患者寒热虚实属性之不同,结合体质及病程长短而酌用攻补,以期达到阴阳平和之目的。

1.气滞血瘀证

主要证候:下腹部结块,触之有形,按之痛或无痛,小腹胀满,月经先后不定,经血量多有块,经行难净,经色暗;精神抑郁,胸闷不舒,面色晦暗,肌肤甲错;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弦涩。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消癥。

方药:香棱丸或大*?虫丸。

2.痰湿瘀结证

主要证候:下腹结块,触之不坚,固定难移,经行量多,淋沥难净,经间带下增多;胸脘痞闷,腰腹疼痛;舌体胖大,紫暗,有瘀斑、瘀点,苔白厚腻,脉弦滑或沉涩。

治法:化痰除湿,活血消癥。

方药:苍附导痰丸合桂枝茯苓丸。

3.湿热瘀阻证

主要证候:下腹部肿块,热痛起伏,触之痛剧,痛连腰骶,经行量多,经期延长,带下量多,色*如脓,或赤白兼杂;兼见身热口渴,心烦不宁,大便秘结,小便*赤;舌暗红,有瘀斑,苔*,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化瘀消癥。

方药:大*牡丹汤。

4.肾虚血瘀证

主要证候:下腹部结块,触痛;月经量多或少,经行腹痛较剧,经色紫暗有块,婚久不孕或曾反复流产;腰酸膝软,头晕耳鸣;舌暗,脉弦细。

治法:补肾活血,消癥散结。

方药:补肾祛瘀方或益肾调经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妇科学妇科杂病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