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4月9日—11日,第十届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护理专业赛道东北华北赛区比赛落下帷幕,我校代表队沉着应战,团结合作,取得团体一等奖和“四步触诊和胎心监测”个人单项奖的优异成绩,作为辽宁省唯一一所护理院校晋级全国总决赛,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近日,小编采访了护理学院参赛师生,让我们一同听听她们的收获与心得吧!
01小编:我看到培训教室中你们挂起了“让青春在奋斗中闪光,让汗水在勤勉里流淌”的条幅,相信大家在备赛中一定做了充分的准备,请您介绍一下备赛的情况?王欢(指导教师):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学校的重视和学院的支持,离不开所有指导教师的悉心指导和参赛选手的努力拼搏。培训期间,学院各部门有计划有步骤实施培训,组织专职教师30余人利用寒假时间对学生进行前期培训,为后续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培训中期、后期将参赛选医院技能中心进行培训,临床培训团队把多年的培训经验无私的传授,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参赛选手的选拔从最初的15人到6人再到4人,经过层层考核遴选。我们弘扬了护理人敢打敢拼的精神,刻苦训练,比赛时不畏强手,相互协作,配合默契,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刘彤巍(指导教师组长):培训过程中我们制定了详尽的培训计划,包括周计划,日计划,根据训练情况随时调整,有针对性提高选手能力。团队一起梳理考点,在遵循教材和考点的基础上优化每一项操作流程,凝炼每一项操作的沟通语言,手把手教给学生,设计各种赛场上突发状况的应对办法,确保所有项目都在规定时间完成。培训过程确实非常艰苦,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心理调试、生活照顾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来看待,师生关系非常融洽,教师团队精诚团结,这样的氛围也是我们取得成绩的重要保证。
02小编:经历是最宝贵的财富,这一定是让师生们终身难忘的比赛,也是同学们职业生涯中美好的回忆,回首这段经历,大家有什么想分享的呢?丛羽琪:学校和学院选出七位脱产老师,他们来自内科、外科、急救、基护、儿科、妇科,对理论和实践知识都非常精通,对我们进行了有计划针对性系统训练,找各种各样病例,提出许多宝贵指导建议,早8晚10的训练持续了很久,在各项操作非常熟悉的情况下我们继续开展了第二个模块模拟赛训练,刚开始我们总是离不开老师设的“陷阱”,在人文关怀、健康宣教上总是有薄弱,每次模拟赛后老师都会一遍遍给我们讲解赛中的失误以及需要注意的地方,我们学会了把模拟人当作真正病人,会连接病例情况,把基本知识、基本操作联合到一起,对病人有共情能力、爱伤情怀、临床思维。
赵紫晴:在培训过程中,技能中心指导老师不断为我们出赛题、搜资料,给予我们细心指导,他们尽职尽责,规范我们的每一个动作,从病人的评估到皮肤的消*,进针的角度,再到病人的沟通,甚至连说话语气、音调、步态都要反复推敲和实践,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尽一切可能地为我们解决各种困难。正是这种严格的要求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我们的操作技能迅速提升。
王爽:由于时间紧迫、学习任务繁重,涉及相关考点40~60项左右,我们面对的是巨大的心理压力,太多未知的问题、短时间内能否顺利按照计划完成所有训练、所有考点能否真正的理解和吸收、操作能否熟记和灵活运用……纠结、焦虑,每当这时,老师们都会带我们分析考点、分析病例、分析局势,做详尽备战计划和攻略,给我们心理上以关怀和鼓励,让我们重拾信心。老师们忘我付出,几乎每一名指导老师都是加班加点,周末甚至只能把孩子带到学校与我们一起上课,春节期间都没有陪伴家人,而是和我们一起在学校进行紧张的培训,这让我们非常感动,收获了一份珍贵的师生之情。每一次模拟训练,我们都当作是真正的赛场,在一次次磨练磨合中,无论是理论、技能还是心理状态都有了质的变化。
王塞雯:在比赛练习过程中,我们感到了团结的力量,大家相互督促、相互练习,一起分享了快乐、痛苦、微笑和泪水,并肩作战的日日夜夜,为了同一个目标共同奋斗,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只有团队结合在一起,才会爆发出无比的力量,团队精神就是这样形成的。虽然这次比赛高手如林,我们感到了压力,但我们始终坚定一种信念,那就是全力以赴。为此我认真对待每一次、每个细节的培训,做出了积极认真的准备。我们相信天道酬勤,始终坚信能够出色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自身潜力和加强专业知识,能够为学校争光,我们对锦州医科大学有信心!
王欢(指导教师):此次大赛属于综合性评比,技能大赛有理论答题环节,所以脱产指导教师设置了专门的理论指导教师。我主要负责的是理论指导。每天分六个不同时段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强化,培训方式为每日出三套相关强化内容的理论试题,为了更好应战,涵盖题型全面,包括单选、多选、判断、简答、病例分析,总计出题多道题,在学生每次答题后进行批阅和答疑。邻近比赛前一周汇总10套冲刺题。指导教师在组长刘彤巍老师带领下与学生同吃同住,奋战50个日日夜夜,分析考点与考情,进行了涉及内、外、妇、儿、急救、老年等多个学科近40个考点60多项操作的培训与考核。指导教师每天工作15个小时,培训计划具体到分钟并严格按照计划推进,共编写了站点式模拟病例项,赛道式病历50项,进行了15次模拟演练。张会君院长向广东、安徽、河北、四川、甘肃等赛区参赛院校收集借鉴病例上百余例,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临床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建立,为参赛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为了提高培训效果,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先后到ICU、妇产科、新生儿病房、急诊科、手术室等科室进行现场观摩与培训,让学生感受真实的临床病例,对考点涉及的临床护理前沿知识进行了培训。期间张会君院长和马艳梅主任、杨文燕主任多次带队组织护理专兼职教师模拟考核,进行赛前热身。记得初赛后晚上回到住处,指导教师们向学生了解比赛的每一个环节,分析考点,揣摩案例,推测变换不同案例情境,凭借多年教学经验,预设比赛环节的容易出错环节,为学生在作战技巧上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鼓舞了士气,增强了信心,一分付出一分收获,国赛,我们来了!
03小编:比赛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丛羽琪:比赛最大的收获是认识自己,帮助我迅速成长。我不仅能够更加全面地判断病例,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分析问题,提高了自己的抗压能力与心理素质,还发现自己的潜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不断充实自己,有勇气迎接新的挑战。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做一个以病人为整体多方面思考分析病情的高层次护理人员,为这份光荣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王塞雯:此次比赛,赛的不只是技能,更是一次综合实力的展现。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比赛中学到的东西。我想,最大的收获不是输赢,而是在相互切磋的过程中,学习到对手的优点,发现自身的不足,从中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欧洲著名数学家笛卡尔的一句名言“我思故我在”,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了“临床思维”的重要性,任何时候必须真正的做到“以病人为中心”,我们做任何一项操作不仅仅是完成这项操作,而是要时刻把病人的首优护理问题摆在首位,真正的帮到患者,注重人文关怀,注重与患者的沟通。通过这次比赛我的意志到了一次很好的历练,这是一个成长的经历。赵紫晴:比赛当天,面临强劲对手,我们并没有胆怯和退缩,在整个比赛中发挥了自己应有的水平。在公布成绩的那一刻,看见我们的领队老师眼含泪珠的向我们走来时,我的心情非常激动,我和队友和老师们紧紧抱在一起,潸然泪下,付出和努力没有白费!赛后,我不断反思,切实体会到了技能操作在护理过程中的重要性。想要拥有扎实的操作技能,就必须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一次次反复的操作中,不断得到提升,整个流程越来越趋于标准化。一个月之后的国赛,我们会继续努力,奋发图强,取得更优异的成绩!张会君(护理学院院长):非常感谢学校*委对我们的重视和支持,成绩医院的支持、教师的培训和同学们的努力拼搏。比赛虽然结束了,但是对我们来说护理学教育改革才刚刚开始,带给我们的思考也是很多的。第一就是进一步提倡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多组织学生到一线进行培训和观摩,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进一步加强护理评估,提升学生健康宣教的能力,提升学生护理评估、健康教育、人文关怀和团队协作综合能力。三是加强应变能力,良好的应变能力可以让学生在复杂多变的学习工作中找到突破口。竞赛是抓手、是途径,最终是要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目的,希望借助比赛,我们能够进一步开阔视野,为创新学校护理实践教学体系,推进学校护理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护理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质量奠定坚实基础。最后,表达我的心愿和祝福:天使筑梦展新翼,乘风破浪再前行!
文王聪图
护理学院责任编辑丨周围锦州医科大学传播媒体中心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