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是第个国际护士节。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内蒙古云曙碧公益事业基金会、内蒙古自治区护理学会、医院表彰了名全区优秀护士和10名“云曙碧精神奖”的护理工作者,医院妇产科副主任护师陈雪云荣获“全区优秀护士”。
丰碑无语,行胜于言,我们不是天使,但却能在平凡中铸就伟大。
——题记
驼铃悠扬,胡杨屹立,这是壮美北疆的苍茫大漠所特有的景致。地处内蒙古自治区最西部的阿拉善盟,被称为美丽的“驼乡”,骆驼被誉为“沙漠之舟”,它象征着坚韧不拔,任重道远,正如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医务工作者怀揣着对家乡的热爱,在从医路上满怀坚定、执着顽强,在救死扶伤的征程中,他们从未退缩,勇敢前行,用坚守与责任守护着驼乡人民的健康,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做着不平凡的奉献。从事护理工作24年的陈雪云,倾注自己所有的爱心与热忱,把青春和汗水献给了她热爱的护理事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护理事业的平凡与伟大。
丰碑无语,行胜于言,伟大出自平凡年12月出生的陈雪云,工作24年来一直奋斗在临床护理第一线,先后在急诊医学科、妇产科等科室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年年初,随着全国新冠疫情的爆发,医院妇产科病房暂停收住患者,原本可以在家休息待命的她在第一时间主动请缨到发热门诊工作,至今一直坚持在发热门诊从事护理工作。对于45岁的她,在很多人的眼里,已经算是临床一线大龄护士,可她从未这样想过。主动要求要和90后的同事们一起参与倒班,无论白班还是夜班,加班加点,她从无怨言,从未退缩;不怕脏,不怕累,从未展现出一点疲溃的状态;无论在哪个岗位上,她都能用自己多年丰富的护理经验,最大程度去帮助更多的患者和同事。工作24年来,她饱含对护理事业的满腔热情,始终遵循“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护理一线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养,视病人如亲人,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从她到院参加护理工作至今,依靠自己不懈的努力,硕果累累,曾先后获得先进工作者,优秀带教老师,最美护士,护理知识竞赛一等奖等荣誉。
在陈雪云看来,护理工作平凡而又不平凡。她铭记着这样一段话: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粒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在工作中她总是用这些话反问自己,因此每当患者寻求帮助时,她都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尽力去帮助患者和家属解决实际困难,给予患者心理安慰,尽力帮助患者缓解病痛,尽快恢复健康,在工作中获得患者及家属的一致好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一名年轻的护士变成一名大龄护士,从参与普通的打针输液工作到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工作,勤学苦练她拥有了一身过硬的技术本领。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她还要协助护士长工作,帮助科内其他护士处理疑难护理技术问题,带、教年轻护士和实习人员;在三班倒的情况下,她克服各种困难,努力完成护理本科自学考试,同时刻苦钻研护理专业知识,晋升为副主任护师。她注重真抓实干,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努力提高自身护理操作技术水平,并扎扎实实地应用到临床工作中,医院护理队伍的一名骨干。
危急时刻,尽显爱心与担当她曾是急诊科的一名护士,众所周知,医院重症患者最集中、抢救任务最繁重的科室。一次她上夜班时,一阵凄厉的呼救声传来划破了宁静的夜空,“医生,快救命啊!快来人啊!”。掀开门帘,从夜幕中冲进急诊科的是一位中年男性,怀里抱着一位披头散发正在抽泣的中年女性。虽然不知道具体情况如何,但陈雪云看见眼前的一幕后,一心只想着病人的安危,毫无顾忌在第一时间立刻迎了上去,“请问,患者哪里不舒服?”一边问一边和医生快速查看患者病情,得知患者是服药自杀。被抱在怀中的中年女性患者除了不停地抽泣,不多说一个字。而此刻,已经情绪失控的中年男人则语无伦次的反复要求:“快用药!快用药!快用药!”。陈雪云迅速而熟练地和医生一起将患者送进了抢救室,并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抢救工作。患者病情危重,到底经历了什么?为什么要服*药自杀?是抑郁症?是家庭矛盾?还是……这些问题在她的脑海中闪现。作为一名急诊护士,也曾不止一两次面对这样的病患,顾不了那么多,征得患者家属同意后遵医嘱她立刻为患者洗胃。可是在为患者插好管路准备洗胃时,患者极其不配合。陈雪云握着患者的手,努力稳定患者情绪,在她细心地安抚下,最终完成了洗胃。经过医生和护士的积极抢救,患者转危为安,但需留在观察室继续治疗,陈雪云来到患者的床旁,轻轻地抚摸着患者的头发,温柔地对患者说:“您想过没有,您要是死了,您的孩子怎么办?没有谁的生活会一帆风顺,更没有谁的生活始终幸福美满。但这些并不是我们轻易放弃自己生命的借口,要想开点,没有过不去的坎!”。患者听到这些话,含泪点点头。此刻眼神的传递,有理解,有坚定。她们之间是医患关系,但更像是亲人朋友,患难与共,相互鼓励。在急诊科,经常会遇见这样惊险的情况,但无论当时情况如何,陈雪云始终坚持一个执念,就是要抓紧时间,珍惜每分每秒的抢救时间。只要患者一息尚存,哪怕只有一点点挽救的机会她都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患者和死神作斗争,把生命从死神的手中抢夺回来。
陈雪云始终坚定救死扶伤既是医务工作者的使命,也是医务工作者的职责,危急时刻,要尽显担当。记得还有一次她值白班时,医院附近的垃圾堆旁趴着一个人,一动不动。闻讯后,她和医生还有保安人员急忙抬着担架冲了出去。看到趴在地上的患者,及时拨打电话,并和医生迅速蹲在地上呼叫患者,检查有无生命迹象。患者并无回应,但是摸到颈动脉的搏动后,她的心里稍松了口气。医院跑去,经积极抢救,患者渐渐睁开了眼睛,微微地张了张口。几个小时的精心治疗与护理,患者病情渐渐好转了,但依旧不说话,眼神呆滞,初步推测这是一名智障患者。陈雪云为患者打了水,为他擦去身上的尘土并买来了食物。这样的事例在急诊科屡见不鲜。她就是用这样朴实而热烈的情怀温暖着身边的人;她的善良,她的爱心,感染着身边的人。
用心托起生命,用爱迎接新生年,陈雪云从急诊科调入妇产科病房,身为女性又是母亲,她更能理解和体贴产妇的心理,设身处地的为她们着想。在这里,没有太多的言语,却总是微笑着,鼓励着,安抚着恐慌与无助的准妈妈,把一个个小生命迎接到这个世界。她自己都记不清迎接了多少个新生命的诞生,又多少次的将急危重症产妇从生死线上抢救回来。在一次夜班时,来了一位宫外孕患者,需要急诊手术。可是听到诊断及治疗意见后,患者又哭又闹,坚决拒绝手术,怕上了手术台就下不来了,想把家里安排妥当再接受治疗。但宫外孕是急症,随时有生命危险,见此情景,陈雪云一边做术前准备,一边与患者沟通,减少患者的顾虑。她告诉患者,宫外孕不是大病,但是急症,同时解释宫外孕的发病原因及治疗过程,又举出实例安慰患者,患者情绪终于稳定下来,积极配合治疗。
又是一个*昏,产房里伴随着一声清脆的啼哭声,产妇即将结束分娩过程。可当胎盘娩出后,产妇阴道出血量急剧增多,陈雪云和值班医生立即投入抢救。进入手术室后,主任和多科室医师协同作战。可产妇出血量大,血库告急,在争分夺秒的危急关头,征得领导和家属的同意后,她立即通过院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