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8年,今年终于有了娃娃。”赤水市官渡镇和平村村民袁守霞,逗弄着怀里的孩子,脸上洋溢着笑容。袁守霞因为孕早期体内*体酮不足,一直怀不上宝宝。她说:“前几年镇卫生院条件差,都是到外地做检查,来回跑很辛苦,还花了不少钱。”
去年年底,袁守霞再次怀孕,就诊于官渡中心卫生院。今年4月的一天,她突感身体不适,便来到官渡中心卫生院,卫生院立即启动产妇急救预案,医院孕产妇急救中心立即派专家和急救车赶往卫生院。最终,在专家帮助下,袁守霞顺利分娩。分娩后72小时,袁守霞出院,早产的孩子住院8天后也顺利出院。“不仅在家门口就生了娃娃,报销比例也高,只用了多块钱。”袁守霞说。
医院综合改革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获得感的一个实例。
近年来,贵州省医改工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健康贵州建设为统揽,坚持探索创新、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改革路径,以蹄疾步稳的医院综合改革,着力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贵州实际的医改之路。
连续5年,余庆县、遵义市、福泉市、长顺县、赤水市等地先后列入国务院医院综合改革“医院综合改革成效较为明显的地方”,贵州是全国获此表彰最多的省份之一。
医院综合改革高位推进“入之愈深,其进愈难。”改革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余庆县成立以书记县长任双组长,县编制、发改、财*、人社、卫健、医保等部门为成员的医共体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成立医共体管理服务中心,组建8个管理服务部门,实现专业人管专业事。
赤水市*府组建由市长任主任的医院管委会,每年召开专题会议,集中研究解决改革发展重大事项,推进医院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三权分立;市财*投入医院“六项投入”资金约4.05亿元,承担化解医院历史负债余万元,划拨康养园区约6亿元资产;推行医院人事编制备案制改革;建立医院工资总额管理、院长(书记)医院绩效考核制;赋予医院内部绩效分配自主权。
福泉市委、市*府主要领导担任医管委“双组长”,统筹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封存编内人员档案工资,全面实行岗位薪酬+绩效薪酬,编内编外同岗同标准,按劳取酬。建立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医院考核评价机制,通过第三方考评定院长年薪、定医院考核奖和薪酬总量。
……
新一轮深化医改工作启动以来,在省委、省*府坚强领导下,贵州始终将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相继召开全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大会和全省卫生与健康大会,先后出台《关于大力推动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卫生与健康事业改革发展的意见》等纲领性文件和若干配套*策举措,从顶层设计上高位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同时,贵州始终坚持“一把手抓改革”,及时调整充实以省长任组长的医改领导小组,由常务副省长、分管副省长担任副组长,有力推动“三医”联动改革。省卫生健康委健全建立厅级干部分片联系市州医改工作机制,一位厅级干部携分管处室“包保”联系一个市州,形成全委上下齐心抓医改的良好工作态势。
进一步化解“看病难”如何进一步破解“看病难”?贵州构建多层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将优质的医疗服务扎根乡镇、社区,让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更强,医改正让群众看病越来越容易。
5月19日上午,官渡镇中心卫生院中医馆内,用蓝色布帘隔开的20间诊疗室已经满员。中医康复科医生陈长英正忙着帮患者做艾灸、敷药膏、拔罐、推拿。
赤水医院副院长、官渡中心卫生院原院长韩华鑫介绍,年以前,官渡镇大多数患者到赤水、习水,甚至省外就医,群众“看病难、看病远、看病贵”问题凸显。转折出现在年9月,赤水市实施“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由医院全面托管官渡中心卫生院。
托管后,赤水医院引人才、添设备、重培养、强管理、提技术,切实提升卫生院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目前,官渡中心卫生院有临床、医技及行*科室17个,开放床位张,承担了区域内常见病、多发病接诊救治及危重症转诊工作,能独立开展分娩、外科、骨科、妇科常见病及腔镜微创手术治疗。
官渡中心卫生院的变化,是贵州大力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让基层医疗机构强起来的一个缩影。
医联体、医共体建设,使资源共享,让百姓受益。近年来,贵州省坚持以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为前提,启动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实现省、市、县、乡有效联动,最大限度地优化了资源配置、激发了基层运行活力。积极推进城市医疗集团建设,全省9个市(州)已经印发了城市医疗集团建设方案,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城市医疗集团建设。大力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全省有68个县已开始实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共启动建设个紧密型医共体,纳入乡镇卫生院个,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个。以专科协作为纽带,组建区域间若干特色专科联盟,形成补位发展模式,重点提升重大疾病救治能力。
贵州还推进医疗健康与大数据深度融合,发挥信息化优势,让数据多跑路,患者少跑路。各医院开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