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急救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急救医学总结3
TUhjnbcbe - 2021/8/17 20:33:00
急救医学总结的最后一部分!

这份总结来自“四个秃头姐妹花”——是四个美丽大方……(此处省略n多形容词)的麻醉专业的小姐姐。万分感谢!

第十六章心肺脑复苏

一、概念

心肺复苏CPR:采用徒手和(或)辅助装备来维持呼吸、心脏骤停病人人工循环和呼吸最基本的抢救方法,包括开放气道、人工通气、胸外心脏按压、电除颤以及药物治疗等,目的是尽快使自主循环恢复ROSC。

二、CPR操作的要点

快速反应,团队协作

施救者应同时进行几个步骤,如同时检查呼吸和脉搏,以缩短开始首次按压的时间。

生存链“一分为二”

AHA成人生存链分为两链:院内急救体系、院外急救体系。

先电击or先按压

若能立即取得AED,对于成人,应尽快使用除颤器;若不能,应在他人前往获取以及转变AED时开始心肺复苏,在设备提供后尽快尝试除颤。

别再使劲按了

高质量胸外按压,按压频率~次/分;按压幅度达5~6cm,确保按压后放松期胸廓完全恢复原状,中断时间10s。

瘾君子的福音

对于已知或疑似阿片类药物成瘾的患者,如无反应且呼吸、脉搏正常,可由经过正规培训的非专业施救者和BLS施救者肌注或鼻内给予纳洛酮。

胸外按压需“有效”

胸外按压在整体心肺复苏中的目标比例至少为60%。

加压素被“除名”

联合使用加压素和肾上腺素,相比标准剂量的肾上腺素在心肺复苏时没有优势。给予加压素相对使用肾上腺素也没有优势,因此,加压素已不在新版指南当中。

C-A-B顺序仍需坚持

单一施救者的施救顺序:先进行胸外按压,再进行人工呼吸(C-A-B),减少首次按压的延时;30次胸外按压后做2次人工呼吸。

三、CPR操作的理论和标准化问题

1、基本生命支持BLS

早期心肺复苏技术被归纳为A(airway)——开放气道、B(breathing)——人工呼吸、C(circulation)——胸外按压、D(defibrillation)——电除颤。其流程如下:

①检查意识及反应,求救EMSS

首先确定现场有无威胁病人和急救者安全的因素,用动作或呼叫来判断病人有无意识,对无反应病人应采取平卧位,立即启动急救医疗服务系统EMSS。ü五早生存链:早识别呼救、早心肺复苏、早电除颤、早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CLS、早复苏后救治。生命链细分为院外生存链OHCA、院内生存链IHCA②检查呼吸、脉搏检查有无呼吸或是否为叹息样呼吸,同时检查大动脉(颈动脉、股动脉)搏动,时间限制在10s以内。③胸外按压

电除颤前先行胸外按压(一般为2分钟),可改善心肌供氧,提高除颤成功率。高质量胸外按压,即频率~次/分,按压幅度达5~6cm,确保按压后放松期胸廓完全恢复原状,尽量减少按压中断,中断时间10s。

ü复苏体位:平卧位于坚实平面上ü按压部位:胸骨中线下1/3交界处(两乳头连线与胸骨中线交叉处)ü按压手法:身体稍前倾,肩、肘、腕于同一轴线上,与病人身体平面垂直ü复苏顺序:共识推荐以优先胸外按压为序,流程为C—A—Bü按压/通气比:成人按压/通气=30:2,婴儿及儿童双人CPR按压/通气为15:2,每5组30:2的CPR为一个周期,时间约2分钟ü按压轮换:2人以上CPR时,每隔2分钟交替做CPR④开放气道与人工呼吸ü开放气道:仰头抬颏法、双手托颌法ü人工呼吸:无论何种方法,急救者均应持续吹气1s,见胸廓起伏,潮气量6~7ml/kg。ü人工气道建立前,人工呼吸频率为10次/分(指南更新);建立后为8~10次/分,此时不再需要按压/通气30:2比例进行。⑤电除颤电除颤是终止心室颤动的最有效方法。早期电除颤是决定心脏骤停病人能否存活的关键因素,除颤每延迟1分钟,病人存活率下降7%~10%。单次点击除颤方案可显著提高存活率。ü除颤能量选择:双相波J,单相波J,双相波比单相波更有效。ü电极位置:右侧放置于右锁骨下区,左侧放置于左乳头侧的腋中线处。

2、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CLS

可归纳为高级A、B、C、D,即A(airway)——人工气道、B(breathing)——机械通气、C(circulation)——建立液体通道,使用血管加压药物及抗心律失常药、D(differentialdiagnosis)——寻找心脏骤停的原因。

3、心肺复苏常用药物目前观点

给药途径

周围静脉(肘前或颈外静脉)首选

肾上腺素

建议使用静脉注射肾上腺素,每3~5分钟给予1mg

血管加压素

可考虑使用血管加压素,但其作为肾上腺素的代替药物并无优势

胺碘酮

适用于无脉性VT或VF引起的心脏骤停

利多卡因

自主循环恢复(ROSC)前,推荐针对除颤难治性VF/pVT患者在除颤无效时使用胺碘酮或利多卡因,两者无差别推荐

碳酸氢钠

适用于高钾血症、心脏骤停前的代谢性酸中*、三环类抗抑郁药过量、CPR时间较长

阿托品

对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无效,已从心脏骤停流程中去除

呼吸兴奋剂

有害无益,机械通气是提高呼吸复苏成功率最有效的手段

异丙肾上腺素

不作为CPR用药

4、CPR最新国际指南(某乎找的,指南写的太复杂了TAT)

1、意识的判断:用双手轻拍病人双肩,问:“喂!你怎么了?”告知无反应。

2、检查呼吸:观察病人胸部起伏5-10秒(1、2、3、4、5…)告知无呼吸

3、呼救:来人啊!喊医生!推抢救车!除颤仪!

4、判断是否有颈动脉搏动: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从气管正中环状软骨划向近侧颈动脉搏动处,告之无搏动(数1,2,3,4,5…判断五秒以上10秒以下)。

5、松解衣领及裤带。

6、胸外心脏按压: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1/3处),用左手掌跟紧贴病人的胸部,两手重叠,左手五指翘起,双臂伸直,用上身力量用力按压30次(按压频率至少次∕分,按压深度至少px)

7、打开气道:仰头抬颌法。口腔无分泌物,无假牙。

8、人工呼吸:应用简易呼吸器,一手以“CE”手法固定,一手挤压简易呼吸器,每次送气-ml,频率10-12次/分。

9、持续2分钟的高效率的CPR:以心脏按压:人工呼吸=30:2的比例进行,操作5个周期。(心脏按压开始送气结束)

10、判断复苏是否有效(听是否有呼吸音,同时触摸是否有颈动脉搏动)。

11、整理病人,进一步生命支持

第十七章创伤急救

一、创伤的病理生理改变

严重创伤可引起全身反应,局部表现有伤区疼痛、肿胀、压痛;骨折脱位时有畸形及功能障碍,还可能导致致命性大出血、休克、窒息及意识障碍。

二、创伤的急救处理原则

创伤基本生命支持BTLS主要包括:通气,止血,包扎,固定,搬运

1、通气:紧急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心脏按压等。

2、止血:

①指压法——适用于头部和四肢的动脉出血,手指压在出血近心端的动脉处(如颞动脉、面动脉、尺/桡动脉、肱动脉)

②加压包扎止血法——适用于四肢、头颈、躯干等体表出血

③填塞止血法——颈部、臀部等大而深的伤口

④止血带法——适用于腘动脉、肱动脉引起的大出血,或股动脉不能用加压包扎止血时。上臂大出血扎在上臂上1/3,前臂或手外伤扎在上臂下1/3,下肢扎在股骨中下1/3交界处

3、包扎

目的是保护伤口,减少污染,固定敷料,协助止血

4、固定

对骨折部位尽早进行临时固定,防止血管、神经等组织的二次损伤

5、搬运

凡怀疑有脊柱、脊髓损伤者,应以伤者身体长轴方向拖动不可从侧面横向拖动。

三、多发伤的临床特点

多发伤是指同一机械致伤因素(直接暴力、间接暴力、混合性暴力)作用下,机体同时或相继遭受两种以上解剖部位或器官的较严重损伤,至少一处损伤危机生命或并发创伤性休克。①损伤机制复杂②伤情重、变化快③生理功能紊乱④易漏诊、误诊⑤处理顺序与救治原则的矛盾⑥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

四、复合伤的临床特征、诊断、救治原则

复合伤是两种或以上致伤因素同时或相继作用于人体造成的损伤,较多发伤和多部位损伤更严重而复杂,是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

五、挤压伤的临床特征、诊断、救治原则

挤压伤是机体任何一个部位受到挤压,使组织结构的连续性受到破坏和功能障碍。

临床特征

表现

急救原则

手指、脚趾挤压伤

指(趾)甲下血肿呈黑紫色,也可为开放性损伤

早期冷敷,后期热敷,及时排除甲下积血

内脏及肢体伤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改变,肢体挤压伤严重肿胀者,及时行切开减压术

筋膜间隔综合征

(1)初期患肢间歇性麻木和异样感;

(2)随后广泛而剧烈地进行性灼痛,向远端放射,远端动脉搏动减弱;

(3)最后可导致肢体坏死、神经麻痹,甚至危及生命

(1)注意外固定包扎的松紧度;

(2)若出血血液循环不改善,应及时手术切开减压;

(3)减张后仍不缓解或合并气性坏疽者应截肢

挤压综合征

四肢或躯干肌肉丰富的部位被外部重物长时间挤压,解除压迫后出现肢体肿胀、肌红蛋白尿、高钾血症为特点的急性肾衰竭

(1)现场急救处理

及时解除重物,制动伤肢,用凉水降低温度,绝不能抬高患者或进行按摩、热敷、活动等。开放性出血者应及时止血。

(2)辅助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X线、血电解质监测、血肌酐磷酸酶判断等

(3)全身治疗

抗休克、碱化尿液、利尿脱水、抗感染,若出现急性肾衰竭应按急性肾衰处理

(4)局部伤肢治疗

筋膜切开术、截肢术、高压氧等

(5)预防

第十九-二十二章灾难医学

一、灾难医学

指因灾难事故中涉及人员伤亡而必须迅速实施的医疗救援,包括对灾难的预见、预防和准备,灾难现场伤员的解救和医疗急救,重大灾难后卫生防疫,如饮水卫生等

二、检伤分类及分类标志的意义

三、地震

灾难特点:

救治原则:P

四、交通事故伤

灾难特点:

救治原则:P

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灾难特点:

救治原则:P

暑假快乐吧!!

扫码

1
查看完整版本: 急救医学总结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