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健康报」
这是一组令人骄傲的数字。年,四川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至16.84/10万、5.22‰和7.3‰,虽与北京、上海以及东部发达省份存在一定差距,但已达到该省历史最低水平,并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
成绩的背后,四川付出了哪些艰辛努力?面对三孩生育*策,该省未来将如何在妇幼健康服务等方面补齐短板?记者就这些问题专访了四川省卫生健康委*组成员、副主任赵汝鹏。
01
健康报:四川是人口大省,也是多民族省份。近年来,四川在保障母婴安全方面有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成绩?下一步工作有哪些考虑?
赵汝鹏:针对地域广阔、区域发展差异比较大的省情,我省对保障母婴安全高度重视,将“母婴安全管理责任落实”作为妇幼健康工作的底线任务,纳入了省*府对市州*府目标考核;大力实施妊娠风险防范、危急重症救治、新生儿安全管理、质量安全提升、专科能力建设、便民优质服务及民族地区综合攻坚“七大行动”,着力织密组织保障、机构服务、监测评估、全程管理、危重救治、质量控制和薄弱帮扶“七张网”。特别是针对基层危重患者救治能力薄弱的情况,畅通了上下联动、快速反应、协同作战、有序运转的孕产妇和新生儿危重救治绿色通道;针对边远、民族地区服务能力薄弱的情况,组织实施了母婴安全对口帮扶和医疗卫生“传帮带”工程,有效提升了全省妇幼健康服务水平。
“十四五”时期,我省母婴安全工作将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新一轮《母婴安全提升计划》部署,扎实抓好妊娠风险防范、危急重症救治、质量安全管理、妇幼专科服务能力及群众就诊分娩体验的“五个进一步提升”,并落实“三个精准强化”。针对三孩生育*策实施后高龄孕产妇增多的趋势,通过婚前医学检查、孕妇学校、互联网媒体等多种平台和方式,加强对育龄妇女科学怀孕的健康教育,让妇女知晓在哪些疾病情况下暂不适宜怀孕;针对近年来妊娠合并症、并发症增多的情况,重点加强各级危重救治中心的多学科救治能力和协作机制建设;针对边远贫困地区孕产妇主要死因的情况,重点加强妊娠风险评估等适宜技术培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识别高危妊娠和及时转诊的意识和能力。我们希望做到既补能力又强管理,既抓全面又强重点,既保安全又促发展,为广大家庭的母婴安全保好驾、护好航。
02
健康报:当前,我国决定实施三孩生育*策。从妇幼健康服务供给上看,四川现状如何?有哪些强化措施?
赵汝鹏:近年来,四川建网络、提能力、促联盟,强化3个方面的工作,使妇幼健康服务能力有了显著提升。一是争取中央投资6.28亿元、地方财*资金6.36亿元及抗疫特别国债和省*府地方债券24.6亿元,用于个医院产儿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能力提升。二是以等级评审促建设、促发展,截至目前全省二级及以上妇幼保健机构增加到家,较“十二五”期间增加92家,二级以上标准化建设率提高到78.22%。三是加强妇幼专科医联体建设,四川大学华西二院、四川省妇幼保健院、成医院分别在全省签约建设“华西妇儿联盟”(成员单位家)、“四川省妇幼健康专科联盟”(成员单位60家)、“成都妇女儿童区域医疗联合体”(成员单位)11家,促进优质妇幼医疗资源下沉。
目前,四川有妇幼保健院家、医院56家,设有妇产科、儿科的医疗机构分别有家、家,有妇产科儿科床位7.8万张,有妇产科、儿科专业技术人员5.1万人,已基本构建起以各级妇幼保健机构为核心、以大中型医疗机构和相关科研教学机构为技术支撑、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以民营妇幼健康机构为补充的妇幼健康服务网络。
下一步,我省将重点强化能力提升、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3个方面的工作。在能力提升方面,推动建设省儿童医学中心和省级区域妇幼健康中心,支持市级妇幼保健院达三级水平、县级妇幼保健院达二级水平。以做实妇幼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切口,提升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妇幼健康服务管理能力,夯实服务网底。在学科建设方面,大力推动妇幼健康服务机构重点学科和妇幼保健特色专科建设,健全以围产医学和妇幼健康为特色的学科专科群。在人才培养方面,“十四五”期间为全省培养名出生缺陷防治人才,并根据基层需要,每年为基层提供产科医生和新生儿科医生的培训机会。
03
健康报:随着生育*策调整优化,高龄孕产妇有可能增多。四川在危重症孕产妇管理救治方面,有哪些举措和成效?
赵汝鹏:我省建立了以8个省级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为主体,43个市级、个县级全覆盖的危重孕产妇救治网络。8个省级危重救治中心分片包干,承担片区危重会诊、接诊和救治和片区培训任务,筑牢全省防线。各级定期不定期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院内外和区域间急救应急演练,畅通绿色通道。
我省坚持各级母婴安全管理办公室(产急办)及危重救治中心全年24小时值守及协调制度,完善了上下联动、快速反应、协同作战、有序运转的机制,实现了全省全覆盖无缝对接危重症孕产妇救治。此外,建立了全省流动高危孕产妇转介畅通机制,年协调转介省内流动高危孕产妇余人、省际间余人。
04
健康报:儿童健康发展一直是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