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随时有可能发生意外情况,为提升市民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在今年1月20日国家急救日倡议活动中,市卫生健康委应急办公布了重庆市《公众急救技能免费培训计划》。根据计划来看,今年计划免费培训名市民,但记者从市急救医疗中心了解到,今年连续两次开班以来,每次只有不足20人前来培训。
免费急救技能培训,为啥叫好不叫座?上游新闻记者进行了一番深入采访。
现状:
今年已开班两次培训人数加起来仅36人
“活动都开展了3个月了,但前来培训的人一共还不足50人。”坐在办公室里,市急救医疗中心培训部主任费夕丰叹了口气翻开报名表,指着给上游新闻记者介绍,从2月-3月开设班级来看,报名人数与实际培训人数分别为26:18、42:18,4月目前报名人数为43人,记者看到,这些人员中多以中青年女性为主。“根据统计来看,这些人员学习的目的无非为家人而学,有的是掌握一门技能,以备不时之需。”
记者打开《重庆市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培训教材》课件来看,培训内容为基本诊断技能、心肺复苏术、气道异物梗阻解除术、止血技术、头部和腹部及胸部伤包扎技术、骨折固定技术、关节脱位与扭伤、伤员转运技术、常见急症处理项目等14项公众卫生应急技能+1项卫生应急基本知识(简称14+1)。
费夕丰介绍,在今年1月20日国家急救日倡议活动中,市卫生健康委应急办就公布了重庆市《公众急救技能免费培训计划》,根据培训计划来看,市急救医疗中心将在今年面对社会公众开展急救知识普及活动,主城区的社会公众均可报名参加,全年计划免费培训名市民,每月对外开放个培训名额。今年一过4个月,可前来学习的人员却寥寥无几。
原因:
意识不到位寄希望于
“这项应急技能培训对于公众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之前通过媒体进行了宣传,明明是一项免费卫生技能培训,能在关键时刻派上用场,但收到的效果甚微。”为何会出现这种原因呢?已获得美国心脏协会(AHA)基础生命支持(BLS)及高级生命支持(ACLS)培训导师、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应急救治装备分会委员、拥有30年现场救护及急救培训经验的费夕丰分析,主要是人意识占主导因素,对于大多数市民而言,仍保留着传统固有思维,觉得危险、灾难距自身很远,殊不知意外可能随时随地发生。
以一天24小时计算,每个人工作时间为8小时,剩下16小时是独处或跟朋友、亲人在一起,关键时刻如果遇上身体不适或遭遇意外情况,很多人都会第一时间拨打报警,寄希望于医生身上。
但其实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在国内急救反应时间比较长,从患者拨打——工作人员大致询问人数、性别、位置、病情伤势等基本病情——根据位置判断选医院进入派车状态——急救医生到急诊科拿派车出单通知司机、护士、抬工出车——赶往救护现场,重庆急救一般从接电话到现场平均要花15分钟,如果遇上堵车等意外问题,那等待时间就会大大延长。“在多年的急救生涯中,我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医生,如果你们能早点到现场来,他就有救了呀。要是让更多人的人都学习这一技能就好了。”费夕丰说。
对策:
将采取线上+线下多渠道推广“14+1”应急技能
为了推广“14+1”应急技能,费夕丰带领团队不仅在急救中心为公众、急救中心、医院的医护人员开展培训,还针对不同企业开展量身定制的培训内容,如:针对化工厂就有不明物体易燃、中*;针对建筑工地有中暑、机械引起的外伤;轨道集团、幼儿园、大学都开展了实地培训。
此外,市卫健委应急办主任幸奠国表示,近年来,随着公众卫生应急知识和技能的普及、教育和健康宣传,公众对卫生应急知识和技能得到提升,比如公众普遍知晓心肺复苏、气道异物梗阻急救方法等,但真正操作时却不一定会做。
去年,市卫健委就邀请了医疗行业18位急救科专家合编了《重庆市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培训教材》,统一公众培训大纲、课件和考核标准等,保证公众接受标准统一的技能培训。从去年至今,已在我市各区县布下了51个应急技能培训基地。“去年5月,市卫健委启动公众卫生应急技能提升行动以来,截止到去年年底共有人持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培训合格证,这说明我市卫生应急技能才刚起步。”
“学会这‘14+1’应急技能,就掌握了自救互救方法,第一时间施以救护,有效利用4-8分钟的‘*金救命时间’,给生命争取专业救援到达时间。”幸奠国透露,为扩大应急技能知晓度和提高市民普及急救意识,今年将采取线上+线下模式进行多渠道推广“14+1”,如:在51个培训基地滚动播出教学视频;在“重庆卫生健康”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