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阎俏如北京报道
“所需一切,只是双手。”作为现代迅速恢复心跳呼吸的有效急救技术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心肺复苏,自开创半个多世纪以来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当前,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估计人数达到2.9亿,每年至少54万人经历心脏骤停,且80%以上发生在公共场所或家中。然而,在中国,心肺复苏这一简单易学的技术未能得到广泛普及,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仅1%,心肺复苏普及率也只有1%,而这一数据在发达国家达到12%~15%。这一现状也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一批医学、急救领域的专家也多年来为此奔走疾呼。
近日,由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会长李宗浩教授所著《复苏》一书出版。作为我国急救、复苏事业的先驱者,李宗浩以文学方式记录了他见证的我国心肺复苏发展历程,以通俗语言普及心肺复苏的科学性和重要性。为此,《中国经营报》记者对李宗浩进行了专访,分析我国心肺复苏普及现状及发展方向,探讨他心中“复苏”之真谛。
“甲子”磨一剑
从江南古镇南浔的一堂中学生物课受到指引,到与当代心肺复苏创始人彼得·沙法结下深厚的师生情谊,再到代表中国参加年全球复苏联盟顶级专家闭门会议……谈到《复苏》的成书历程,李宗浩笑称自己是“甲子”磨一剑,把60年的见识和积累凝结在了这本书里。
《中国经营报》:“复苏”的含义是什么?
李宗浩:我的复苏之路缘起于中学的一堂生物课。那是一节普通的生物课,老师指导我们把青蛙的心脏解剖出来,放到玻璃片上。我们看到,离体的、红色的、小小的蛙心,在平直洁净的小小玻璃片上,仍像在身体内那样,自顾自地规律而有节律地在搏动。这节课让我认识到了心脏的强大,我们做人做事也要有心脏这样顽强的奋斗精神,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就像这个离体的蛙心,不停地跳动,前进不止。
因此,我用“复苏”做书名是有特别含义的,它既是指心肺复苏,又是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重新走到世界前列的复苏。
“全世界约有四分之一的生命是在不该终结的情况下逝去的,比如急性心梗、气道异物梗阻等。如能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和心脏除颤,这些人中有一半是有可能回到正常生活中的。”彼得·沙法等著名专家在20世纪60年代初说的这段话,我一直铭记于心。
恩格斯说过,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这种存在方式实质上就是这些蛋白体化学成分的不断自我更新。起于原点的离体蛙心的跳动,终于蛋白质凝固分解死亡。但对半途杀出来的心脏呼吸骤停的“猝死”,我们绝不能束手就擒。
“生命不应过早失去,势将重现辉煌。”这是我们的哲学思维,也是复苏的真谛。
《中国经营报》:《复苏》的成书契机是什么?此前,你已经有多部学术、科普作品出版,《复苏》与你以前出版的书籍有何不同?
李宗浩:可以说,这本书的内容积累用了我60年的时间。我开始着手创作这本书大约在年,但总觉得自己能力还不够,所以一直没能完成。
年7月9日,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印发了《健康中国行动(—年)》,其中很多内容对心肺复苏的认识和践行关联极大。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府对复苏这一课题的高度重视。
年我的学术活动的重点之一,是参加全球复苏联盟(GRA)在12月上旬的会议。此次GRA会议的参与者都是具真才实学、当今各国复苏领域的活跃人士、主力*。通过会上交流,我对我们国家这么多年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低的现状感到压力,但同时也意识到我们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历史的责任感和时代的紧迫感促使我尽快完成了这本书。
我之前创作出版的书籍多数为学术类,专业性比较强,适合业内人士阅读,如最近刚出版的“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图书《现代心肺复苏急救学》是学术专著,而《复苏》则是使用文学手法创作,更适合普罗大众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学习心肺复苏的知识。
《中国经营报》:你希望《复苏》的出版能达到什么样的社会影响?
李宗浩:我曾在北京急救中心工作,在上世纪90年代时统计过一些数据。我发现,88%的心脏骤停发生在家庭及公共场所。也就是说,绝大多医院外。心脏骤停的抢救方法是心肺复苏,当年的成功率只有1%左右,然而30年之后,如今的抢救成活率也不到2%。
《复苏》的出版,首先是希望能在更多人群中普及心肺复苏知识,但文字的传播效果有限,希望社会各界能够